论语人生之道感悟【精选6篇】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原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感悟到了人生的道理和智慧,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的感悟。

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以诚实守信为人之道。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器。”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君子应该注重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是只看重外在的才能和技能。在当今社会,虚假和欺诈充斥着各个领域,但是只有坚守诚实和守信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因此,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真实和诚信,用自己的言行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其次,论语教导我们要尊重他人和理解他人。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要以善意和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们,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和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多关注他人的感受,并且给予他人尊重和理解。

最后,论语教导我们要追求知识和不断学习。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思考,只有不断思考才能不断进步。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我们面对的问题和挑战也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要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原则。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和追求知识是论语中强调的重要品质和价值观。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才能过上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因此,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真正有品德和价值观的人。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二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原则,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和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感悟到了人生的道理和智慧,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的感悟。

首先,论语教导我们要注重家庭和传统价值观。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养不教,父之过”的道理。这句话告诉我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父母应该通过言传身教来培养子女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家庭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我们要回归传统文化,注重家庭教育,传承和发扬良好的家庭价值观。

其次,论语教导我们要追求人生的真理和意义。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所学应用到实际中,才能真正领悟和体会到其中的真理和意义。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满足和表面的成功,但是这些并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感。因此,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且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探索和追求。

最后,论语教导我们要坚持正义和公平。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要坚持正义和公平的原则。在当今社会,贪婪和不公正充斥着各个领域,但是只有坚守正义和公平的人,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因此,我们要学会正义和公平地对待他人,不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并且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

通过阅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原则。注重家庭和传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真理和意义以及坚持正义和公平是论语中强调的重要品质和价值观。只有在这些基础上,我们才能过上有意义和幸福的生活。因此,我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观和责任感的人。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三

  现在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人为光阴而叹。就像刘禹锡所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也就是说苍山不老,但是人的心中却有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就像《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出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侍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可见,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当对人生做一个规划。可是,我们该有什么样的规划呢?

  孔子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几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人生的坐标,人生的规划。在这个人生坐标上有几个事情被孔子特别的强调了出来。

  “十五而志于学。”这是说十五岁应该立志学习了。这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但今天看来,十五岁才开始学,实在是太晚了。通常在我们五,六岁时,就已经进入学校了。但是我们学得怎样呢?孔子给自己,也给他的学生一个要求:“学以致用。”这个标准我看后非常惭愧。因为我已经过了十五岁,而且已经学了十一年了。但学到的可以至用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这似乎与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那么一点点的关系。我并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怎么样了,但我知道我离“向学能为己之学,学以致用。”还差得很远很远。“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自信。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正,反,和”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在童年时,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一切事物都是光明的。到了少年时,我们会出现逆反心理,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邪恶和黑暗,一切事物都是丑陋的。而到了三十岁时,我们就应该到了“和”的阶段。我们应该建立心灵的自信。“四十而不惑。”“不惑”即是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应该建立自己的位置,面对太多的选择时能敢于舍弃,使心灵变得淡定而从容。孔子对“五十而知天命。”的解释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我要学习上达,让自己合乎大道。就是说当我们到了五十岁时,内心要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六十而耳顺。”之中“耳顺”的意思是听别人说什么都觉得有道理。这并不是意志不坚定的表现,而是因为内心有定力,所以可以理解各个年龄段的人说出的话。这样即是给了别人最大的理解和包容。所以,北师大的于丹教授说:“耳顺就是悲天悯人,就是理解与包容。”而人到了七十岁,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以上就是孔子的人生坐标了。也就是孔子教导大家的人生坐标。于丹教授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是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是的,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能方便的得到大量信息,这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生命的效率。而且,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都是要让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让我们做一个有君子仁爱情怀,能符合社会道义标准的人。让我们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社会的岗位,都能作出一种无愧的交待。让我们提前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也就是《论语》的精华,即是人生之道了。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四

  自西汉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地推崇,一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代代的读书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条中熟读“四书五经”,汲取向上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益声中抚民、治国、安邦。重读《论语》细细体味,发现《论语》里孔子的许多言论更重要的是在于教人在“为人”“立身”“处事”方面做到“有德”“有信”“有义”“有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有魅力的人。《论语》其实也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的书。

  有德

  孔子认为为人立志,以德为先,“志于道,据于德”,“德者,成和之脩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立身处政,以德为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技义理,以德为要,“依于仁,游于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细读《论语》穿越时光的隧道,两千多年前孔子关于“德”的论述今天读起来还令人对至圣先贤的洞察力而肃然起敬。一个人没有的美好的道德,就像一个没有装满东西的袋子,无论你怎么搀扶也站不直,立不稳。美德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源泉。

  想起了《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中的一则故事。有一天鲁哀公问孔子,说一个叫哀骀它的人,外形奇丑无比,跛脚驼背。哀公好奇“召而观之,果然其以恶骇天下”。可是这个哀骀它很得人缘,“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这个人何以能够做到大丈夫和他相处不忍离去,女孩见了他就回去跟自己的父母亲说与其做他人的妻子,情愿做哀骀它的妾。这是因为他有美德,而且“德”不外露,“才全而德不形者也”。一个人有了崇高的道德修养,就像一个人的有了美丽的光环,能烛照他人,人格的魅力就会像冬天里的阳光去温暖周围的人。“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一个有德之人,就像一个母亲有母爱的光环,她的孩子爱他的母亲是因为母爱的光辉,而不是母亲的外表形体,这个形体不论是美丑。跛脚驼背的哀骀它为什么能够如此招人爱就是因为他的德,而且有道德光环形成烛照他人的魅力。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哀骀它那样,用自己美德的魅力影响他人,“民德归厚”的社会氛围就离我们不远了。

  “德”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魅力,还可以浸润自身的心灵,我们常说的“德润身”说的就是这种情形。《韩诗外传》中说一个故事,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发现他入学前面黄肌瘦,入学后没多久闵子骞的脸就变得润泽饱满,精神焕发,全身透出一派健康的好气色,子贡就问他为什么?闵子骞说:“德行的修持不断滋润了心田,那自然就会喜悦洋洋、容光焕发啊!”闵子骞以亲历亲行的变化,告诉大家一个很朴实的道理:美好的德行可以滋润心田,愉悦身心。

  有信

  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像一辆既没有平衡辕也没有平衡的盯梢的车子,走在大路上摇摇晃晃的,那车怎么能走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信”的真谛。一个人行得正走得直,稳稳当当的行事就必须有诚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要实现“义”和“礼”,必须以诚相待,不可欺骗食言。

  食言是可怕的,它可能让人成为一个虚伪的胖子。《左传》中孟武伯的故事读了让人深思。孟武伯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总是说话不算话,鲁哀公老想借机会教训他。有一天,鲁哀公请客,孟武伯和胖子大臣郭重坐在一起。郭重是哀公的宠臣,孟武伯心怀嫉妒。席间,孟武伯借着给鲁哀公敬酒献媚之机,就当面羞辱郭重,说:“你吃什么东西长得那么胖啊?”鲁哀公听后,感到恶心,就代替郭重答说:“一个人不诚信,食言多了,能不长肥长胖啊!”鲁哀公讽刺孟武伯的话,让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难堪万分。一个朝廷重臣,食言而不守信,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尽颜面,我们可以想象孟武伯羞愧难当的表情。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信”在孔子教学科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用“信”教育自己的的学生要诚信,他的学生身体力行践行着诚实守信的德行操守。《韩非子》里记载了《曾子烹彘》的故事。一天,妻子去赶集,曾子的儿子哭闹着想跟去。曾子妻就许诺说:“女还,顾反为女杀彘。”你回家去吧,我们回家以后就给你杀猪。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看见曾子拿着刀就要去杀猪,妻子忙过去阻止他说:“我当时只是开玩笑罢了。”曾子说:“不要随便戏弄小孩子。小孩子是不懂事的,听从父母的教育。如今你用谎言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说谎。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于是把猪杀了。曾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一次强调了“诚信”不欺,无论童叟。言而有信,以父及子,诚信待人,以及几人,才能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里的这些句子再次提醒熙熙攘攘的人们要诚实守信。从“毒牛奶”“劣质火腿”到“毒胶囊”,还有多少能让老百姓有“安心之选”的承诺?今天读到这些铮铮告诫的金玉之言,我们在孔子智慧之光的烛照下前行时,也为那些只为追求利润而不顾百姓安危的蝇营狗苟者敲响“诚信”的警钟。

  对于商人是这样,对于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又何尝不是这样?《论语》里记载了子贡问政孔子的一段话:

  子贡问政于孔子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军队、粮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然而孔子认为一个国家除了军队粮食以外,绝对不能失信于老百姓,“民无信不立”,老百姓对国家没有了信任,才有国家,才谈得上国家建设。

  有义

  48岁的客车司机吴斌,在高速公路上面对从天而降的铁块破窗击肝,他强忍疼痛,停稳汽车,起身嘱咐23位旅客安全有序的撤离。在危难来以后,吴斌不顾个人危难,心中只旅客的安全,那是怎样一种临危不乱的大义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中孔子的一席话,再一次明证着吴斌的义举。

  孔子认为立身处世“义”字当头。“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中的这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成就一个道德高尚为人敬重的“君子”必以“义”当先,君子九思其中就有“见得思义”,可见儒家先贤倡导社会“见义勇为”“见义忘利”。

  其实我们历来不会缺少“见义勇为”“见义忘利”的人。无论是在太平盛世还是在民族危难时期,儒家的“义”以为重的民族精神,人格力量不断地激励那些在危难中踏“义”前行的勇士,他们站立成历史或时代的标杆,激励来者“仗义执行”,弘扬社会正气。于是就有了“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警察蒋小娟”“最帅交警孟昆玉”……许许多多的“最美”组成了我们时代最美的风景线。

  “行义以达其道”、“以义为质”是“最美”的本质所在,在人来人往中记住圣人的金玉良言,立身以“义”,伸手传递那些温暖体温的“善行义举”,“最美”中华的“最美”生活指日可待!我想无论谁得到那一份温暖全身都会浸满幸福的阳光。

  有礼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于是就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注重礼仪古已有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国家要立足根基以礼而立。“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敬有礼,不卑不亢就可以远离耻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需要德的引导,礼的教化,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论语》里说道子贡想把每月行告朔礼的饩羊免除掉,孔子对他:“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最担心的就是一个社会“礼坏乐崩”,因此“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中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说,有一天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的理想。四个人在老师面前“各言其志”,孔子一一给与评价,唯独对子路报之以“哂”。曾皙问老师:“您为什么要笑仲由啊?”,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子路说话不懂得谦虚所以笑他。注重礼,践行礼,才会有如此的好局面“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当下许多学校开展“有礼有序”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建设和谐有序的校园,和孔子当年的“克己复礼”、“夫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秩序相契合,与我们今天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谋而合了。

  重读经典,拨开历史的迷雾,让先哲圣贤的金玉之言摆脱封建历史的桎梏,你会发现孔子的片言只字语短意长,关于“德”“信”“义”“礼”铮铮告诫,总会在那些我们的心间撞击出生命的火花。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五

  不少初读这一章的小孩子,都把它当成是绕口令。不过,对这种深奥的哲理,可能也只有这样表达,才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大约和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知”与“不知”的问题,也作过一个有趣的表述:

  他在海边的沙滩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然后对他的弟子们说:圆画的越大,圆线所接触到的圆外的沙子就越多。如果把一个人的知道的东西比作圆圈里的沙子,那么,他他知道的越多,他所接触到的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由此可见,“知”和“不知”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不知”,就不足以显出“知”的价值;没有“知”,也就无所谓“不知”的存在。只有对“知”和“不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算是真正的“知”。

  孔子说的“由”,就是仲由,名字叫做子路,仲由是他的字。在孔门弟子中,是比较著名的一位,性格外向,心直口快,因而也缺少城府。可能他有点自以为是吧,才有孔子对他的这一番教诲。

  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不是好发脾气的人。但是,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他有点声色俱厉,也有点恨铁不成钢。这,似乎更符合他因材施教的特点。

  我想,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关于“知”和“不知”的论述,应该不是就这么一句。他的弟子们为什么非要把这一段显然影响子路“光辉形象”的话编入《论语》呢?在开始编纂《论语》的时候,子路的形象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这段话中,他却要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受到老师的教训。

  这,是不是对子路的不尊重?

  不是。当初孔子给子路讲这一番话,大概不会是在大庭广众之中,那样是不符合孔子修养和个性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考究一下,这句话是怎样流传出来的呢?当时不会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会是孔子宣传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子路自己说出来的。即使是圣人弟子,子路肯定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他听了孔子的这番话,也许不一定立即改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肯定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自己,并且用来教育自己的弟子。于是,这句训斥子路的孔子语录,就广为流传。

  一句圣人训斥贤人的话,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妇孺皆知,脍炙人口。这不仅仅体现了圣人实事求是的思想风范,同时也体现了贤人光明磊落的人格风范。

  这,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圣贤尚且如此,我们还有必要故意美化自己、文过饰非吗?

  我们要象子路一样,不以不知为耻,不要强不知为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不但是明智的,同时也是勇敢的,因此更是光荣的。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六

  《论语》一书,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举止之书。闲暇之时随手一翻,就像漫步在人生之路,使人回味无穷。

  “贤哉!回也!”是《论语》里孔子的一句话。“回”指颜回,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孔子所喜爱。这句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赏,说他一小碗饭、一瓢水、一间陋室就能生活自在。试问现在的人,谁还会去住一间破破烂烂的房子,而且每天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水?可颜回做到了,就连他的老师孔老夫子也自叹不如。为什么他行,我们却不行?因为他有毅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颜回能成为一个贤者的原因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了。许多人一起,必然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记得这句话还有一个典故:一个船夫载着一位文人过河。途中文人问船夫:“你会吟诗作词吗?”船夫说:“不会。”文人遗憾地说:“那就等于失去半条命了。”突然船翻了,两人落入水中。船夫这时问文人:“你会游泳吗?”文人说:“不会”。船夫说:“真遗憾,那就等于没命了。”人各有所长,生活中我们更要有求知之心,要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我自问可以温故,却做不到知新。这可谓是一套学习方法!还是事半功倍的那种。不过要认真对待,不然反而弄巧成拙。不会温故,何来知新?温习旧功课,听起来很轻松,但做起来却很难,至于知新,能在旧功课中找到新的知识就更难了。但只要有心,无论这个难关多大,也能被攻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是偶尔一翻,就能悟出如此多的人生哲理,不愧是哲人智慧结晶。《论语》既能与《中庸》、《大学》、《孟子》并称“四书”,又岂会差呢?说起来还是《论语》辈分大。《三字经》说:“作《中庸》,子思笔”,“作《大学》,乃曾子”,这些人都在孔子之后,而《孟子》是孟子所作,晚了孔子几辈,《论语》又是几十人所编,它真是当之无愧的“四书”之首啊!

  偶尔看看《论语》,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啊!

相关文章

新学期三年级家长寄语【优秀6篇】

孩子们,你们爬过山吗?无论是陡峭险峻的高山,还是绿草涓涓的小山,你们一定爬过。但是你们爬的只是自然界中的山,还有一种山,你们可能没有爬过,那就是你们自己心中的“山”。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学期三年级家长寄...
语录2012-07-09
新学期三年级家长寄语【优秀6篇】

正字与反字美文哲学美文(优秀3篇)

小和尚满怀疑惑地去见师父:“师父,您说好人坏人都可以度,问题是坏人已经失去了人的本质,如何算是人呢?既不是人,就不应该度化他。”师父没有立刻作答,只是拿起笔在纸上写了个“我”字,但字是反写的,如同印章...
语录2013-03-09
正字与反字美文哲学美文(优秀3篇)

变形记爱在远山语录(经典3篇)

看变形计,是对这个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个认知过程,是对人心里最脆弱感情的挖掘。这种挖掘,不是让主人公感受无助,让观众感受悲哀,这种挖掘是让主人公和观众一起重新审视自己,一起接受情感洗礼。 电视里的主...
语录2012-07-06
变形记爱在远山语录(经典3篇)

悲伤的心情语录【最新6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有名的语录吧,语录是言论的实录或摘录。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语录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悲伤的心情语录,欢迎大家分享。悲伤的心情语录11、心忘了该如何笑,脸却...
语录2018-09-09
悲伤的心情语录【最新6篇】

享受孤独人生感悟【优秀6篇】

篇一;享受孤独人生感悟 孤独,是忧愁的伴侣,也是精神活动的密友。 ——题记 南飞的雁群中,那只被遗留的大雁,感受到的是孤独;百花争艳的春天,那抹未被留意的色彩,品味到...
语录2017-09-09
享受孤独人生感悟【优秀6篇】

舒淇经典语录【精简4篇】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语录吧,语录具有短小简约,不重文彩的特点。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语录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舒淇经典语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舒淇经典语录11、我要做花...
语录2013-05-03
舒淇经典语录【精简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