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经典5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一
在读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后,我深刻地意识到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本书通过对教育的理念和信念进行深入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教育理念,对于改善教育质量和提高教育水平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本书强调了教育的核心作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作者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它提醒我们不要只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其次,本书强调了教育应该是人本主义的。作者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对于改善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教育应该是民主的。作者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民主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非常重要。只有通过民主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积极社会意识的公民,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二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也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教育的理想是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成功。
其次,教育的信念是要以人为本。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优点和不足。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教育的信念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权力和责任,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只有通过民主的教育,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积极社会意识的公民,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阅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教育的进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三
最近看了肖川教授撰写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这是他历时10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书中收录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学众多的重要领域和主题,包括教育的真义、教育的价值、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师生关系、教师的学习和成长等等。在他的演绎下,教育理想与信念竟然如此异彩纷呈!激发我们去实践、完善和升华。
阅读完这本书后,使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书中写到:“《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才,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教育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使我体会到在教育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教育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作为教师的我们,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教育的现实途径。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四
看了这本书,我对“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对教师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为自己服务。现在,人们提出了‘教育消费’的概念。教育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教育尊严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认识到,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绝不应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而要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赋、气质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这本书也讲到我们教师的学习与成长,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语言,没有丝毫的说教,让我在世俗的喧嚣与嘈杂中,用多年来久违的,古典的心情,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明白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不是立竿见影式的投机取巧,在大多时候,它的价值是十分间接的。它内化为人的一种素养,外化为人的一种气质。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我发觉自己这几年来的学习是多么的肤浅,多么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试了,才捧起书,要写东西了,才开始学习,“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多久没有品尝看书的乐趣了?多久没有在书的海洋里欢快遨游了?
诚如狄金森所说:没有一艘船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这本书用感性的文字表达理性的思考,用诗意的语言描绘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满腔的热情高扬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它让我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同时,领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与文趣,既培养和激发了我们一线教师的理论兴趣,又能提升我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它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以随笔的形式,对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给予学理上的阐释,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从而收到以小见大、以孔窥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让我领略到教育随笔这种表达方式的魅力:它随和、随缘、随意,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只是有感而发,像朋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严谨,甚至不求客观公允,只求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骂。这种逻辑实证之外的表达的美。这种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行云流水一般随意而不随便的文风,喜也,怒也,哀也,乐也,似淡雅的香茗,胜陈年的烈酒,时时处处,字里行间,无不显示着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体现着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对美的追求。它不仅是一种写作的风格,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说,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质人生,二是艺术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辈子也达不到,但追求一种快乐的让心灵释放的艺术人生还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读书。作为教师,尤其要多读教育类书籍。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读书心得 篇五
读了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肖川先生说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细细品味了他的文章,文章中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读书,提升思想的灵丹妙药
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只有丰厚的学识和彻底的理性才能赋予人一种大气。这种大气,作为教师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只有大气,才能真诚地鼓励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去拓展已经变得十分逼仄的心灵空间和精神世界。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会益人心智、沁人性情、优化气滋养人生的价值。我们要与经典为友,让学习成为我们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学习,是一剂灵丹妙药。它不仅会让我们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获得一种“定力”,而且也能填补我们日益贫乏的心灵。我们应该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要成为一个永不满足的学习者。当我们的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的思维火花就会闪现,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丰腴,就能用思想来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用思想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用思想去滋养后中的人格。读书吧!这样,我们就可以坚定我们的教育理想,就会紧跟时代的脚步,就会看到黎明的曙光。
自由,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现实生活中,机构的职能错位却有时发生。正如监狱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一样,学校也完全可能成为一所监狱。”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为了避免作业出现错误,任何人不许做题,老师讲了后才做;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员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不听话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们中国的教育被人称为”听话的教育“,我们培养了许多天才与神童,许多专家与学者,在他们身上却很难找到真情的流露,个性的释放。学生们没有了自己的主张,习惯于
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成了一种大趋势。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吗?
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完美,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
肖川说:”完美的教学一定能让学生感受到人性之美、人伦之美、人道之美;感性到理性之美、科学之美、智慧之美;感受到人类心灵的博大与深邃;感受到人类所创造的文化的灿烂与辉煌;能够唤起学生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柔情;唤醒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乐观、光明、正直的期待;能够以新的眼光审视生活、洞察人性的物理。“
肖川先生在这本书中既提到了良好的教育,又提到了完美的教学。可见,在他看来,我们的教育应该是美好的。他的这个观点可谓是教育的”乌托邦“。然而,”完美“本身就是理想化的。有了理想,我们才会向更高的目标追求。
其实,作为教师,我们何尝不是在追求完美呢?希望自己的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全面发展;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考上大学,甚至成名成家……但是,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明白了,完美的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孩子的成绩上。只要我们将”教育就是服务的观念落实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只要让我们的课堂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件——深刻与真诚,只要孩子们”学有所获“,那么,我们就会追求教学的最佳效果,就会达到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完美!
教育,就是要营造一汪沐浴灵府的深谭,让人沉醉于其中,让人神清气爽,让人有可能去经营生活、咀嚼生活、品味生活,成为一个性情通达、才智清明的人。为此,我们任重而到远!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也许是平时所养成的一种职业习惯,我们已经看惯了也写惯了那类扳起脸来说教的文章。读完整本书,让我感受到,对待教育,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情怀,教学生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真诚、善良和魅力,教学生们用一颗真诚的心去融入社会、理解他人、关爱生命,在这个当前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该时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率真的勇气和向善的本性,让学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