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读书心得体会(精彩6篇)
忏悔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一
在阅读《忏悔录》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和感动。这本书是由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所写,他在书中对人性的探索和对自己内心的反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且对一些道德和伦理问题有了新的思考。
帕斯卡尔在书中提到了人的自负和虚荣心,他认为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弱点。这一点让我深思,因为我也意识到自己内心中存在着这样的弱点。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往往容易陷入虚荣的陷阱。帕斯卡尔的观点提醒我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动机和行为,警惕自己是否被虚荣心所驱使。
另外,帕斯卡尔还对人的懒惰和放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指出,人们往往追求短暂的享乐而忽视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这种放纵和懒惰使人陷入了无尽的循环,无法摆脱。我从中感受到了对自律和自控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持续的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同时,帕斯卡尔还对人的信仰和宗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人的内心需要一种超越自身的东西来填补空虚,而宗教信仰可以满足这种需求。这一点让我对宗教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但我明白了宗教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忏悔录》,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弱点。帕斯卡尔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自我反省,启发了我对自己内心的思考和认识。我意识到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坚持自律和自控,追求长远的利益而不是短暂的享乐。同时,我也明白了宗教信仰对于人的心灵需求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会对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的影响。
忏悔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二
《忏悔录》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这本书是帕斯卡尔在17世纪所写的一部哲学作品,通过对人的内心和人性的探索,他引发了我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思考和反省。
在书中,帕斯卡尔提到了人的自负和虚荣心。他认为这是人性中最根深蒂固的弱点。通过对这一观点的思考,我意识到自己内心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容易被虚荣心所驱使。帕斯卡尔的观点提醒我要时刻反省自己的动机和行为,警惕自己是否被虚荣心所蒙蔽。
另外,帕斯卡尔还对人的懒惰和放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指出,人们往往追求短暂的享乐而忽视了自己的长远利益。这种放纵和懒惰使人陷入了无尽的循环,无法摆脱。我从中感受到了对自律和自控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艰苦的努力和持续的奋斗,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此外,帕斯卡尔还对人的信仰和宗教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认为人的内心需要一种超越自身的东西来填补空虚,而宗教信仰可以满足这种需求。这一点让我对宗教有了新的认识。虽然我自己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但我明白了宗教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忏悔录》,我对自己的内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帕斯卡尔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自我反省,给了我很多启示和思考的方向。我意识到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坚持自律和自控,追求长远的利益而不是短暂的享乐。同时,我也明白了宗教信仰对于人的心灵需求的重要性。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它会对我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的影响。
忏悔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三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应该是离大革命前的法国太遥远了,不了解其历史面貌和社会阶层,读这本书没有多少带入感。《忏悔录》的上下两部,我完全可以当成两部不同的书,上部要稍微有趣一些,讲述了卢梭从一个钟表匠的儿子,到流浪汉,四处寻求贵族保护和生计,后受华伦夫人的庇护。读到其中一些游历四方、接触各阶层人士的经历令人兴奋。但深受后现代文学艺术影响的人对其中的文学意味实在没什么兴趣,事实上,为了叙述上的平均,卢梭压缩了其优雅的文笔,或者文字中那种遥远的贵族腔调和我的气质没什么共同之处,读起来没劲儿。还有描写自己对华伦夫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充沛的情欲,情感太过泛滥。
下半部分出现的众多例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思想泰斗,但由于是自传,卢梭只是依据自身立场判断他人。并且站在他的高度上,他笔下的这些人物似乎也没有复杂的人性。甚至也没有进行什么描写,基本上是事件的记录,所以汉译本中要是去掉书信往来的附件,是太大的损失。与百科全书派的决裂。卢梭反复讲述着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产生芥蒂的事件经过。但整个读完还是能感觉到他们本质还存在着重大原则的分歧。
第一次见到一个作者在书里流了这么多的泪水,为他遇见的每个女人都留下了或多或少绵长而伤感的眼泪,卢梭在情感方面的敏感和脆弱时惊人的。至少在二十五岁之前,他的智商和大多数人没有什么区别,但情商远远低于常人,不知道着算不算书里的缺点,对于华伦夫人的美貌和人品,对于自己与她的情欲,卢梭不吝笔墨。读的人头晕目眩,他还是有一篓子情感要抒发,在与百科全书学派决裂后,他也几乎与所有的贵族保护人和社交圈子决裂,对此他的忏悔往往是"因为我有一颗水晶般的心"之类的话,有点不痛不痒,我总觉得卢梭本人也难辞其咎,即使他写了忏悔录这样的大作,也不意味着他的忏悔是完全真实的,他以为他做到了这一点,但还是很难说服我。
譬如与狄德罗决裂的起因仅仅是因为狄德罗新书里有一句话貌似影射了隐士生活的不正确,冒犯了正在退隐庐隐居的他。卢梭为此在书中开始了对狄德罗的批评。直至后来彻底决裂,提到退隐庐,是由卢梭的另一位保护人埃皮奈夫人送给他的,当然到后来,跟这位夫人,他也因为些琐事绝交了,卢梭在退隐庐前后的生活极为重要,奠定了一个最伟大思想家的基础,他在这里写出了《爱弥儿或论教育》《社会经济学》和《感性伦理学》的部分草稿,在此之前他已因《论科学和文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爆得大名。
而他自己与泰蕾兹所生的五个孩子,却被不愿意承担抚养义务的他分别送进了疗养院,并且他对此事的忏悔(如果算有的话),一笔带过,"既然是时髦的做法""没见过面得孩子谈不上父爱"。对于泰雷兹,他也一直认为根本没有爱情,并且有一段冗长而诡异的自我解释,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与社交圈子一些重要人士的决裂,好像也与卢梭的喜欢诛心和自尊心过强的性格有关。这或许是他追求自由的性格使然,或许只是一个无私追求公理和正义的伟大灵魂的自私一面。通过忏悔录评价卢梭的为人意义不大,因为他有一个观点我很赞同,大致意思是对于宗教,或者道德方面,只是管好自己就好了。
忏悔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四
正如卢梭所说的那样,“我要做的是一项前无古人,今后也不会有人效仿的一件工作,我将要赤裸裸地把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确实,卢梭在这本书中可谓是把自己剖析得淋漓尽致,我非常佩服作者的勇气和对于灵魂真诚与坦率的态度。
卢梭有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尽管父亲只是一个钟表匠,尽管母亲在她出生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家里的人都很溺爱他,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下,以至于作者所看到的都是好人,这也是作者在今后的生活中对人那么真诚,坦率的原因吧。也正是因为这种溺爱,使得他接受的磨练不多,把这个社会看的那么单纯,以致后来在生活中屡屡碰壁。童年的他没有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小时候他就只有表兄这么一个朋友,性格孤僻,以致后来在上流社会屡遭尴尬,甚至对上流社会产生厌倦。
童年的他由于缺乏母爱,竟对他的老师拜尔西埃小姐产生好感,甚至是有肉感产生的好感,作者说这是早熟的性本能。我想正是由于这种经历使得作者产生了严重的恋母情结,从而导致了他与华伦夫人的那段不伦之恋。
卢梭的青年生活是坎坷多变,正是这种坎坷多变的人生积累了他的阅历,使得他的思想变得与众不同,亦或是深邃,因此,我觉得,坎坷并不一定是件坏事,看我们怎么去看待他了。沉思录上有句话说得好,“外物本无所谓好坏,好坏都是由人的态度决定的。”
钟表匠的生涯总不那么不遂人意,他选择了逃避。确实,人就是得在适当的时候做出改变,尽管这种改变会是痛苦的。随后,他遇到了他这辈子都没法忘记的华伦夫人,华伦夫人比他大十二岁,有着上流社会女人的优雅大方,乐善好施,卢梭对她产生了爱慕之情,这种感情和普通的爱情又是不同的,卢梭甚至一直称呼她为妈妈,以致他一直都觉得占有她是对她品格的辱没,这种感情也一直让卢梭懊恼,尽管到最后,华伦夫人因找到了新欢而冷遇他以致他不得不离开她时,他还是觉得他对华伦夫人忘恩负义。书中有这么一个观点“不为人所知的不忠行为,对于所欺骗的丈夫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对于我们是无法接受的,但在那时的欧洲,似乎成为女人出轨的一个借口,以致卢梭后来会邂逅到那么多的有夫之妇。
卢梭一生邂逅的女人很多,最令他向往和陶醉的场景恐怕是和加蕾小姐与葛莱芬小姐度过的那美好的一天,当然他也曾痴迷于与拉尔纳热夫人的那几天炽烈的肉欲之乐,他甚至找过妓女寻欢,但最终和他厮守的确是戴莱丝,尽管他认为他们之间的关系友情胜过爱情,尽管他认为戴莱丝的学识品味太低而无法与之倾心交流,但戴莱丝却始终对卢梭不离不弃,甚至是在卢梭亡命天涯的那段艰苦岁月也是如此。。。
卢梭的兴趣爱好很广,在沙尔麦特的那段时光应该是卢梭这辈子最充实的时光吧,沙尔麦特是一个静谧的,田园的,绿色的的隐居之地,他在那里看书,田间劳动,还有他心爱的华伦夫人在身边,广泛涉猎,逻辑学,几何学,音乐,拉丁文,植物学,还有写作等等,这段时光是那么充实快乐。因此我想,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确实应该多涉猎些知识,这些知识或多或少会对今后的人生会有所帮助,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在我们身上容易埋没的天赋。
对于写作的态度,卢梭是很清楚的,不能为面包写作,任何伟大的,刚劲的东西都不可能从一只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这一点或许也应该成为当今作家写作的一个准则。但其实卢梭自己其实也没做到这一点,那是在他晚年贫困潦倒的时候。
他对上流社会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经济上要依附他们,另一方面他对上流社会的那种应酬很是苦恼的,因为他极不善言辞,而且在最后屡受出卖之后,他更是厌倦了上流社会的虚情假意,尔虞我诈。他又不愿与无知小民为伍,因此他注定是孤独的。
此外他对灾难总是忧心忡忡,灾难还没来临,他就总是想着它,想着种种不祥的后果,当灾难降临到他身上时他又能坦然面对,并很快的忘记它,这就导致了他的一生总是充满忧虑,充满恐惧,因而快乐的日子,无忧无虑的日子总是寥寥无几。这给我们很大启示,活着就是要快乐,不要对未来不确定的东西充满焦虑,充满恐惧,该来的总会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好好把握现在,并坦然面对未来,活在当下很重要。
卢梭的作品灌输着平等自由的观念,特别是那篇《论人类不平等起源》一书更是在日内瓦引起了统治阶级的仇恨。还有卢梭的才华,他的出名,让同行心生妒意,因此抓住他的作品,甚至是恣意篡改原著,对卢梭进行狠批,最后他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又不敢回祖国日内瓦,就前往瑞士,后来又遭到当地“无知小民”的疯狂迫害,之后来到了圣?皮埃尔岛,这是他理想的境地,他无心在从事写作,整天无所事事,研究植物,这正是他所希望的归宿,身心疲惫的卢梭心向自由,心想田园,一心想归隐山林,与世隔绝,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被永远囚禁在这个孤岛上而免受世俗的打扰,然而就这也成了奢望,统治者令他迁出小岛,最后他逃往英国,孤度余生。
当然卢梭也毫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并深深忏悔,有一次偷窃了主人的丝带,却嫁祸于女仆玛丽永;他曾多次偷窃,甚至在挨打后还心安理得;他曾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麦特尔;他甚至抛弃自己五个孩子,把它交给育婴堂,美其名曰然孩子受更好的教育。。。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一个赤裸裸的,真实的卢梭。但真和假是相对的,因为任何回忆录都掺杂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它是以作者的视角在看问题,必然会有所取舍,因此最坦率的人所做的,充其量不过是他们所说的话还是真的,但是他们有所保留,谁能保证他们保留的真相不会彻底改变人物的面目呢?因此卢梭只是在人类思想存在的缺点所许可的限度里说出了真话——他的真话。他只不过是用真话巧妙地说了谎话,仅此而已。但这种谎话是他本人所避免不了的,所以尽管如此我还是深深佩服卢梭大无畏的勇气和他对自己灵魂的坦率与真诚。而他的这一点,从古自今有几人能做到?
忏悔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五
《忏悔录》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它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德)
我总认为伟大艺术家们的心是真挚、透明的,是能够和普通老百姓的心彼此相通的。我不是艺术家,可我有一颗很艺术的心。读伟大作家的书,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和作家的灵魂是如此的和谐。时间算什么,它终究无法隔断通过书籍传递着的心与心的交流。让?雅克?卢梭距离现在有两百多年了,我刚刚读完他的《忏悔录》,心却还没有从他的灵魂深处走出来。我一边独自散步在喧哗的大街上,一边思索着卢梭,感知着卢梭。
作者所描绘的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肖像”,“是依照人物的真实形象及全部真实情况一丝不苟地描绘而成的。看过不少的自传性质的书,但都觉得很私人,即使很真诚地披露了自己的某些缺点,但引不起我的共鸣、也就是说他(她)的缺点不具有共性;或者书中的真诚是变相的炫耀,令人不舒服;或者根本就没有勇气去真诚,思考也没有深度,只在哗众取宠;或者就是钻进个人的狭小的天地,不注意读者的感受,等等。
反正,很难有哪一部作品能如此打动我的心,引起我的共鸣,每每有感同身受之感。他所披露的缺点我也大多数是有的,也许他的经历和我不同,这都没关系,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所碰到的各种人生问题是大同小异的。
或许通过再读《忏悔录》能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扩大视野等意想不到的好处。
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说,读他就是读我自己,虽然我不具有他的才华,但我有他的缺点,这无疑对我更具有意义。
忏悔录读书心得体会 篇六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漂泊生活。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不是伪善者。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有一晚他睡在欧洲的某条河边,看着对面的魅力的梯形花圃,气温刚好,他睡了难得的好觉,没有温床,却有大自然的美景陪伴,美哉。
他很喜欢周末去大自然中去赏美景。或者欣赏,或者咒骂自己的生活。
第五章的开头他写道:“就我这个年岁而言,我的智力比较地发达了,但判断力却欠缺些,我非常需要有人教我如何为人处事,因为几年的经验并没能够彻底根治我那浪漫的幻想,而且,尽管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我仍旧不很了解世事人情,好像我并未从苦难中得到什么教益似的。”
(一段小语言: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
我希望活得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
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从寒假到上个月中旬,差不多历时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卢梭的自传《忏悔录》以及《忏悔录》续篇《漫步遐想录》,前者是卢梭在面对污蔑诽谤时极度渴望的自我辩护,而后者则是这料,人生总会有林林总总痛苦和烦恼,在这个路途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活、为什么活。幸福的、痛苦的、愧疚的、愤怒的;自我、友谊,这些都关乎生活、关乎人性、甚至,关乎灵魂。位伟大思想者在生命的最后路途的浅浅悲鸣。看完两本书的总体印象是:人生的事谁也无法预料。
一、卢梭的童年
童年总充满美好的回忆,我们差不多每一个人都会怀念自己的童年,而卢梭在《忏悔录》第一部里也无限追忆自己的童年。出身于工匠家庭,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即使出身丧母),大量的阅读增长了他的知识等等。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弄坏了朗拜尔西埃小姐的梳子;种柳树。在前一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出卢梭身上有代表着所有孩子的特征——“魔鬼般的倔强”,他在被逼问时“毫不动摇,我宁可死”(p16),每一个孩子身上似乎都有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倔强、执着、不屈不挠地坚持自己的信念,维护自己的清白。这种性格我也曾经有过,并且在许多孩子身上看过,电影《晨曦中的小女孩》中的小姑娘在面对后母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待不是自己亲身孩子的残酷时所表现出来的抵抗、宁死不屈的“魔鬼般倔强”也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我相信,吃软不吃硬是每个孩子的共性,如果你想用“暴力”让他屈服,那么失败的往往是心软的父母。“一个儿童在平常
生活里性情腼腆温情,但在激情奋发的时候却是那么激烈、高傲而不可驯服。”(p17)他们小小的心灵里有着自己的秘密的精神世界,而且是一个极为丰富的世界,成人的世俗老练思维是探取不到属于他们的这个纯真、新奇、熠熠生辉而又充满创造性的神秘世界的,即使是世界上最有创造力的成年人的思维世界也没有他们的可爱、丰富。而在种柳树这件事上,我们又看到了小孩子的爱心和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给柳树偷偷偷渡胡桃树的水分,挖出一条以为别人绝不会发现的“地下水道”,这么富有创意和趣味的一个事,也只有小孩子才会做得出来,成人是想不到这种“伟大的工程”的。在小孩子的眼中,布娃娃都是有生命的,万物有灵。
至于卢梭所说到的对朗拜尔西埃特别的感情我觉得蕴含了一种恋母情结。卢梭出身丧母,在父亲和姑姑的抚养中长大,自然对这样一位“有母亲般慈爱,还拥有母亲般的权威”的老师有着更复杂的感情,渴望被关注、被爱是每个人的天性,尤其是缺乏安全感的小孩子,因此,朗拜尔西埃小姐打他的时候他产生了快感。卢梭很大可能是这样的情感需要,至于后来与华伦夫人发生关系后所表现的出来的负罪感大都是这种情感混在其中。此外,性早熟也是卢梭存在的,对于一个喜欢阅读的孩子来说,书本早已对他的心智启了蒙,这也许是他特殊心理形成的原因吧。
卢梭在《忏悔录》中的大胆坦率是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安德烈·莫洛亚为1949年法国勃达斯版<忏悔录>写的序言》提出了这样观点:
但是这里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这种坦率的目的是引出卢梭在性的方面的态度和表现而已,而这方面的坦率恰恰又是某种形式的暴露癖。写自己乐意去做的事,这就使他的放纵行为有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自己也因而感到分外快乐。在这一题材方面所表现的恬不知耻使那些和他是难兄难弟、共染恶习和一丘之貉的读者同他建立起密切的关系。(p626)
事实是什么,除了卢梭,没有人知道,大家从心理学等等方面猜错也是挺有意思的。弗洛伊德的理论应该可以深入解剖,可惜我还没有机会去阅读相关书籍。
二、卢梭当学徒时的逃跑
很明显,卢梭的逃跑,离开家乡,并不类似其他小孩的离家出走,其他小孩的离家出走是叛逆期的最具诱惑性、冒险性、带有惩罚父母高压政策的勇行,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声行动抗议,宣告自己已经成年,有自己的思想,最终多数是以孩子们的胜利告终。而卢梭是彻底要逃离当学徒的打骂了,当然其中也有让他父亲担心的理由,在忏悔录中他后来也是提到其父亲只追他到半途,语气里的委屈也是有的。但他是一个冲动性的人,“当我由于空间而计划逃跑的时候,心里有多名凄惨,但是在一旦实行这一计划的时候,心里反而觉得十分惬意。”(p41),逃跑终于让卢梭“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了”(p41),而从这可以看出,卢梭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自己讨厌的事物,他的这份勇气也预示了他将来面对所有责难时的坚强。追求自己信念的他得罪了敌人、朋友,但他也毅然走下去,坚持自己的信仰,伟大的思想家总在磨难中产生。
三、卢梭与戴莱丝
戴莱丝·勒·瓦瑟陪伴了卢梭差不多下半辈子,这位做洗洗缝缝工作的善良女人虽然没有太多的智慧,卢梭却“第一次看见这个姑娘出现在餐桌上的时候,就特别注意她那种淳朴的风度,尤其是她那活泼而温柔的眼神,我觉得是无以伦比的,”(p311)卢梭与戴莱丝有没有真正的爱情?这种爱情维持了多久?这种爱情最终化为了亲情?这些都很难说,起码在《忏悔录》里面没有详细的说明,仅仅是卢梭单方面的描述是很难下结论的,只有当事人戴莱丝才有发言权。
卢梭也说:“我最初的用意还是想给自己找一种消遣。”p314“说到底吧,我需要有人来接替妈妈:既然我不能再跟她一同生活了,我就需要有个人来跟她的学生一同生活,并且我能在这人身上发现她曾在我身上发现的那种心灵的质朴与柔顺。”(p314)人总是渴望幸福的,卢梭也不是怪物,戴莱丝给了他无限的家的幸福和帮助,为其生了五个孩子,在每一次“逃亡”时留下了整理衣服、书籍,晚年照顾疾病缠身的卢梭等等。在《忏悔录》里我们可以知道卢梭的想法,但遗憾的是我们对这个善良的女性的思想一无所知。卢梭在《漫步遐想录》中追忆华伦夫人(没写完就猝然而逝),却没有写到戴莱丝(卢梭在那时已经与戴莱丝结婚),只用我的妻子称呼了。
在此书里,我们只知道卢梭自己眼中的自己,别人眼中的卢梭是怎样的,却不知道。卢梭与伏尔泰、狄德罗、格里姆、以及诸夫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当时思想混乱、条理不清晰、急于为自己辩护、有精神错乱倾向的卢梭没法给我们详尽的描述,要真正评价这位伟大思想家,需要参考的书籍还有很多,但卢梭在法国历史上、文学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拉·罗什把她(戴莱丝)带到府里来了,什么话也不对她说,她原以为我已经走远了,一看到我,她就一声尖叫,扑到我的怀里。啊!友情,心灵的契合,习惯,亲密!在这甜蜜而又惨痛的一刹那间,我们在一起度过了那么多幸福,温馨,安谧的日子全都涌上了心头,使我在近十七年几乎没有一天不形影相随的生活之后,更深切地感到第一次别离的锥心之痛。(p546)
四、卢梭与自然
无疑,自然成了卢梭最好的朋友,成了卢梭最后的精神栖息地。在《漫步遐想录》中这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受尽人情苦难的他,在自然中寄托了自己的精神思想,自然不会抛弃他,不会背叛他,不会暗中中伤他,在自然的怀抱中他有无限的安全感和舒适感。自由地散步、自由地思考,没有人给他压力,也没有人限制他。人世是如此的可怕,他很自然地选择了逃避作为保护自己的手段,况且当时他也不得不“逃避”。在发表了《爱弥儿》后到处被通缉、如丧家之犬一样从这个地方被赶到那个地方,无知的小民用石子砸他的房子,在经过种种的迫害和不被谅解后这位思想的先驱者终于感到他的“一切努力全都归于无效,徒然自苦而一无所得,于是决心采取唯一可取的办法,那就是一切听天由命,不再跟这必然对抗”(《漫步之一》),从而得到了内心的安宁。卢梭在“和谐的大自然的抚慰下,处于心旷神怡的境界中,陶醉于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感到自己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跟整个自然打成一片。”(徐继曾语)可以说,卢梭站在了世俗之外、自然之中思考人生,他对人生的淡然有一种来自一种道德的、理想的、形而上的优越感,看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到死亡“天下”却什么都带不走。看到世人为利益斗得伤痕累累,却忽略了品味幸福和快乐,卢梭自然就把他们当作舞台上的角色,蔑视世人、也悲悯世人。卢梭站在自然中与上帝同在,他在与上帝的高度上观看人生的过过往往,他与自然之神同在了。
自然陶冶着卢梭,给他安适处,给他养分,而卢梭也深爱着时刻保持本色的、宽容的博大的自然。这种寄情山水的情怀在中国魏晋时就出现了,用道家的话来说就是卢梭“出世”了。但卢梭真的忘却了世间所有的事吗?答案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了。
“有一切理由这样想:卢梭在人类思维存在缺点所许可的限度里说出了真话——他的真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