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攻坚手抄报简单内容年(推荐3篇)
决胜脱贫攻坚手抄报简单内容年 篇一
标题:中国决胜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希望
近年来,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减贫国家之一。在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乡村振兴成为了中国未来脱贫致富的希望。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问题,更是涉及到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教育医疗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改革。
首先,乡村振兴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和产业发展。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修建农村道路、改善农村供水供电、建设农村通信网络等。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乡村振兴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农村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工作,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生态保护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种植技术,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乡村振兴需要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他们的素质和教育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政府要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教育资源,帮助农民提高技能和知识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还要注重农村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中国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的引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为决胜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决胜脱贫攻坚手抄报简单内容年 篇二
标题:教育扶贫: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
在中国的脱贫攻坚战中,教育扶贫被认为是决胜之举。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关键。通过教育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打破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首先,教育扶贫可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很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教育扶贫的政策措施包括提供免费的义务教育、提供生活补助和奖励措施等,可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顺利完成学业。此外,还可以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育扶贫可以培养贫困地区的人才。贫困地区的孩子如果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很难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通过教育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提供职业培训和创业支持,帮助贫困地区的大学生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实现自身价值和贫困地区的发展。
最后,教育扶贫可以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氛围。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通过教育扶贫可以改变贫困地区的文化氛围,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扶贫也可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教育扶贫是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通过教育的力量可以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加大对教育扶贫的支持力度,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机会。只有通过教育扶贫,才能真正实现决胜脱贫攻坚的目标。
决胜脱贫攻坚手抄报简单内容年 篇三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使出自己的“恒劲”,突显新时代、新担当。小偏为大家整理了决胜脱贫攻坚手抄报简单内容2020年,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决胜脱贫攻坚手抄报简单内容2020年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
全面小康,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一个不能掉队。继江西井冈山市、河南兰考县率先脱贫摘帽后,近期全国9个省区市的26个贫困县通过专项评估检查,由省级政府正式批准退出。这是自1986年国家设定贫困县以来,首次实现贫困县数量的净减少,既为今后几年贫困县有序规范退出树立标杆、作出示范,也为齐心协力打赢脱
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信心。把好贫困退出关,是确保脱贫成效没有“水分”的关键一步。对此,中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此次“摘帽”的26个贫困县,由7家第三方评估机构负责评估检查,始终坚持公正独立的第三方立场,严格把好工作程序规范关、入户调查质量关、问题户审核判定关、数据质量关,客观呈现脱贫成效。评估过程有这样一个细节:某贫困户的房屋认定比较模糊,评估组通过实地勘察,综合该户家庭情况和住房安全问题,最终判定该户为漏评户。这种客观、公正、较真的工作态度,确保了脱贫攻坚考核评估的公信力,说明贫困县退出不是自说自话、闭门造车,而是挤干水分、防止虚报,有着实打实的脱贫成效作为支撑。
有制度设计的硬杠杠,有各个环节的严把关,才能换来脱贫成效的实打实。党的十八大以来,6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在发展中国家中贡献了份额的减贫人口。能取得这样的“巨大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资金调配、贫困识别、产业发展、干部动员等一系列堪称“精准”的政策举措,体现着深刻的治理艺术。正如一位联合国官员的观察,“中国精准扶贫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通过良好的政治愿景、科学的扶贫战略、适宜的政策措施,实现整体脱贫是完全可能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贫困县摘了穷帽,只是脱贫攻坚征程上的阶段性胜利,接下来还需要巩固脱贫成果、增强造血能力,防止返贫。主管部门提出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目的就是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为广大群众建立稳定的心理预期。既无需担心扶贫干部会迅速撤离岗位,同时也要依靠自身努力尽快走上脱贫之路,在内外两股动力的助推下,脱贫成果将不仅得到人民的认可,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比例降到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从现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大约3年时间,脱贫攻坚进入后半程;面对深度贫困地区,现在到了攻克最后贫困堡垒的关键时期。越是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越是不能有歇歇脚、喘口气的思想,越是要采取超常措施加以扶持。这就需要拿出坚持到底的劲头,下一番“绣花”功夫,以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
一位参与脱贫评估的专家,调研了39个行政村,发放了1000多份调查问卷,最后写下了8000多字的笔记,目的就是要保证访谈场景可还原、发现问题可追溯。事实上,这样一种认真的精神,可以说是整个脱贫攻坚的生动写照。将这样的状态保持下去,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摆脱贫困的大决战,书写人类反贫困的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