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精简3篇)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篇一
在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从教育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如何更好地面向个体进行教育,以满足每个人的独特需求和发展潜能。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呼吁教育者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体发展和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书中提到了一个重要概念——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拥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特点。然而,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面向个体的教育》指出,要想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方式和资源,以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
书中给出了许多个案,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在学术成绩上表现出色,但在其他方面却有所欠缺;有些学生可能在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独特的才能,但在学术方面却不如其他学生。这些个案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不能仅仅以学术成绩来评判他们的价值。相反,我们应该通过了解他们的个体特点,给予他们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方式。个性化教育不仅仅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还需要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因为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学术成绩上,还体现在个体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上。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考虑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通过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特点。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只关注他们的学术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个体差异。只有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我们才能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部启发性的著作,我将会在我的教育实践中贯彻其中的理念。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篇二
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这本书,我深受启发。这本书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呼吁教育者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育,以满足每个人的独特需求和发展潜能。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探讨,书中展示了个体差异对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实施个性化教育的方法和策略。
个体差异是每个人独特的特点和需求。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对待学生,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面向个体的教育》强调,要实现个性化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教育方式和资源。这种个性化教育的实施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书中给出了许多个案,这些案例生动地展示了个体差异对教育的影响。有些学生可能在学术成绩上表现出色,但在其他方面却有所欠缺;有些学生可能在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独特的才能,但在学术方面却不如其他学生。这些个案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不能仅仅以学术成绩来评判他们的价值。相反,我们应该通过了解他们的个体特点,给予他们相应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方式。个性化教育不仅仅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资源,还需要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因为个体差异不仅体现在学术成绩上,还体现在个体的情感状态和心理健康上。只有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考虑他们的心理健康,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通过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我意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兴趣、天赋和特点。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只有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需求,我们才能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本启发性的读物,我将会在我的教育实践中贯彻其中的理念。
《面向个体的教育》读后感 篇三
《面向个体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面向个体的教育》优秀读后感1
暑假里,拜读了李希贵老师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一个孩子从6岁进校园,到12岁离开小学,他在学校能获得什么培养什么,知识和思维,习惯和能力,而这一切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子呢?课堂学习、生活实践、死记硬背、试题累加、社团浸染,教师在其中扮演的是讲授和练习的角色。很多教师知道学习是有规律的,成长有特点,个体是有差异的,知道学习的有效规律,且在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我们所面对的个体问题呢?所以我们要学习有关儿童成长的心理生理知识。
一直以来,我们喜欢站在教的角度设计课堂,按照教学进度确定学习任务。其实,我们应该首先理清学生的学习过程,让“教”先退避在一边,把“教”先剥离出来,设身处地弄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起承转合,何处山重水复,何时柳暗花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师应该是鼓舞着,让学生始终有不竭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是欣赏着,让学生在欣赏的目光下,变得自信阳光;教师应该把学生捧在手心,让学生像是躺在妈妈的怀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攀上属于自己的峰顶,让学生一次又一次体验成功。
当然,应该亲近的远不止被冷落的教材,成功的教学应该更加开放。打开教师的窗子,扯一块西山的苍翠;推开学校的大门,与学生一同跨入时代的高铁;链接信息高速,世界就在校园。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只有我们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更加广大、多元的学习舞台时,他们的未来才值得期待。
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如果我们能够把更多听课的时间用到老师们关于课堂设计的讨论之中,也许发生在课堂里的教学会有着老师们更多的智慧。
一个老师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小的美和生动的情节,那他或她的学生也学会了在传递中去爱生活。一个老师爱教育,那他便会带着对职业的崇敬和神圣来对待职业中的每一个孩子,孩子既是我们工作的对象,更是和我们同走幸福职业路的伙伴,一个问题学生的存在就意味着我们有提升功力的机会了,教师应该是领着薪水做慈善事业的人。一个老师爱学科,在他眼里,他是为学科而存在的学习者,那么他的孩子所感受的就是学科的魅力和神奇。一个老师爱学生,他知道,学生是一朵朵来自不同家庭的花苞,早开晚开不开都是个体的存在,他们在这个土壤上,不是来遭受歧视和统一的修剪,他们需要的是适合自己呼吸系统的氧气和水分,承认个体差别,才会有个体教育的眼光。
“我深切地感受到,当我们的孩子每一个都焕发自我潜能,发挥自我价值、成为最好的自我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真的赢了”。这是李希贵校长的管理体会,我想,《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定会让我们换一种理念、换一个思路,换一个视角来看我们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让孩子们向往的理想学校而努力。
《面向个体的教育》优秀读后感2
有幸研读了李贵希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又通过《开讲啦》节目的深入了解,我想任何一个教育工作者都会被这样一位在课堂中表现的'比学生还积极,学生眼中神一样的“贵爷”的人格魅力和教育魄力、理想震惊,更会被他的非常规校园所吸引。
古往今来,学校到底是什么?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学校应该是学习的场所,但是在学生眼中他们希望是这样的吗?在北京十一中学,学校不仅是学习的场所,更是学生施展才能,体验生活的乐园。学校开设了34门选修课、37门活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开办那些银行、书店、食堂、参加戏剧、摄影等不同的社团,因此4000多名学生有着4000多张课表,他们做的好像都是与高考没关系的事,但是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触了社会,认识了世界,丰富了人生。北京十一中学从原来的2人考取本一,到百分之九十九的本一录取率,不为高考,却赢得了高考,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与优秀升学成绩的统一。我想如此出色的成绩来源于平等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助人自助的学校氛围,更来源于学生的真实内心的需求,这样的学校有哪个学生会不喜欢呢?
我想我们无缘进入到这样的学校学习或者是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将他的先进的教育理念运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来。李希贵先生认为教育不仅应该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帮助每一位学生。这不禁让我想到每个班级中所谓的“差生”,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呢?他们可能成绩差但是却有着其他才艺、他们可能行为差但
是思维敏捷,我们要帮助他们全面发现和认识自己;并且利用他们的长处激发“差生”的学习热情和欲望,比如让成绩差但是画画好、体育好的学生担任班干部,让卫生习惯差或者纪律差的学生担任卫生委员或者纪律委员,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不仅可以管理好班级,而且可以帮助“差生”进步和发展。当他们犯错误时,我们可以可以少一点粗暴的批评,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体会学生的感受,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温和的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认识到错误并且心服口服,对老师产生信任和尊敬,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学生学习是为了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而不是三年后的中考或者高考,在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唤醒潜能、激发潜能,因材施教帮助他们有所成长和进步,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成才!
《面向个体的教育》优秀读后感3
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仿佛是武陵人闯进了桃花源,在桃花源里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是封建社会作为一个文人的理想国。而我们作为一生奋战在普通高中的教育人,我们仍然是遵循孔夫子的教导,尊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李希贵先生所著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中,我们仿佛来到了一个属于我们教育人的理想国——北京十一学校,观摩到在一所班级授课制的中学里,实现因材施教的一种理想的教育范式。
这种教育范式不是李希贵先生的原创,而是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明确要求,20xx年在广东省的深圳中学,我就已经参观了这样的类似范例。李希贵先生是作为一名校长,通过这本著作将其新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中的体会和发现精彩的展现出来,帮助我们解读国家教育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深圳中学、北京十一中学的教育范式类型,也是国家教育部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教育范式的发展目标!我们绝不能学武陵人,到桃花源中一游,感叹一番,登船还家,依然故我。而应当通过阅读《面向个体的教育》明确目标,对照反思,发现差距,奋起直追。
我校新课程实施以来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设计了自己的以因材施教为目标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确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办学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发展”的育人理念。“弘毅致和,追求卓越”的沭中精神。其建设过程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构建“定向——结构——活动”主体性课堂教学范式,并开发各个学科、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和操作规范,打造符合新课程精神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展后评的高效课堂。
第二步是加强学科建设,按照新课程建设的要求,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实验室建设,新建成语文(印咸书屋)、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室,数学、生物学科分别申报并被确立为江苏省和宿迁市的课程基地。
第三步是强力推进我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建设,从学校自身发展出发,借鉴儒家经典《中庸》中关于“中和”的论述,提出通过打造“致和课程体系”实施“致和教育”,其体系包含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这些课程在社会实践、人生体验、科普知识、传统文化、工艺制作、学科兴趣等诸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样化发展平台,“尊重差异,包容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而有个性的发展。本学期以来的工作重点是依托我校的省市课程基地硬件设施和网络平台,发挥教科研的导向引领作用,强化落实,将工作目标分解细化到高一、二年级具体学科备课组。
三个步骤同步推进,目标就是建设具有我校个性特色的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以因材施教为目标的教育范式,通过学习李希贵先生的《面向个体的教育》,如同听取一位先行者、过来人的言传身教,其中鲜活的探索经验、案例解读、教学感悟对于我们都极具启发和导向作用,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和各级管理人员深度阅读、反复揣摩,以便更加明确我们的工作目标、坚定我们的工作信心、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我们每一位同志都应当结合自身的工作职责积极投入此项意义深远、刻不容缓的伟大工程中去,并在内心经常问自己,因材施教,我们已做到了第几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