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心得体会(经典3篇)
城市化心得体会 篇一
城市化是当代社会的一种趋势,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对城市化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城市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城市作为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在城市中,我发现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城市化带来了经济的繁荣,给予了人们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我认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城市化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城市中的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人们的压力也相应增加。在城市中,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节奏和工作的高强度,这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城市化也带来了生活成本的增加,房价上涨、交通拥堵等问题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我认识到,要在城市化的环境中生活得更好,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
最后,城市化也带来了对环境的压力。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建设和工业化发展导致了对环境的破坏。城市中的空气污染、垃圾处理等问题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作为一个城市的居民,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减少自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要积极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适应能力。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城市化心得体会 篇二
城市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在城市化进程中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城市化给了我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个年轻人,我选择了去城市打拼。在城市中,我发现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可以利用。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这为我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城市化使得人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其次,城市化给了我更多的学习机会。城市是知识和文化的聚集地,这使得我能够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和学习资源。在城市中,我能够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城市化提供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这对我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城市化也给我带来了生活的便利。城市中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完善,生活更加便利。交通便捷、医疗资源丰富、文化娱乐设施齐全,这些都使得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城市化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总的来说,城市化给我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提高了我的生活品质。在城市化进程中,我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我也要关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只有这样,城市化才能带给我们更多的机遇和福祉。
城市化心得体会 篇三
城市化心得体会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城市化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大发展的时代
自两年前离开家乡后,每次回家都能非常清晰地感觉到家乡正在发生着的巨大变化。
先是去年1号地铁线的开通,接着是西客站的建成通车,老火车站的升级改造以及(新)东广场的建设,加上每次回乡下路途中沿途所见,举目所望,尽是尘土飞扬,同时伴随着大大小小的现代化挖掘设备,以及迎面扑来的万达文化娱乐城那霸气十足的宣传广告,以及一栋栋高耸在网格中的在建楼盘。飞驰在宽阔的道路上,那一份辽阔,还有那欣欣向荣的场面,使人顿时生出份时代变迁下的陌生感,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都市呼之即出
2.村里大部分人都在城里有新房了
作为化工出身,同时又经历了08年经济危机情况下艰难的就业困境,以及15年跳槽时对江西化工企业的大致了解。每次面对着这巨大的变化,首先自然是欣喜于家乡之日新月异,当然也不免会生出些自己私底下的想法。
如果没有工业化作为支撑,城镇化到头来会不会只是瞎折腾?通俗点说:这大规模新建的住房,都卖给谁了呢?他们在城市里,都从事着什么工作呢?关于这一点,现在的媒体本身也是极其混乱的。在新闻头条里,我们基本可以定期的看到非常劲爆的消息,比如房价或腰斩/暴跌,中产阶级破产潮,下岗失业潮即将来临.... 有的说房价是炒房团炒作的,其实很多成交额都是虚假的数据,所谓高房价,无非是商家贷款圈地的手段罢了,为了避免类似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性质的不良贷款,信用危机导致的经济危机,房价是不会有大幅下跌;有的说高房价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就目前已建及在建商品房已经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红利,通俗点说:即使城镇化率增长到70%,甚至更高,现在的房子也是足够的。也有人说,从平均数上看,现在的房子是饱和的,但是因为贫富差距的扩大,实际上有大量的房子处于闲置状态,实际上还是有大量在城里生活的人并没有能够买上房子。
带着这些疑问,趁着春节这个机会,自己有意无意的做了些粗略的观察和简单的分析,经过简单的盘算,结果有些吃惊,同时也在意料之中。
就本村,外婆村,姨夫村等比较典型的村庄来看,目前基本80%以上农村家庭都在城里(南昌市郊)或县城(新建县)购置住房。其中有半数是沾了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光,非常荣幸的成为了“拆二代”,分别大小多少不等的获得了1/2/3套城市拆迁安置住房,加上几十万装修金,已经住上了20年前无法企及的现代化住房,富丽堂换,光鲜亮丽,甚是惬意。加上市区房价的飙升,拆迁户们的财产也跟着上涨,财富带给个人的感觉自然是安全感和喜悦感,以及随着而来的优越感。
对于城里人来说,房子虽然长不出庄稼来,但在功能上与土地是类似的;既可以减少房租开支以及突如其来的搬迁之苦,也可以减少颠沛流离的不安定感,让人内心踏实。 如有富余者,甚至可以将多出的一套或两套用于出租,每月坐收2/3000元不等租金,也算是一笔不菲的收入,城市的主人,该当如此。
至于工作,因为人在城市,加上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所产生的巨大就业机会,只要人不笨,不懒,没有过分的要求,还是很容易的,比如装修行业,装电视/空调/冰箱...每天8小时,奔走于各大小区,一天下来200来元,每月6/7千,也不算难事;比如物流行业,买个车,然后去物流中心,在托运部之间,或在市区或工厂之间进行货物发送,每月下来,少者5/6千,碰着货源稳定,老板大方,每月上万的收入也是会有的;再比如,一些学技术的,像汽车修理,理发,厨师等等,小者打工糊口,大者自立门户;或有在小区闹市租个门面,开关杂货铺,水果摊,虽然辛苦,但只要能够维持个3年5载,获得稳定客源的,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
凡此种种,年收入大致都在10万上下不等,又能帮着照顾小孩,称心如意。
对于那些没有享受到拆迁政策的村民们,也基本都不在农村种田了。就我们村来说,大约在5年前,村里100亩田基本都由三户人家种,一家50多亩,另外两家各20多亩,播种/手割基本都是机械化,需要人工的环节也都是集中花钱请人干。据姨父说:现在农村,一亩地大概收1000斤谷子,卖1400元,除去化肥/农药,还有各道工序中昂贵的人工费用,每亩地一年下来净利率大概只有4/500元。 对于这一部分进城的村民,因为他们先前在城里没有住房。因此,他们有较大一部分在工厂干活,比如服装厂,建筑工地,各类制造工厂的'外包人员...因为没有住房,所以,他们有部分人选择了将小孩放在老家由老人帮忙看养,然后夫妻两在外辛苦
挣钱,有些直接住在厂里,即节省了住宿费用,也免去了上班路上来回的时间。虽然,整体收入不及上面提到的各类服务业,但趁着年轻省吃俭用,经过几年,也可以在县城或市郊买个房子付个首付,解决小孩上学的最大难题。相比之下,那些在工厂上班,拿着固定工资且收入明显偏低于各服务行业的人,几乎被大家一致认为是没有前途的职业,同时也很容易被贴上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标签,为积极进取者所不齿。
3.土地问题是原则性问题
按照老祖宗的经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城里的房子,可以住,也可以投资,但是,它长不出庄稼,所以,土地问题依旧是原则性问题:领土主权,寸土必争! 虽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80%以上的人都已经进入城市生活,但真正将户口迁出农村的比例则是相对较低的。所以,现在很多人,既享受着城市生活的便利,同时也享受着国家对乡村的政策补助,这是国家在推行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与乡村居民对于城市未来发展不确定性之间的一份妥协,学区房的推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为没有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加上工作岗位对国家政策的依赖性较强,纵使在市区拥有了住房,很多人依旧选择为日后各种不可预知的未来留些余地。特别是与50年代的人聊天时,他们身上带有一份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可能与他们大起大落的人生阅历有关吧,毕竟,他们与共和国一起走过了饥荒,然后是上山下乡,文革,改革开放,国企改革,城镇化....,从前,穷到穿开裆裤,现如今,几乎免费的住上了现代化商品房。用我76岁姑姑的话说:我们年轻的时候吃尽了万般苦楚,做梦都不敢想会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都是托国家发展的福啊。
所以,近年来,随着收入的增加,部分先富起来的村民们开始在农村建起了“别墅”。
乡村的新居一般以三层为主,面积在120*3 m2左右,早几年的基本都是在闲置地或荒地建,与过去的乡村住房相比,除了面积上的优势外,现在基本都有了大大的庭院,开通了自来水管,并且在平常住宿的几间房里有类似于城里一样的装修,如便利的洗浴/卫生设施,包括现代化的家电布局,整栋房子整下来,大约在30~50万不等
随着乡村别墅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自去年开始,乡村新建住房必须得在老房子的基础上新建,同时需要有农村户口。对于乡村住房,自然是有着很大的面子成份在里面,大约是受西楚霸王富而不归乡,犹如锦衣夜行之影响。鉴于现在村里人大多分布在城市的不同角落,彼此间的联系不算太多,能够体现富足生活无外乎,儿子,车子,房子,还有存款,其中,存款是看不到的,小孩多少是一目了然的,所以,和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富豪排行榜里的富豪们一样,有钱了,就开始置业,更多的钱,置更多的业,最后的结果就是,乡村的车子越来越多,档次也在不断升级,房子也不例外,对于有大把闲钱的先富们,在城里购房后,继而投资一下祖宗基业,既光耀了门楣,无可争议的宣誓了领土主权,又美化了乡村,遇着国家大开发,享受完城市拆迁的春风后,说不准又遇着乡村规划的东风,又一笔赔偿款从天而降也绝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退一步讲,看着崭新豁亮的新居,然后在春节期间,举家回乡过年,感受一下乡村浓厚的年味,同时让下一辈之间交流感情,也算得上是家族纽带延续的好办法,可谓是一举多得。
不过,偶尔也有因为不想成为落后分子而被迫跟风者。于他们而言,则是比较沉重的负担,在原本就省吃俭用的基础上,他们估计又需要将自己3/5年几乎全部的心血投入到这个可能未来十年也未必会常住的房子上
4.持续发展的动力
就目前的状态而言,整个社会充满着活力,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机会,只要能吃苦,就一定可以养家糊口。与此同时,在一切向钱看的大价值观下,大量传统价值观被颠覆,与之相应的社会组织机构也随之瓦解。
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对读书及读书人社会地位的再认识。自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每年数以百万的大学生被投放到社会上,但因为工业化和现代科技进步的不同步,导致很多大学生确实无法找到很好的实现价值的工作平台,加之高校在规模迅速扩张之时对就业前瞻性的缺失,以及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导致农村小孩难以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绝大多数成绩出众的农村小孩大多都只能进入普通二本学校,毕业之后就业之艰辛,买房/成家之压力,以及时间上的巨大投入,投入与回报之不对等,让很多家长在现实面前,放弃了曾经一直奉为真理的:“唯有读书才能出人头地”的念头。
于是乎,职业学校成了较为热门的选择,希望能够获得更为实用的技能是初衷,在最为叛逆的年龄段,交给学校进行管教也是重要原因。只是,随着各种现象和事实的不断充斥下,大家,特别是年轻人都更倾向于从事来钱快,看起来又体面的工作,比如各类家电安装工作,可以有,但传统上需要花几年时间才能出师的工作如木工/泥工等,则相对冷门,人人都想通过做小生意挣钱, 而厌倦工厂的三点一线。
在大发展和扩张的时期,自然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的四万亿,实现了高速公路和乡村公路村村通;2008年的四万亿,实现了高铁四横四纵,并建造了让世界炫目的超级大都市;现如今,我们正在启动地铁大规划,只是,然后呢,我们将何以为继?我们的食品安全,还有土地,水质!
如果没有那么多新建住房,就不需要那数以千万计的建筑工人;如果没有那么多新房装修,就不需要那游走于各大小区的安装工人;然后,也不需要那么多物流,还有那些餐馆,酒店,房租无论如何,那高楼大厦,还有高铁公路,总是会一直在的,因为那都是实实在在的钢筋水泥国家是对的。不过,从时代变迁来看,农村土地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万万不能丢的。老百姓最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