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心得体会(精简6篇)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一
在参加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后,我深感教育的连续性与衔接的重要性。这次研讨会不仅让我了解到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更为我提供了一些解决方案和启示。
首先,我认识到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幼儿园是孩子们教育生涯的起点,而小学则是他们进入正式学习阶段的关卡。如何让孩子们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是一个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研讨会中,我们就如何建立良好的衔接机制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分享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比如,通过幼小衔接班的设置,让孩子们在小学前就能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减少对孩子们的冲击和压力。
其次,我意识到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成功至关重要。研讨会中,我们就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进行了讨论。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只有与家长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过渡到小学,解决衔接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我们要积极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我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讨会中,我们就如何提高教师的衔接能力进行了探讨。通过培训和交流,教师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衔接知识和技巧,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们,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实现良好的学习发展。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将更加重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问题,积极与家长和同行进行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二
参加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让我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幼儿园与小学衔接是教育过程中一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园是孩子们教育生涯的起点,而小学则是他们进入正式学习阶段的关键阶段。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好坏,关系到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这个环节,注重搭建良好的桥梁,使孩子们能够顺利过渡到小学,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
其次,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至关重要。研讨会中,我们就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进行了讨论。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只有与家长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过渡到小学,解决衔接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因此,我们要积极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最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对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研讨会中,我们就如何提高教师的衔接能力进行了深入研讨。通过培训和交流,教师们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衔接知识和技巧,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只有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和能力,教师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们,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小学,实现良好的学习发展。
通过这次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我认识到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并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今后,我将更加重视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问题,积极与家长和同行进行合作,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为孩子们的学习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三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之间有着前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学习阶段。从5日的研讨会中,我感觉到了小学老师和幼儿园老师之间存在的“代沟”,正是这些“代沟”造成了幼小衔接中的诸多障碍,也致使我们走了许多的弯路。增加幼小之间的联系,吸收先进的教育观念,明确幼小衔接正确的教育方向正是我们现阶段所要急迫解决的问题。
一、幼小形式大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有着诸多差异,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1. 学习形式的差异。幼儿园教育主要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无拘无束的模仿、学习,幼儿在游戏的同时收获知识。而小学教育以学习为主,孩子们要在课堂上认真地、系统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完成各科作业,并要认真地遵守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相对来说较为枯燥。
2. 课程内容的差异。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而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各学科分科明确:语文、英语、数学、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等,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区别于幼儿园每班固定配备两名教师,进行五大领域的教学活动,小学则各学科都有专门的教师传授知识。
3. 学习方式的差异。从幼儿园到小学,不但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生活环境也随之改变。在幼儿园,活动室布置得五彩缤纷,桌椅可以移动,游戏材料丰富多样,有各种活动区、各类图书、玩具,可供儿童自主游戏、观察、娱乐,活动的空间较大。而在小学,教室布置比较单调,密密麻麻地排满了桌椅,几乎没有活动的空间。幼儿的自由、活泼、自主的学习环境转换成学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 在幼儿园,教师像母亲一样照顾幼儿的饮食、睡眠、冷暖、卫生等,与幼儿有相当多的个别交流。在小学,教师固然也会去照顾儿童的生活,与他们个别交流,但其主要 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班级管理上。
4. 行为要求的差异。在幼儿园,老师们虽然也很重视幼儿行为规范的要求,但纪律的约束度并没有小学那么高。孩子一旦上了小学,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还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又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儿童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较强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而幼儿园是从尊重孩子角度出发,以孩子兴趣点为重。所以,我们更侧重对幼儿三大能力:自控能力,自理能力, 理解能力的培养,为幼儿跨入小学更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幼小衔接全方面
何为幼小衔接?孩子从幼儿园走向小学教育这个过程也就是幼小衔接。在这幼儿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帮助幼儿实现两个阶段的平稳过渡呢?
1.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避免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的片面教育观,拒绝小学化教育倾向。根据幼小行为要求上的差异,教师应该为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模式而打下坚实基础。幼儿园应当更加侧重学习兴趣,学习和生活能力,以及交往能力的培养。而幼儿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更能为幼儿跨入小学更能适应小学生活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以语言领域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一些活动中通过引导幼儿听故事、儿歌、看图书等使幼儿喜爱文学作品。同时,引导孩子对这些文学作品大胆提出质疑,激发幼儿积极动脑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不要放弃任何可以帮助幼儿阅读的途径,让孩子之间相互学习,以互相带教的方法一起阅读,增加阅读兴趣。
2. 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态度和情绪状态,直接影响着幼儿入学后适应能力。所以,幼儿园阶段应注意培养幼儿上小学的愿望,激发幼儿对于小学生活的兴趣和向往,从心底里准备好成为一名小学生。从而在主观上有配合做好幼小衔接的愿望和行动。同时幼儿园应当让幼儿有机会获得对小学生活的积极情感体验,可以和小学相互配合,开展参观小学,聆听小学课堂,尝试成为一日小学生等等活动。
3. 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本次研讨会中,我们接收到了许多小学老师的希望,老师们希望幼儿园更多的关注到幼儿的良好倾听的习惯、正确的握笔姿势、养成课前做好课堂准备的好习惯。是的,这些都是幼儿学习所需具备的良好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这些良好习惯,除了平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提点和渗透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室中的区域角中创设模拟小课堂的情景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得小学学习的知识经验,促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许多幼儿的家长教育理念不正确,因担心幼儿在小学跟不上班级学习进度,为孩子报了小学课程的兴趣班。以至于幼儿因在进入小学后重复学习相同的知识内容而对学习丧失了专注力和兴趣,对其一生的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许多教师都有被家长要求增加小学学习内容的要求,这时候老师应当进行耐心的解释和疏导,帮助家长转变错误的教育观念。同时,为了解除家长的顾虑,幼儿园可以和小学相衔接,家长和小学教师相衔接,请小学教师为家长朋友开展一次座谈会。帮助家长了解小学的学习环境,解除家长的顾虑。
幼小衔接,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密切联系,才能让幼儿平稳过渡。虽然,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巨大,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让幼儿拥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愿在我们幼小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孩子们能顺利的过渡到小学生活,从而快乐的学习成长!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四
幼小衔接的工作最基本的原则是将之纳入到素质教育的轨道。
具体地说,体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1、的长远目标。
是的基础阶段,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
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幼儿上小学,让幼儿顺利的过渡到小学只是其近期目标而已,它是实现长远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这一工作应当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中,仅将之视为大班后期的突击性任务是错误的。
2、幼儿园阶段全面的素质准备。
帮助幼儿为入学作准备的最终目的,乃是为其适应做准备。
因此,入学准备不应当是急功近利的,而应当是对幼儿长远发展有利的素质教育。
这样的素质准备教育不可能只靠大班后期来突击完成,因而必须作为整个幼儿园阶段的重要而长远的工作。
二、 全面而非单项的衔接
1、衔接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地进行,而不是偏重某方面。
幼儿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是比较严重的,一说到衔接很容易就与教认字、教拼音、教数学等连起来,而忽视了衔接应包括体、智、德、美各方面。
事实表明,健康的身体、热爱学习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安定的情绪、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独立自理能力、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能力等等,对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是非常重要的。
2、衔接中偏重某方面是片面的,而某方面中又再偏重某些因素就更片面了。
体、智、德、美各有自身的结构,即每个方面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不能抓其一点,不顾其他。
3、幼小衔接是针对儿童发展上的过渡期,在幼儿园和小学所采取的与之相适应的教育。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五
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为什么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幼小衔接就是指由幼儿园进入到小学低年级在教育中的连接。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根据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而设立的、具有不同教育任务的教育结构,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了不同的教育阶段。而连续性规律又决定了衔接存在的意义。
1.教育的性质、内容不同。
幼儿园是一个保教并重非义务教育机构。
幼儿以游戏为主,教师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没有考试制度。
而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阶段,主导活动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大纲规定的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氛围严肃。
有一定的家庭作业和必要的考试制度。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不同 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活动的时间较多,生活管理不带强制性。
而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作息制度非常严格,每天上课时间较长,纪律及行为规范带有强制性。
3.环境设置不同 幼儿园环境的设置生动活泼,色彩亮丽,有许多的活动区域,在其中有丰富的活动玩具和材料供幼儿动手操作摆弄。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游戏及同伴进行交往。
小学的教室的环境布置相对严肃,成套的课桌椅排列固定。
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
4.师生关系不同 幼儿园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的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
师幼关系融洽和谐。
幼儿的安全感和被爱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
小学师生接触局限在课堂之内,个别接触少,涉及面较小。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成人对小学生的要求相对严格具体,期望值高,这给儿童造成了心理上的压力。
6.教学知识结构不同 幼儿园学习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以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概括、想象、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能力等为主。
小学的教育内容是系统的学科知识,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同时,小学生活对幼儿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儿童初入学时由于幼小衔接不当经常有生理方面,心理方面,社会适应方面,及情绪方面的不良适应表现如食欲不振,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不会和谐交往,厌学等。
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初入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并对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消极影响。
因此搞好幼小衔接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以后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当前我县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严重 很多幼儿园,尤其是一些中小幼儿园和乡村幼儿园把入学准备片面的理解为认字,做数学题,并以此作为评价幼儿园教育的指标。
像小学生一样写作业、背诵课文。
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
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这不但不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极大的挫伤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这不仅影响幼儿上小学,甚至影响他们今后对学习的不良情绪。
2.幼小衔接的片面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面性,不应仅偏向某一方面。
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偏重智力的倾向比较严重。
近年来,有些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
这些幼儿园教育中有时忽视了儿童倾听、表达等各种能力的提高, 忽视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忽视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
这样使幼儿缺乏美好的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校的规矩和课堂常规缺乏了解。
另外如握笔姿势和坐姿不当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也将影响日后儿童的有效学习。
3.幼小衔接的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
但小学却无动于衷,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特点,有的小学甚至给幼儿入学设置各种台阶,形成衔接上的一边倒,形成衔接工作的单向性。
幼小衔接既不是幼儿园小学化,也不是小学幼儿园化,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4.幼小衔接的突击性 衔接工作是一场持久战。
其实,衔接工作在幼儿一入园就开始了,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
而在大班,是要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等。
但大多数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 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这些做法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加以逐步的培养其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等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
如果在最后时期才进行强化训练,急于求成,会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情绪。
幼小衔接是长期的工作。
5.入学准备的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
在幼儿园大班,在大班末期按小学教学方式上课,改变一下课桌的摆放形式,延长课时,或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学习生活等。
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
这些对解决幼小衔接问题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三、针对问题,明确思路
1.遵循儿童发展的特点,明确衔接任务 儿童的发展既是阶段性的,又是连续性的,学前儿童和小学生确有不同阶段的特点,但是一个孩子决不可能在跨入小学的那一天,突然失去幼儿的特点。
为适应儿童在此时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其健康成长,幼儿园要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教育,即不能一味地要求儿童适应小学生活,而要强调让教育适应儿童的发展。
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怕困难的进取精神、不依赖他人的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等。
2.依据衔接工作的规律,突出衔接原则
(1)、双向性原则双向性是指小学和幼儿园相互衔接,园领导和老师要设法与小学沟通,既要保持幼儿园的独立性、特殊性,又努力使其与小学保持连续性,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创造最大的可能性。
(2)、全面性原则全面性是指衔接的内容要包括体、智、德、美各个方面。
入学准备是全面素质的准备,包括身体、学习和社会性适应等方面。
教师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儿童的学习,最苦恼的是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能力,而儿童的身体素质和社会适应性能力对学习又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幼小衔接应是全面的衔接。
(3)、渐进性原则渐进性是指从幼儿入园之初就开始逐步做衔接工作。
儿童某方面的能力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要将幼儿入学前应具备的各方面素质分解成不同层次、水平的教育目标,划分到不同阶段的教育中去完成。
衔接工作应该儿童一入园就开始,整个幼儿教育时期,都要为儿童入小学和今后的成长做好最基本的全面的素质准备。
在学前的最后一年,侧重做好儿童入小学的特殊准备,如通过游戏和绘画等活动培养儿童写字所需要的基本功,熟悉田字格、四线格等。
3.从实际出发,找准衔接点 由于儿童所处的区域不同(如县城和农村),所受学前教育时间长短和程度不同(有的只接受了学前一年教育,有的接受了学前三年教育),因此他们入学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不同,因此必须依据上述条件来确定衔接的重点,以点带面,推动衔接工作的全面发展。
要把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做为衔接的焦点。
应从发展和提高儿童自身的内部适应能力入手,解决衔接问题。
在课程设置、教材配置和教学方法、手段的选择上要注意以提高儿童心理素质为目的,要加强对儿童
的主动性、学习动机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减少或缩小儿童不适应的过程,使之较顺利地过渡到小学生活。
4.考虑外界困素对衔接的影响,重视家长工作 幼小衔接并不只是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都对其产生影响。
其中家长的作用尤其不能忽视。
一方面,儿童的生活行为习惯、自理能力、身体素质、学习态度和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等都离不开家长态度的影响。
因此,幼儿园应重视做好家长的工作,如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学校和向家长开放幼儿园的活动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教育方针和正确的衔接措施,帮助家长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家长和幼教工作者同步对儿童进行衔接教育,保证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根据思路,调整方法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我们学前班进行了“注重心理素质培养为入学打下基础”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们的做法是:
一、帮助幼儿树立初步的责任意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我们要重视从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入手,采取一定的方法使其将任务作为自己的一份来完成。
首先,要给幼儿立规矩,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利用榜样的作用,如开展每周一评有“小能手”“我最棒”“我会干”激励幼儿完成自己的职责。
在活动中让幼儿意识到应该如何对自己、对别人、对班集体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高幼儿参加活动的自觉性。
开展游戏活动,使幼儿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大家的利益,增强了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促使幼儿主动性的发展,使幼儿心理产生强烈的愉快体验,通过自身活动获得发展。
二、教幼儿一些基本技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能力是幼儿入学后能否适应小学生活的主要条件,入小学后,儿童的主要活动是学习,因此,学会听清、理解、记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非常重要。
(一)让幼儿会听,能听懂老师的话,幼儿只有在听懂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在一日的教学活动中,应利用一切
(二)让幼儿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家面前表现自己,在活动中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让幼儿“说”,可能的机会和环境,让幼儿学习听懂老师的话。
(三)鼓励幼儿克服困难,独立完成任务。
老师要充分利用幼儿一日生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如让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一些事情,
(四)积极争取家长合作,共同注重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只有“家”“园”密切配合与共同重视,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初步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孩子自己拿主义做决定的能力及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帮助幼儿提高学习能力创造性的认识特征是儿童学习的良好品质,训练幼儿发散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一种主要方式,因此,在活动中,我们积极训练幼儿的这种扩散思维能力。
要及时发现和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类创造性游戏来满足幼儿创造表现的愿望,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总之,在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同时,不是让幼儿被动地消遣地适应,而是促进幼儿身心向前发展,增强个性在生活中的适应能力,是让幼儿主动地积极地适应。
也就是说,在教育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求适应。
上学对孩子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幼儿园应注重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心理素质培养,帮助幼儿顺利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儿衔接”中我们应重视的问题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研讨会心得体会 篇六
眼下,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即将升入小学,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孩子们能不能顺利升入小学,在幼小衔接方面,幼儿园是怎样做的?家长应该如何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怎样看待择校热?本期《教育周刊》育儿版编辑特别邀请济南金色摇篮康桥园马国蕾园长为我们广大家长传授经验,以帮助更多的孩子顺利做好各种准备,迎接全新的小学生活。
1、学习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的美观、形象、富有童趣,而小学教室有的是课本、黑板、桌椅、多媒体展台等教学设施,可能对孩子缺乏吸引力。
2、学习方式的变化: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用以游戏为基础活动来概括,小学则以学习为主,不论你对所学课程是否感兴趣,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课程。
3、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老师像妈妈一般照顾孩子。
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老师的角色会有所改变,老师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教学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要比幼儿园老师相对减少。
4、教学方法的改变:幼儿园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
小学以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课堂大多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孩子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
5、行为规范的变化: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喝水、上厕所、说话、玩玩具,在升入小学以后都不再被重视。
孩子们必须利用课间十分钟,合理的自己分配做这些工作的时间,在上课期间,抱臂坐正,不掉头,不随便说话、发言先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课本作业不准撕、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规定都纳入学生的一日行为规范中。
幼小衔接的准备工作
1、学习、生活上的准备: 注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包括起居生活自己独立完成)、会正确穿衣、裤、系鞋带、会动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书包、铅笔盒、第二天要穿的衣物)、养成每天收拾物品的习惯(玩具、书籍)。
自己会根据天气的变化穿脱衣物。
2、时间的支配 最好能让孩子自己来分配他放学回家以后的时间,家长告诉他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必须要完成的几件事情,家长要监督幼儿完成情况,培养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生活作息方面,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3、心理上的准备 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经常和孩子讲小学的内容,阅读有关小学生活的图书,认识各种文具等。
培养受挫能力:敢于面对失败、面对困难会用正确的态度面对别人的批评,培养阳光心态。
父母要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比如孩子对上小学的想法,与同伴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孩子对家长的评价。
从而使家长能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4、其他方面的准备工作:大胆与人交往,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应从小事做起,让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和别人争抢玩具。
多让孩子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交往,多带孩子走出家门广泛交接朋友,让孩子成为一个乐于交往、善于交往的人。选择孩子们要上的小学,一般情况下是就近上学,这样接送方便。
如果您的工作条件、家庭条件允许,也可以给孩子择校,选择一个较好的学校上学。
要根据您自己家庭本身的条件,不要盲目跟风选择听说各方面都比较好的学校,一定要根据各个孩子的发展不同,选择最适合我们孩子发展的学校。
其实,好的学校也只是在行为规范要求的比较严格而已,如果在家我们家长能够做到勤检查、勤督导,即使在一般的小学,孩子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相反,如果家长做不到,即使在最好的小学,孩子们也一样发展不好,反而,徒增孩子的压力。
要知道,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父母双方工作都很忙,家里没人接送,也可以选择寄宿制的小学。
但前提是,您一定要锻炼好孩子的自理能力,为上学做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