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的读书心得(实用6篇)
简短的读书心得 篇一
《1984》读后感
《1984》是乔治·奥威尔所著的一部反乌托邦小说,通过描述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的故事,引发了我对现实社会的深思。
在小说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完全被国家控制的社会,人民的思想、行为、言论都受到严格限制。这使我想到了当今社会中的信息控制问题。在现实社会中,虽然我们的言论自由相对较高,但是媒体的信息传播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部分媒体受到政府控制,而且往往只传播符合特定立场的信息,这导致了人民对真相的认知出现误差。因此,我们作为读者和公民,应该保持批判性思维,多角度地获取信息,避免被片面和错误的信息所误导。
此外,小说中的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勇敢地抵抗了极权政权的控制,并试图寻找真相和自由。他的勇气和顽强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困境,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去追求真相和自由,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了权力的腐败和滥用的危险性。小说中的极权政权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人民的思想和行为,剥夺了人民的自由和尊严。这让我反思了现实社会中的权力运作问题。作为公民,我们应该保持警惕,监督政府的权力行使,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通过阅读《1984》,我不仅获得了对现实社会的更深入的认识,也启发了我对自由、真相和权力的思考。读书不仅可以带给我们知识,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启示,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
简短的读书心得 篇二
《活着》读后感
《活着》是余华所著的一部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
在小说中,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系列的苦难和打击,但是他始终坚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生命的宝贵和坚韧的力量。无论在困境中还是在逆境中,我们都应该像福贵一样,保持乐观的态度,坚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才能克服困难,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小说中的福贵与他的妻子秀芹之间的深情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在生活中,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相互支持和包容,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家庭和幸福的婚姻。通过福贵和秀芹的故事,我明白了家庭的重要性,也更加珍惜和关爱自己的家人。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小说中描绘的农村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让我对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形象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有的冷酷无情,有的善良慈爱。这让我明白了人性的多样性,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通过阅读《活着》,我不仅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和坚韧的力量,也对家庭的重要性和社会的不公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思考和启迪,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社会。
简短的读书心得 篇三
毛姆的文字有太大的魅力,总是吸引着我不断的往下看,看到最后一页的时候,突然脑子里一个声音在说:“你应该再看一遍,认真、仔细、慢慢的看一遍。”
书的封皮上写着,“月亮是那崇高而不可企及的梦想,六便士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赚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胆怯地抬头看一眼月亮,又继续低头追逐赖以温饱的六便士”。其实,当你看完整本书的时候发现,全书没有一处提到六便士,但又时时刻刻在透露着关于“六便士”的问题。我时时刻刻都怀揣着去远行的想法,然而总是被各种各样的“在乎”缠住脚,怎么也挪不动脚步。世界上肯定还有千千万万和我一样有诸多想法的人,绝大部分应该也是像我一样被各种各样的“在乎”缠身,无法动身。懦弱,大概就是我们冠于自己的代名词,家庭,朋友还有那每一份可怜的“六便士”无一不牵绊着我们。斯特里克兰果真就像毛姆所写的,他在决定画画之后,像灵魂出窍,像被强大的恶魔附身,像在全世界之外,又像全世界都是他一个人的。我们大概永远也做不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全然不顾周遭的世界以及世人各色的眼光。所以在遇到像斯特里克兰一样的人时,我们有的不仅是羡慕还有佩服,他们有我们所没有的勇气,还有放弃全世界的决心。我都觉得文中的“我”在很多时候是对斯特里克兰充满了嫉妒,喜欢又嫉妒,正因为“我”做不到他那样不屑一顾的态度,所以才在很多时候被愤怒占据整个身心。前两天看了冈仁波齐,那时觉得没有信仰的人可怕,但有信仰的人更可怕,画画之于斯特里克兰就像朝圣之于那些藏民们,斯特里克兰在决定了要画画之后,就一直在朝着自己心里的神山前进。心中有且只有这么一个念头,他最终成功了。
而我们在这“六便士”的地域里越陷越深。
简短的读书心得 篇四
本书的作者鼎鼎大名——戴尔卡内基——鸡汤文的祖师爷,他写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和“人生”系列是我们那代大学生励志必备书籍。
当然,亚布拉罕。林肯的名气更大,他是历代美国人最认可的总统,也是人类历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连我那不懂事的熊孩子都知道——看着书封面的林肯像对我说:美元。
林肯总统确实值得这些赞誉,在他任内___了美国的奴隶制,打赢了南北内战,保持了美国联邦的完整。可以说,没有这些成绩,美国不会成为现在世界上的超级大国,更不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的。
然而,真正打动和震撼我的,让我这样懒散的人自愿第一次写读后感的原因,并不是林肯取得的这些功绩,而是林肯在“总统”这个世俗名号后面的人性光辉。
亚布拉罕林肯出生于一个偏远的(肯塔基州)小山村中,从小和父亲打猎干农活为生,因为条件艰苦,他的母亲在他9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用林肯自己的话说:他的童年就是“一部贫穷的简明编年史”。在这种食不裹腹、衣不裹身的条件下,更谈不上有什么教育,林肯一直到15岁才开始陆续得到上学识字的机会,而接受正式教育的时间前后没有超过12个月。
简短的读书心得 篇五
《人性的光辉》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人物传记,感觉读来特别亲近。
书本将林肯先生的曲折经历、种种磨难描述得让人感同身受,特别是后半部分散发出的那股坚韧力量,与热血迸发的类型不同,那是一种延绵不绝、锲而不舍的坚持,充分彰显了人格魅力。
《人性的光辉》为戴尔·卡耐基励志经典丛书之一,是人类出版的奇迹,20世纪以来最畅销的励志经典。讲述了亚伯拉罕·林肯从卑微、怯懦、挫折和失败婚姻中走出来,并最终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的故事。
林肯先生的童年在艰难困苦中度过,一直到了15岁才开始学习认识字母,总共受了不到12个月的正式教育,在选上美国国会众议员后,填写履历表时,“教育程度”一栏里写的是“不全”。但他从未放弃学习,并在阅读中发现了另一片奇妙的天地,打开了眼界,带来了梦想,有了前进的方向。他尤其钟爱《圣经》、《斯科特教材》、《伊索寓言》、《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只要是有字的,他都想要读一读。通过自学,林肯先生当上了律师。他把从《奎恩笑话集》学来的幽默分享给大家,渐渐克服了自卑恐惧的心理,保持了自信乐观、坚持公道的特质,并逐渐形成了特有的人格魅力。
他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初恋。安妮是一位少校的女儿,她与林肯志趣相通,理解、鼓励并支持林肯的价值追求。安妮不幸患了斑疹伤寒去逝,从此林肯两年多都一蹶不振,并疯狂地爱上了关于悲伤和死亡的诗句,突然间会背出诗歌《最后一片叶子》等。身边的朋友甚至一度陪着他,怕他自杀。从中可窥林肯先生至情至性的品质。
出色的幽默感和讲故事能力是林肯的特色,但他的悲伤和忧愁一样让人无法忘记。他有上帝般的仁慈,南北战争持续了4年,林肯对南方人却没有一丝恨意,他一再重复说“那些不必审判的事情,请不要审判。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我们也会做出相同的举动。”跟托丽·玛德的不幸婚姻,让他在被绅士中挣扎;对人人生而平等的追求与奴隶制的矛盾,为了自由而追求自由,让他深陷痛苦中,并用后半生为之奋斗。
本书在描述历史时,认真严肃;描述林肯品性时,轻松自然;甚至在描述林肯怕老婆时,不乏诙谐的语句,总之整书易懂励志,令人受益匪浅。
简短的读书心得 篇六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亘古不变的师德规范要求中,道理很简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什么是师爱,师爱究竟如何构建,是我们平时很少深入思考的问题。关于师爱,学者们有许多论述。
最近我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得到不少新的启示。他是这样将不同的爱加以区别并分析爱的历程的:首先,他谈到母爱,认为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对无依无靠者的爱。孩子获得母爱不需要其他条件,只要是她的孩子。母爱无私而伟大,人们称母爱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是安宁、是无忧无虑。但母爱的无条件也有消极意义,孩子可能因此无所作为,从而推动自己的.主体性。其次,他分析了父爱,认为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父亲讲,我爱你是因为你尽了义务。
父爱与母爱不同,母爱是存在的爱,父爱是应得的爱,代表理性的爱。这就迫使孩子为了获得它而更加努力,这就有利于主体的发展。再次,他分析了爱的第三发展阶段——自爱。经过母爱、父爱之后,人成熟起来,使自己既成为自己的母亲又成为自己的父亲,扬弃了父爱和母爱,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既具母爱施爱的本性,又具父爱获爱的能力,有了自我尊重、热爱和对人尊重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良心。
弗洛姆把爱的发展历程表述为:接受母爱——寻找父爱——表现自爱的过程。他认为,作为教师,这三种爱是凝聚在自己整体人格中的,并指出:会爱孩子的老师要根据不同情况把它零售给孩子,在零售中体现出教育目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艺术。那么,教师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呢?首先,教师要像母爱那样无条件,对任何一个学生,不管其长相、个性、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如何,都给予爱护。教师爱学生应是无条件的给予,认识到“我爱学生无条件,只因为他是我的学生”。
这种师爱会使学生感到母性的温暖,他失败时可从母亲怀抱中得到支撑,焦虑时可得到勇气,成功时可获得鼓励。学生在“母爱”中不必胆战心惊,而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自我,从而为班级创设家园的气氛。其次,教师在广博母爱的基础上又扮演着父爱的角色。
它与母爱互补互存,对学生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为学生履行规范创造条件,使其在“讨好”中形成寻求爱的能力,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中发展主体性。在学生形成自爱的阶段中,外在规范内化为他的道德良心,自爱的学生从教师那里继承师爱的两种牲:学会爱人和赢得别人的爱。高明的教师既能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又能让爱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发芽生长。这就是成功的教育,这说明教师已具备了成熟地师爱。
这种成熟的爱最核心的部分是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尊重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指不体罚、不训斥学生,更意味着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权利、发展潜能、发展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是现代师爱的灵魂,是学校德育的核心,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智慧。尊重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人格精神的培育,就是让学生在受人的尊重中学习尊重,在被人爱中学会爱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