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推荐3篇】
端午节的来历 篇一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据史书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和文学家,他为了挽救楚国的危机,发表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和辞章。然而,由于他的建议被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误解和诽谤,屈原最终被楚国君王放逐。在流亡期间,他写下了许多悲壮的诗歌,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据说,在屈原流亡期间,他曾在汨罗江投江自尽,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当地的渔民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划船到江中搜救屈原,但却没有找到他的尸体。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尸体,渔民们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虾会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身体。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就纷纷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忠诚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端午节的习俗在后来逐渐丰富和发展。除了划龙舟和吃粽子外,人们还会挂艾草、赛龙舟、包粽子等。挂艾草的习俗是为了驱邪避疫,因为据说艾草有驱邪的功效。赛龙舟则是纪念当地的渔民们搜救屈原的情景。包粽子则是为了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因为屈原在流亡期间曾经将粽子作为食物。
端午节的来历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只有坚持正义和忠诚,才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屈原的忠诚和奋斗,才有了后来楚国的兴盛。端午节的习俗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端午节的来历 篇二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江东地区。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期的江东地区属于孙权的统治范围。在那个时候,江东地区经常受到北方的侵扰,百姓生活困苦。为了鼓舞士气,孙权命令大家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以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同时,他还下令在江中放饭、挂艾草,以祭祀水神和驱逐瘟疫。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午节的习俗逐渐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南方地区,人们开始包粽子、赛龙舟等。包粽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因为屈原在流亡期间曾经将粽子作为食物。赛龙舟则是源于屈原的故事,当地的人们纷纷划船搜救屈原的尸体,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和纪念。
端午节的习俗不仅仅是为了庆祝丰收和祈求平安,更重要的是它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在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很多传统的节日习俗被慢慢淡忘。然而,端午节却一直保持着浓厚的民俗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仅是我们祖先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更是我们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象征。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传统文化,让端午节的精神在每个人的心中继续传承下去。
端午节的来历 篇三
我来告诉你们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又称重午节。关于端午节还有一道儿歌:“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
但是今天的端午节,更多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传赛龙舟,就是为了捞救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到江河,是为了不让鱼蛟虾蟹吃屈原的遗体。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屈原的故事。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大地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为雄,它们各国之间为争夺土地,使中原大地战火连天。当时,屈原是楚国的左徒官,他劝楚怀王要仁治,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可怀王不但不听,还听信谗言革职屈原。悲愤痛心的屈原,便写下了不朽的诗篇——《离骚》和《天问》。公元前278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精神受到了极大的打击,面对国破家亡,百姓疾苦,自己却无能为力,于是在极度失望和痛苦中,抱石投入长江东边的汨罗江。闻讯赶来的楚国百姓纷纷划船,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投入江中喂鱼蛟虾蟹,让它们不要啃吃屈原的尸体。两千多年过去了,但诗人屈原的形象却依然留在人们心间。如今,每到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就要划龙舟,吃粽子,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
当然,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都要吃粽子、插艾叶、戴香包、赛龙舟。我们这儿除了上述的这些,还有送绿豆糕、吃绿豆糕的习惯。
端午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不仅仅因为它能吃粽子和绿豆糕,更因为它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