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再富也要“穷”孩子》有感(通用3篇)
读《再富也要“穷”孩子》有感 篇一
《再富也要“穷”孩子》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作者通过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的观察,呼吁社会对富裕家庭的孩子提供更多贫困地区孩子所需要的“穷”经验。阅读这本书之后,我深感作者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富裕家庭的孩子由于物质条件的优越,往往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珍惜之心。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下,他们很难理解贫困地区儿童的苦难和生活环境。他们从小就享受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机会,很难深入体会到贫困地区孩子们的生活状态。而正是这种深入体会的缺失,导致了他们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的抵抗力较弱。相比之下,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他们从小就学会了如何在困境中求生存,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生活所需。这种“穷”经验,让他们具备了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品质。
其次,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与贫困地区孩子们的交流机会。他们的社交圈子主要是来自于同样富裕家庭的同伴,缺少与不同背景的人接触的机会。这种单一的社交圈子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和观念的广度。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与不同背景的人交往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差异,培养出更强的包容心和沟通能力。这种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进行交流的经验,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最后,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缺乏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意识。由于生活的便利和优越,他们很难意识到社会中存在的贫困问题以及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然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面对艰难困苦的生活时,往往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他们深知自己身处困境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和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我非常赞同《再富也要“穷”孩子》这本书中的观点。富裕家庭的孩子需要通过与贫困地区孩子们的接触和体验,学会珍惜生活、理解他人、关注社会。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真正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才。
读《再富也要“穷”孩子》有感 篇三
读《再富也要“穷”孩子》有感
自从读了《再富也要“穷”孩子》这篇文章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件事:“澳大利亚属于西方发达国家,人民生活较为富裕,然而富裕的澳洲人信奉“再富也要‘穷’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娇惯了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和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成人后难免吃亏。”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吃亏,他们就用
“穷”来打磨自己的孩子。对于这个道理,我有很深的体会。我的爸爸和澳洲人十分相似,一样对我很严格。放学回来,他就让我做作业;早上不到7点钟他就让我起床;吃饭时不准看电视等等。这不,我们家刚买了一台电脑,我以为有了电脑能给我带来快乐,可没想到它却成了我的苦果。事情是这样的:不知爸爸从哪儿听来的,他说:“要学好电脑,必须先学会打字才行。”于是,他便要我每个星期打一篇文章在电脑上。开始,我的学习劲挺足。过了几个星期,我就不想打了。可爸爸又开始唠叨了:“还不快去打字,要是打不完一篇文章,小心你的屁股开花。
”我只好乖乖地去打字了。
直到读了《再富也要“穷”孩子》这篇文章后,我才明白爸爸对我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