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故事(实用6篇)

乡村故事 篇一

夏日的午后,阳光炙热地洒在乡村小道上。小村庄里的村民们纷纷躲进了清凉的屋子里,只有几个孩子还在村口的小河边嬉戏玩耍。这是一个宁静而平和的乡村,每个人都过着简朴而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乡村里,有一位老乡亲,名叫王大爷。他是村子里最年长的人,也是最有智慧和经验的人。他喜欢坐在自家的院子里,给来访的人讲一些乡村故事。他的故事总是让人心生敬意和感动。

有一天,一个年轻人来到了王大爷的家中,请他讲一个乡村故事。王大爷微笑着点了点头,开始了他的讲述。

“在乡村的边缘,有一个小村庄,叫做阳光村。这个村庄以它美丽的自然风景和友善的村民而闻名。村民们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每天都在农田里劳作,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有一年,阳光村遭受了严重的洪水灾害。村庄里的房屋被水淹没,农田也被冲毁。村民们无家可归,生活陷入了困境。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团结一心,互相帮助。”

“村民们齐心协力修复房屋和农田,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建设了阳光村。他们相互支持,共同战胜了困难。最终,阳光村恢复了往日的美丽和繁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和互助是乡村的力量。无论面对何种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听完王大爷的故事,年轻人感动不已。他深深地明白了乡村的力量和乡村精神的重要性。他决定将这个故事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乡村的美丽和力量。

乡村故事 篇二

夜晚的乡村,寂静而宁和。星星点点的灯光照亮了小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一个平凡而真实的乡村,每个人都过着宁静而安详的生活。

在这个乡村里,有一位年轻人叫王小青。他是村子里最有志向和梦想的人,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改变乡村的命运。

有一天,王小青来到了乡村的小学,看到孩子们正在上课。他走进教室,对孩子们说:“大家好,我是王小青。我是这个乡村里的一员,我也是你们的长辈。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个乡村故事。”

孩子们好奇地看着王小青,期待着他的故事。

“在乡村的边缘,有一个小村庄,叫做梦想村。这个村庄以它勤劳的村民和富饶的土地而闻名。然而,这个村庄却面临着很多的困难,村民们的生活并不富裕。”

“有一年,梦想村的一位年轻人叫小明,他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希望改变村庄的命运。他开始学习农业知识,并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改良了农田的种植方式。”

“小明不仅改善了农田的产量,还开设了一个小型的农产品加工厂,将农产品加工成有市场价值的产品。他还帮助村民们开展农业合作社,实现了农民的集体经济。”

“最终,梦想村的村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村庄也变得繁荣起来。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小明有一个伟大的梦想,并付诸实践。”

王小青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他们开始思考自己的梦想和未来。他们明白,只要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美好的未来。

乡村故事,如同一碗清香的鸡汤,温暖着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团结互助的力量,还是梦想与努力的力量,都让乡村变得更加美好和富有希望。这些故事让人们深深地感悟到,乡村的力量是无穷的,乡村的梦想是永恒的。

乡村故事 篇三

  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乡下,我喜欢光着小脚丫,走在田埂上,看着大人在田里干活,还喜欢在河里抓鱼。

  我在乡下时,记得有这么一回事:那天太阳升的老高,我还没起床,姐姐就叫我:“兑兑,和不和我们一起去河里捉鱼?”听到“捉鱼”两个字,我马上爬起来,和姐姐们一起去捉鱼了。

  在半路,我看见金色的麦子在跟我挥手,好象在说:“你一定要捉一条鱼回来,我在这里等着。”又看见远处的山上,有一片片树林,那景色真美。

  到了河边,我看见有好多好多小鱼,我本以为捉鱼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我一下水,看见一条小鱼,我伸手就去抓,没想到,它比我聪明,见我下手,马上溜走了,我又一伸手,抓是抓到了,可我却不小心,摔了一交,把我捉到的小鱼给压死了,我骂死我自己了,居然压死了这条小鱼。但我马上就不在呼了,又抓起了鱼,那天,我满载而归。

  现在,作业多了,很少能去乡下玩了。

乡村故事 篇四

  两间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离一个有海滨浴场的小城市不很远。两个庄稼汉为了养活他们的孩子,终年辛辛苦苦地在肥沃的土地上劳动。蒂瓦什夫妇和让·瓦兰夫妇两家人全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早上七点、中午十二点和晚上六点,两家的主妇像养鹅的人赶鹅那样,把孩子们吆喝到一块,喂他们吃的。在他们每人面前放一个盆子,盆里盛满用汤泡着的面包,汤是用土豆加上半棵白菜、三个洋葱煮的。所有的孩子都吃得饱饱的,最小的一个由妈妈亲自喂。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对大家来说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八月里的一天下午,有一辆轻便马车突然停在两间茅屋前面,一个年轻女人和她的先生径直走进了乡下人的茅屋。“我的好心的人,我来找你们,是因为我想……我想把你们的……你们的顶小的男孩……带走。”

  那两个乡下人一惊之下,听不懂是怎么回事,没有回答。

  “我的妻子没有说清楚。我们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会来看你们的。如果有出息,那他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如果我们万一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一样平分家产。我们也考虑到你们,要送给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一百法郎。你们听明白了吗?”德·于比埃尔先生补充道。

  那个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

  “你们是要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行。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应该对做母亲的提出来!啊!不行!那简直是太卑鄙了!”

  德·于比埃尔太太朝外走着,忽然想起顶小的男孩一共有两个,于是她噙着眼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带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他们家去。”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

  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不过这一次提得比较婉转,比较谨慎,比较巧妙。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了。

  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地保持沉默,心里犹豫不决。那女的最后问道:“孩子他爹,你看怎么样?”

  他一本正经地说:“我看这并不丢脸。”

  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咱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再过几年这个孩子就可以干活儿了,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

  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望着那孩子给抱走,他们一声不响。

  从此以后就再也听不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了。他的父母每个月到公证人那里去领一百二十法郎。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因为蒂瓦什大婶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简直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件卑鄙龌龊的事,一件伤风败俗的事。

  有时候她故意炫耀自己,抱着她的夏洛,好像他听得懂似的,大声对他说:

  “我没有卖掉你,我没有卖掉你,我的孩子。我不卖我的孩子。我没有钱,但是我不卖我的孩子。”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两间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搀扶着一位贵妇。贵妇对他说:

  “那边,我的孩子,第二所房子。”

  他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家一样。

  老妈妈正在洗围裙,身体衰弱的老大爷在壁炉旁边打盹,两个人都抬起了头。年轻人说:

  “你好,爸爸。你好,妈妈。”

  他们惊讶地站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

  “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

  这当儿,老头儿全身哆嗦着,但他用那从来没有失去过的平静声调说:“你回来啦?”好像一个月以前还见过他似的。

  夏洛静静地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

  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

  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我们的孩子。”

  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儿子又说:“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眼泪哗哗地流到汤盆里,她用勺子舀起的汤到嘴边有一半已经洒掉。她低声哭着说:“与其像现在这样,还不如不生下来!”

  他站起来:“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

  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他消失在黑暗里。

  阅读题

  13.小说第一段对两家就餐场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4.文中画线句表现了父亲让·瓦兰此刻丰富的内心世界,请简析。

  15.这篇小说最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作简要赏析。

  16.小瓦兰和夏洛的故事给你带来了哪些思考?联系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3.①表明了蒂瓦什夫妇和瓦兰夫妇两家人虽然生活贫穷,但快乐、满足、和睦。②突出了虽然生活贫穷,但人性是淳朴的。③突出生活贫困,为下文蒂瓦什夫妇为了亲情断然拒绝而瓦兰夫妇为了金钱舍弃亲情的不同选择作情节上的铺垫。

  14.①见到分离多年的儿子的激动心情。②表面的平静反衬内心的极不平静。③这是一种故作掩饰,暗示父亲多年来一直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煎熬和良心的谴责。

  15.对比手法。①蒂瓦什夫妇为了亲情不卖孩子与瓦兰夫妇为了金钱卖孩子形成对比;②夏洛的贫穷、粗俗、忘恩负义和小瓦兰的富有、有教养形成对比;③瓦兰一家人团聚找回亲情和蒂瓦什一家夏洛出走骨肉分离形成对比;④夏洛留在父母身边和小瓦兰被卖后命运的变化形成对比;⑤蒂瓦什大婶拒卖儿子时的决绝和小瓦兰被卖后蒂瓦什大婶对邻居的仇视、内心的不平衡形成对比。

  16.示例:①金钱和亲情的博弈下人性的复杂多样。是固守传统道德忍受贫困,还是为了生存发展而向金钱投降,哪一种做法更可取呢?②偶然的因素对人生命运的影响。③贫穷困境对人性的压迫和扭曲。

乡村故事 篇五

  不能不承认,人们的生活水平是在逐渐提高。城乡差别在逐渐缩小。

  农村人进城打工,推动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使城市更加整洁漂亮;同时,打工者相应的获得报酬,改善了生活条件。很多地方,农民有了宽敞的楼房,有了轿车,有了城里人所有的家用电器。衣食住行决不亚于城里人。

  在年轻人看来,一切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但对于年过半百的人,尤其是对于曾经生活于农村的人来说,今昔差别是巨大的。

  抚今追昔,不能不想起那时候……

  ·水井

  一直到七十年代初,我们老家的饮水条件都没得到改善。别说是自来水,就是手压井,也只是听说。

  那时候,一个几十户人家的村庄,大约有两三口水井。说是井,其实是在汪塘的边上深挖出一个四方的坑,深到挖出“绿鸭泥”,也就是那种绿莹莹的象青皮鸭蛋颜色的泥土。那种泥比较坚硬,不容易坍塌。一夜之间,会由地下渗出清清的水来,那种水清可见底,烧茶煮饭没有水碱,甜丝丝的。

  每天早上,天刚放亮,通往水井的小路上,你来我往,家家或挑或抬的取水,直到井水耗的舀不着。不用担心,下一个早晨,又是清凌凌的一塘水。

  大年初一,乡村有“抢头水”的习惯。据说,抢到头一挑水,预示着一年的好运。

  从我们家回乡,头几年里我们姐弟都小,奶奶跟着我们生活。憨厚的二叔每年初一的五更,总是敲响我家的大门,喊着:“妈,开门,水来了。”总是把水井的第一挑水担给我们的水缸,然后才是自家的。由于他在队里场屋喂牛,起得最早,所以,年年的头水非他莫属。

  这种饮用水赛过城里的任何自来水,自然得到村民们的珍惜。只用来煮饭饮用,至于洗衣淘菜,那都是用汪塘水。

  但是,一遇到大雨,就甭想吃到好水了。大雨下的沟满河平,哪里还看得出水井的影子?那就只好吃汪塘水了。也许你这里正舀水,隔十来米的另一家河口上,正在洗着尿褯子。那也没办法,眼不见为净,水,总是要吃的。

  还有的时候,当你去挑水时,会在井边上看到许多猪牛的蹄印,甚至水面上漂浮着鸟羽、羊粪蛋,那是飞鸟和散放的家畜们也去饮水留下的。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大自然的产物,人畜都有享用的权利。只是将水瓢荡开水面上的漂浮物而已。

  听老人们讲,从前人烟稀少,一人多高的树杈上就有鸟窝;土路的车辙积水里都有鱼。不由得就会想起小学课本上描写北大荒的那句“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来。到我们那时候,一人高的树上是绝对找不到鸟窝,但夏秋的暴雨过后,路上的坑洼里真的能捉到小鱼。那也不过是河水涨满,鱼儿上路的缘故。

  我们家,抬水都是姐仨的任务。轮流搭配,大水桶盛满水有七、八十斤,一趟趟的往返,十多桶才能装满水缸。

  最苦的是封凌的冬天,水井结了一层厚冰。要带着棒槌,将冰砸个窟窿,才可以取水。倒完水,附在桶上的水很快结冰,下一次再多一层,最后桶里桶外一层冰甲,里面只能倒出半桶水。

  如今,那些水井绝迹了,即使是洗衣淘菜,也都不再用汪塘水,家家打了深水井。自然也不再用得着挑水、抬水了。

  ·自留地

  七十年代的农村,家家门口都有自留地,种着瓜菜豆麦。产出的瓜菜,不仅要供全家一年食用,那些老菜帮、红薯叶什么的,还要喂养鸡鸭猪兔。

  农家出身的爸爸,种菜园是把好手。当然,很多时候,他是动嘴不动手。比方说,挖地、浇水、刨红薯,那是我们姐弟几个的事儿。不过,除了浇水,其他的农活都是我们乐于去做的,尤其是秋后,一抓钩下去,掀起一茆子红薯,可喜人了。麦收后不过五六寸长的一截红薯秧插下去,秋后可以结三五斤紫皮白瓤的红薯呢。

  玉米地点豆角,省了搭棚架;黄豆地间种芝麻,高高矮矮各不相扰。随时可以去地里,薅起个水灵灵的红萝卜,拧掉缨子,水里涮涮,“咔吧咔吧”的,甜脆多汁。

  说到浇水,我们宁愿主动去干,而不希望爸爸插手。倒不是我们勤劳自觉,实在是两种情形下的体力付出,天差地别。

  我们可以把一桶水浇一大片菜,表面看去,地湿了,菜叶上挂着水珠。这时候,爸爸走过来,伸出一个指头,在浇过的地上随便的一划拉,露出下面的干土。爸爸的眼睛透过镜片瞪着我们:“这是浇菜?还不如猫盖屎严实。”于是,下一桶水拿过水瓢,亲自浇水。他那水浇的,三四瓢都不兴挪地方的。尤其是浇他那块烟叶,只从地沟的一头儿倒水,让水慢慢流,慢慢的喑下去。我们一桶水浇三行,他是三桶水浇一行。真是坐轿不知赶脚苦啊。直到肩膀压得火辣辣的,爸爸才如天下大赦一般说:“好了,将就吧。”

  那些年,抬水,每天必不可少。烧饭要水,洗衣要水,浇园要水,就只是爸爸的烟叶地,也不下于几百桶水。

  自留地收的瓜菜,每样不是很多,品种却是齐全。收的芝麻,都是奶奶扎成一束束的,放在门口的晒场上,晒的果壳发黄,然后拿着簸箕,将芝麻棵头朝下,另一只手轻轻磕打,那些芝麻粒儿纷纷落入簸箕中。

  秋季,霜降前将红薯叶摘下,晒干搓碎成糠,是猪的好饲料。瓜菜叶、糠,掺上一些米糠麦麸,一年喂一头肥猪,那种猪肉,红烧出来,满庄都闻的喷香。

  收获的红薯,或是磨粉做粉条,或是切片晒干食用,或是与红萝卜一起窖起来冬天吃。

  爸爸的烟叶都是自己侍弄,不让别人染指。将阔大的叶子削下来,串在绳子上晒,每天揉搓一遍,烟叶变得绵软,由绿色变成褐黄色。一束束的收起,或是卷成卷儿,或是细细切成烟丝,按在铜烟袋锅儿里,点着了,吞云吐雾,嘴里“吧嗒吧嗒”的响。看爸爸吸烟的那神情,简直是给个神仙都不换呢。

  那些年月,自留地周而复始地变换着作物,却没有空着的时候。自留地,曾经洒下我们的汗水,留下我们的欢笑,也给了我们收获的喜悦和很多的回报。

  ·社场屋

  社场屋,生产队的小小司令部。三间干打垒北房。所谓干打垒的垒墙法,如今农村也不用了。那是用两根直径十多公分的笔直木棒,用一头粗一头细的绳子固定好,两根木棒之间相距半米,将微潮的加上稻草的泥土置入其中。用木槌夯实。然后抽去绳子,由于绳子一头细,很容易抽出。再将两根木棒上移,重复上面的动作。土墙不断加高,最后达到所需高度。用锋利的铁铲削的平直,加上顶盖,就是很好的冬暖夏凉的房屋。

  北屋的墙外,连接三间简易的牛棚,养着七八头黄牛、水牛。棚外是个直径约四五米的水塘,晴天的时候,几头水牛泡在烂泥里,怡然自得地摇着耳朵,驱赶苍蝇牛虻。

  在那些早请示、晚汇报的年月,社场屋去的多了些。队长腆着肚子,手里攥着红本本,和大家一起背几段语录,背《老三篇》,然后才分派当天的农活。

  不是抢收抢种的农闲,庄稼人也不会待在家中,各家各户的收集粪肥,集中到队场的空地上晾晒砸碎。再就是割草上交,那时候,不跑出几里地,别想割到青草。十斤青草一个工分,十分为一个工作日,也只值一角钱。

  社场屋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吃忆苦饭。几乎是全队的男女老少全到场。自带碗筷。牛棚一头,平时用来煮饲料的大铁锅被刷干净,煮上一大锅的忆苦饭。这是上面下达的任务。他们任务: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人没过过苦日子,老人们也不能好了疮疤忘了痛。于是谁想出了这么个招儿——吃忆苦饭。

  其实,吃忆苦饭根本不需要动员,人们也是踊跃参加。因为那一大锅稠乎乎的饭本就香喷喷的诱惑着每个人的胃。那是石磨磨出的麦糊豆浆,加上碧绿的青菜,撒上盐巴,可比家里照见影子的饭好吃多了。一锅不够,再煮一锅,架起干柴,灶下呼呼地燃着火苗,偶尔有没干透的树枝“嘶嘶”地冒着白泡儿。直吃到人人松裤腰带,打饱嗝儿才算罢休。

  场屋的喜悦,要算分配。或按工分,或按人头,分粮食、瓜菜。场院的地上,大小不等的一堆堆果实,插着一根秫秸棒棒,夹着一张小纸条,写着张三李四等户主的名字。找到自家的粮食堆儿,老老少少一起动手,装袋装筐,车推人抬,不一会儿,就把偌大的场院搬了个空。这些粮食,节省点,勉强够一年的食用。

  那些年里,社场屋寄托了多少家的希望。人们期望社场经常有粮食分,期望社场的牛栏里年年有新的生命降生。

  小家,象无数个棋子儿,不离不弃地围绕在棋盘上;小家,象一条条小河,只有大河水满,小河才不至于干涸。

  ·农忙

  农忙,不单指春种秋收、麦黄时节。辛勤的庄稼人,一年到头,除了下雨下雪和正月的前半月松闲日子,几乎不曾清闲。

  春雨过后,麦苗儿蹭蹭地猛长,田里要拔草,要施肥。大片的田地,一块块的拔完草,先前的又已经长出老高的野草。

  麦子拔节后,简直就是一天一个样儿。当布谷鸟开始啼叫的时候,各家各户已在磨刀霍霍。男人们修整好板车、独轮车、缆车绳儿,给车轴上足了油。

  女人们,则是淘洗家里剩下的陈麦,晾干磨面,准备麦收的干粮。

  麦收,也就是那么四五天。过去,没有收割机,大片的麦子全靠一刀一镰的割下来,堆成一铺铺,男人们扯上一把麦棵,在手里熟练地绕上几绕,然后捆起麦子。将卖个儿装上牛车,运送到社场上去晾晒。

  麦子,是人们半年的口粮。所以,麦收也是“黄金铺地、老少弯腰”的时候。只有将麦子收上场,心里才似乎松了口气。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有时麦子上场变了天。大家忙着将麦子堆垛起来。风雨过后,晾干地面,再把麦子挑开晾晒。

  有一年,麦子上场,下起了大雨,一连下了十多天,阴雨过后,麦子垛淋湿了外面,垛子里却发酵霉烂。黑灰色的麦秆长了一蓬蓬的白毛,还有一层层的青麦苗。粮食几乎没收到多少,而且磨出面蒸出的馒头又黑又粘。家家户户的囤底儿朝天,只好买返销粮度过缺粮的日子。

  秋天的田野,黄的是稻穗,红的是高粱。玉米、高粱收割前,先把叶子撕下来,留着牛羊过冬吃嚼。早上,穿一件长袖衫,穿行在玉米、高粱地里,撕劈下叶子,夹在胳肢窝,露水打湿了衣服,叶子上的灰尘染黑了衣服,染黑了两手,染花了分不清是晨露还是汗水的脸。

  收完了玉米、高粱、大豆,接着刨红薯。记工员用叉尺丈量分配地段。叉尺,象一个放大几百倍的打开的圆规。叉开的两只木腿,间距两米,每个人分得几叉尺的工作区域,然后割去藤蔓,刨出红薯,背送到大堆上。

  每天晚上,队长估摸着红薯堆的斤重,按人口分配,如果分不完,剩下的会再按每人几斤来分。不够分,那就记着,收下一块地的时候补足。

  麦收的时候,只是白天忙,割完麦子,晚上睡个好觉,歇息酸痛的手和腿。

  秋收就不同了。白天收割、刨红薯,晚上还要把分回的红薯按大小分拣。小的,有损坏的,剔除一边,留着喂猪。大的,留少部分光滑完整的窖藏,大部分要放在筐里,晃去那层红皮,然后切成片。第二天清晨,撒在空地上,几天里,翻动着,让它们晒干收起。红薯干稀饭,可是农家一日三餐的主食。

  收获,是希望,是喜悦,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需求。年复一年,春种秋收,延续了一辈又一辈。

  ·奶奶的火盆

  秋收的时候,玉米棒子金灿灿地堆在队场上。男女老少各自为阵,坐在社场上,挑拣颗粒饱满的大棒子剥粒儿,这样的颗粒胚芽完整,留着做种子。其余的摊在场院晒场上,用牛拉着碌碡压碾,玉米粒和棒子瓤脱离开。

  粮食分完,还要分碾成指头大小的玉米碎瓤,作为煮饭的烧草。引着火,撒上碎瓤子,拉着风匣子“啪嗒啪嗒”,灶下火苗一窜一窜,着的可红火呢。

  冬天,小北风飕飕地穿堂进户,冷得伸不开手脚。这时候,仍旧有农活可干,收集各家各户的猪粪肥,或者是车干汪塘水,挖抬塘底的淤泥。堆在大田地头,一冬冻的酥碎,开春撒在大田里作肥料。

  只有大雪纷飞,才是男女老少猫冬的时候。小子们扎堆儿到社场屋里取暖,听年岁大的老人讲古儿。姑娘小媳妇们,相邀着聚到一起,点起火盆,在暖烘烘的屋里纳着鞋底,聊着天。

  忘不了奶奶的火盆。那是用粘土制成的土盆。足有二寸厚。盆底铺上一层碎豆秸,将做饭灶底多余的火脚堆在碎草上,再撒上几把碎玉米瓤,吹旺了火,火苗儿燃起来,烘热了屋子里的空气,赶走了寒冷。奶奶用灰将红火盖住让它慢慢儿的扩散着热。

  有时候,我们会找一些小个儿的红薯,埋在灰堆里,过一会儿,小心地扒出来,用手捏捏,再埋进去,几番过后,那焦黄的外壳里,熟透的红薯又甜又香,可好吃了。

  还有的时候,埋进一把玉米粒,听着“噼啪”的炸响,用树棍儿拨拉着,找出苞米花,放在手心里来回捣鼓着,吹去浮灰,扔进嘴里,别提多美呢。

  整个冬天,除了没有风,太阳特别好的日子,奶奶都是坐在她的火盆边,两只尖尖的小脚翘在火盆边儿上烤着,两只手拢在棉袄袖子里。有时候,也会用筷子穿上铜钱制成的线陀捻线,用手一拧,陀儿滴溜溜地转动起来,将另一只手攥着的棉花拉出一根洁白的棉线。陀儿上的线一圈圈增多。细的棉线缝被,粗的纳鞋底儿。还会将一缕缕的棉线托人带去染坊,染成黑色、蓝色和红色,缝制不同的衣物。

  怀念那些飘雪的冬日,那挂在门上的草帘,那满屋融融的暖气。姑娘们飞针走线,笑语连连。还有,奶奶的捻线陀,滴溜溜的转………

乡村故事 篇六

  郭家村是一个远离防尘的地方。本来是一个和睦安详的村子,但是就在1995年底,发生了一件特别意想不到的事情。

  临近过年的十几天前,村民刘洪达家里的老人去世了,按照这里的规定,老人的尸体必须在“头七”前就要送到火葬场去。但是刘洪达这个人非常孝顺老人,但是却很重的迷信思想,他心里想如果把老爹给火葬的话对不起老父亲,觉得该给父亲挑选一块风水宝地进行土葬,这样既尽了自己的孝心,而且老父亲也会保佑自家人丁兴旺呢。所以在老父亲“头七”的前一天,就将棺材板盖上,还把棺材偷偷地叫自己的朋友抬走,埋进了自家的祖坟里。

  但刘洪达的家里不但没有得到好运,而且还让厄运瞬间即至让自己仅有五岁的独生子台台离奇的失踪了。

  那天夜里,埋葬老父亲后,大家都很累了,所以谁都没注意到孩子。但是等到第二天,刘洪达的老婆才发现儿子台台没有象往常一样,躺在家里的床上。刚开始,刘洪达的老婆还以为是孩子起的早,就出去玩了。但是等到中午过后,却一直没看见孩子的踪迹,一下子全家的慌了神了。便全家出动去找孩子去了。

  郭家村本身也不大,不过二十几户是人口。除开村子后面那一览无余的小山丘以外就是门前那条已经干涸的小溪,根本就没有能够藏身的地方。亲人和邻居们也都帮忙在各处找了一遍又一遍。一直找到了下午,但是,就是找不到台台的踪影,台台就好像突然消失的了无痕迹。但是后来听和台台玩耍过的几个孩子说,台台爷爷下葬的那天中午午后有见过台台,但是到了后来就没见到了。

  刘洪达夫妻就快要急疯了。台台虽然很顽皮,但是以前可是没有离家出走过的啊。莫非是被坏人人拐带了吗?

  一想到这里,刘洪达夫妻立刻就报了警,报案后,民警班队长立刻就带着人赶到,他安慰了刘洪达夫妻说道:“你们不要这么着急,我们一定会帮你们找到孩子的。”

  班队长立刻就调取了村子外的道路监控器,因为那个监控器所拍摄的位置是进出郭家村的唯一通道。可是一直查看了半天,压根就没有看到台台的身影或者是其他可疑人员的踪迹。这下班队长急了。他马上组织了一次全方位的搜索,一下子调来了十来个民警。

  花费了两天的时间,将郭家村找了个底朝天,然而却大失所望。班队长一直苦思冥想着,因为不太可能啊,怎么会找不到人呢,那小孩跑哪里去了?

  而刘洪达夫妻也完全失去了希望,坐在台台的小床边哭泣。

  此后台台的失踪也成了村里茶前饭后的夜谈,一直坚持了几个月后,村里人也渐渐的淡忘了这件事。

  这天是刘洪达家里老人的忌日,即使孩子找不到了,但是一直很孝顺的刘洪达还是坚持的为来人做忌日。

  于是在亲戚朋友的陪同下,刘洪达夫妻到了自家的祖坟,放上了祭品,烧了点纸钱,立刻就开始了祭奠。

  一直到午后,亲友们帮着刘洪达夫妻开始收拾祭品。突然,一个亲友听到了从坟墓里传来了奇怪的声音。于是便慢慢地靠近坟墓,附耳在在坟墓里仔细的听了听。大家见了也觉得很奇怪,也围了上去。“快听,里面好像有声音。”那个亲友惊讶地对其他人说道。

  “真的!好像是老爷子的声音啊”刘洪达老婆脸上惊恐的表情说道。

  大伙马上到周围找来了工具,立刻开始刨土。

  “但是过了一会儿,大家听出了从墓里传来了台台的呼救声,大家更是开始拼命的刨。

  过了几个小时。老爷子的棺材被打开。但是从里面却跑出了一直青面獠牙的怪物,一口咬破了刘洪达的脖子,周围的人开始四散而逃。完全谁都顾不上谁。

  几天后,那些逃下山的亲友们在良心的谴责下报了警,班队长带着民警来到了山上,却发现刘洪达夫妻的尸体半跪在老爷子的墓前,旁边还有已经几乎变成白骨的台台的尸体。

  直到很久以后,有一个有些道行的道士来到了郭家村,经过刘洪达一家的墓地时,说了一句话:“不按人情常理,却还奢望保佑,无知啊,无知啊,不知人死后有怨气就会成厉鬼吗?”

相关文章

汉江大桥【精彩4篇】

今天,天气阴沉,我和妈妈来到汉江边观看,汉江大桥. 在桥头有一个城门,城门上有四只大铜牛,两只面向江北,两只面向江南,它们代表着脚踏实地干四化的安康人.在城门的上空有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它们代表...
四年级作文2011-07-03
汉江大桥【精彩4篇】

荷花四年级作文(经典5篇)

荷花四年级作文 我爱春天那金灿灿的迎春花,我爱金秋那喷香扑鼻的桂花,我爱寒冬那傲雪怒放的梅花。但我最爱盛夏那亭亭玉立的荷花。 每年暑假我都会到湘湖看荷花。远远望去,...
四年级作文2013-01-01
荷花四年级作文(经典5篇)

我的房间四年级英语作文(最新3篇)

I am happy.I have my own room.Look!This is my room.It’s small but clean.There is a desk and a bed.Th...
四年级作文2017-09-05
我的房间四年级英语作文(最新3篇)

乡村风光(精彩3篇)

来到外婆家,一副天然的美景便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感觉是那么亲切,那样惬意。一切是那样安详,少了城市里的喧闹,汽车废弃的污染和嘈杂人流的传动。一切都都那么和谐自在。 走在乡间窄窄的田埂上,就像踏在柔...
四年级作文2015-08-02
乡村风光(精彩3篇)

百宝箱【通用6篇】

百宝箱里藏着什么? 百宝箱里藏着快乐,我要把快乐送给失落的人。 百宝箱里藏着幸福,我要把幸福送给不幸的人。 百宝箱里藏着成功,我要把成功送给失败的人。 百宝箱里藏着幸运,我要把幸运送给倒霉...
四年级作文2011-05-04
百宝箱【通用6篇】

错误四年级作文【优选6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错误四年级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错误四年级...
四年级作文2014-06-06
错误四年级作文【优选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