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优质3篇】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 篇一
近年来,我国股市的发展蓬勃,越来越多的公司选择走上资本市场,进行上市融资。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将从准入标准、退市程序和退市效果三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准入标准不够严格是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我国的退市制度主要依据《证券法》和《上市公司退市实施办法》来进行操作。然而,这些法规对于上市公司的准入标准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了一些质量不过关、经营不善的公司能够轻易地上市,而且一旦上市后,这些公司又很难被退市。这样一来,就可能出现一些公司利用上市进行非法融资或者虚假宣传的情况,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风险。
其次,退市程序不够顺畅也是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退市程序相对来说比较繁琐,并且执行起来也比较复杂。首先,退市程序需要经过证券交易所的审核和上市公司的自愿申请,这就给了一些不想被退市的公司机会,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来拖延退市程序。其次,退市程序需要经过证监会的审批,而证监会的审批流程相对较长,导致了很多公司即便符合退市条件,也无法及时退市。这种情况给了一些不良公司逃避退市的机会,进一步加大了投资者的风险。
最后,退市效果不明显也是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的退市制度主要是将退市公司的股票从交易所摘牌,但是并没有对这些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进行彻底的清算和追责。这就导致了一些退市公司可以继续存在,继续经营,给投资者带来潜在的风险。如果退市制度能够对退市公司进行更加严格的清算和追责,那么就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稳定。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准入标准不够严格、退市程序不够顺畅和退市效果不明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准入审核,加快退市程序的审批流程,并对退市公司进行彻底的清算和追责。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稳定。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 篇三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存在的问题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虽执行多年,但我国股票市场历年退市公司的数量较少,退市数量无论是相对于上市公司的总数还是每年新上市公司的数量而言,比例都过低。每年新上市公司的数量远远大于退市公司的数量,“进多退少”、“只进不出”,上市公司“进”、“退”失衡,造成了上市公司数量的有增无减和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失灵。究其原因,主要包括:
证券市场长期的体制缺陷
证券市场长期的体制问题导致了我国上市公司退出制度的形同虚设。我国证券市场一开始就是出于为国企改革服务而产生的,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在特定体制下形成的中国股票市场上,产生了“壳”这样一种稀缺资源。也正是因为它的稀缺性,使得业绩差的公司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保壳,而各地政府也由于内在的利益驱动,积极地阻止地方的上市公司退市。
当前退市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退出制度在法律规定和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较大缺陷,退市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备。一是退市标准单一,设置不尽完善,实施弹性较大。我国的退市标准过分关注于连续三年亏损,很多连续三年亏损则暂停上市的公司会实施“报表重组”。连续两年亏损,第三年微利,逃脱暂停上市处理;再接着亏损两年,再微利一年,如此循环往复。现有退市标准让本该退市的公司滞留场内,为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执行带来障碍。二是退市标准中的数量标准较少。我国现有的退市标准中只有关于连续亏损、公司股本总额和股权分布三项量化指标,这些指标不能全面体现股票的价值和流动性,也缺乏整体的代表性。
上市公司主动规避退市制度
在我国,对上市公司而言,上市是一个艰难的长期过程,保持上市地位就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上市公司会想尽各种办法逃避退市,而各地政府也会运用各种手段帮助上市公司避免退市。濒临退市的上市公司一般会通过重组或并购的方式力求保牌。常见的手法是在公司某年出现巨亏时,将利润后移使后续年份出现微薄盈利,以此来避免公司因出现连续亏损而退市。研究表明,在现实中,亏损公司能否成功保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是否有政府背景或者与政府关系的密切程度。各地政府运用注入资产、债务
重组、资产置换和财政补贴等各种手段阻止地方的上市公司退市。然而,政府的深度介入并没有从根本上提升公司的经营能力,反而造成了我国股票市场大量绩差公司“该退不退”或“退而不出”的现象,同时还助长了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