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评课稿(推荐3篇)
《我想》评课稿 篇一
我想,一个好的课程应该是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源泉,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课程。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所接触到的课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缺乏互动和启发性。因此,我想借此机会评价一堂我曾经上过的课——《创意思维与创新实践》。
首先,我想赞扬这门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这门课程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参与性和互动性。在课堂上,老师并不是传授知识的唯一来源,而是起到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他们引导我们思考,提出问题,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同时,课程还鼓励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团队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我们在课程中积极参与,思维活跃,收获颇丰。
其次,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创意思维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了创新的过程和要素。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我们深入了解了创新的实际应用,并有机会进行创新实践。课程中的项目设计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给予我们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挥空间。这样的设计激发了我们的创造力,培养了我们的实践能力。
然而,我想指出的是,这门课程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首先,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内容安排可以更加系统和完整。虽然我们学习了很多创意思维的方法和案例,但是缺乏一个系统的框架和理论基础。这使得我们在应用知识时会感到有些困惑。其次,课程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和综合化。目前,课程的评价主要以个人作业和小组项目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评价。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知识体系和评价方式上还有待完善。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理论基础,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多样化和综合化课程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想》评课稿 篇二
我想,一门好的课程应该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然而,在现实中,我们所接触到的课程往往是枯燥乏味的,缺乏启发性和实践性。因此,我想借此机会评价一门我曾经上过的课——《生物科学与实践》。
首先,我想称赞这门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这门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座、实验、讨论和项目等,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课堂上,老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他们提出问题,激发我们的思考,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同时,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和项目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我们在课程中充分发挥了主体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其次,这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课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生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我们参观了生物实验室,进行了实验操作,亲身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通过小组项目和研究报告来锻炼我们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这样的设计使我们在课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然而,我想指出的是,这门课程在一些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首先,课程的知识内容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虽然我们学习了很多生物科学的知识,但有些内容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其次,课程的实践环节可以更加多样化和具体化。目前,课程的实践主要以实验和小组项目为主,缺乏一些真实的实践机会,如参观科研机构、实践实习等。
综上所述,我认为这门课程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培养实践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知识内容和实践环节上还有待改进。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提供更多真实的实践机会,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我想》评课稿 篇三
《我想》评课稿
《我想》是一首写自己的愿望的诗歌,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感情。肖进老师抓住了诗歌的特点,以学定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堂课开始,老师并不急于提出学习任务,而是先让学生听一段旋律,让他们边听边想,问他们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一下子抓住了孩子的心,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符合三年级学生好奇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凝练生动、富有儿童情趣,想象力丰富、十分吸引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肖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舍得花时间给学生朗读。从开始的一个组一个组的检查读,到后面尊重学生兴趣的有感情朗读。老师都能做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生通过朗读去体验和感悟,尊重学生阅读的不同体验,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理解了诗歌的大意。当学生已经读出诗
歌的韵味后,老师还创设了情境,在生动的图画中配乐朗诵,引领学生在情意丰盈的课堂上当堂背诵,扎扎实实地完成了朗读和背诵的任务。除了读,老师还注重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抓住最后一节进行启发提问,“飞到遥远的'地方”是飞到哪里?他们去干什么?“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又是怎样商量的?这两个问题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老师设计了一个“发挥想象,拓展延伸”的仿写,让学生发挥想象,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在这堂课中,我们还欣喜地发现,由于老师从始到终都能以一个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当中,不管学生的发言怎样,老师都能温和地、恰当地对学生的发言、朗读进行评价,亲切地称呼学生为“孩子”,让学生感觉很温馨,始终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习真的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这堂课虽然以朗读为主,但作为诗歌类的文章更应该突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欣赏,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读文感悟的时候,应该抓住诗歌的一些重点词去理解,例如:“接在桃树枝上”的“接”,“连在柳树根上”的“连”,“装在风筝上”的“装”,“种在春天的土地上”的“种”,这些动词的运用非常生动形象,如果老师能加以点拨,让学生去发挥想象,使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去感受到语言文字带给人身心的愉悦和语言的优美,那这堂课可能就更完美,不会使人觉得这只是一堂朗读课。其次,老师对朗读的指导还不够到位,如果在学生朗读后,老师能肯定学生的优点,再提出新的要求,或具体地示范,做到层层递进地拔高朗读要求,可能更利于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以上只是我个人听了肖进老师执教的《我想》一课的几点感受,不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