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的评课稿【精彩3篇】
《陶罐和铁罐》的评课稿 篇一
陶罐和铁罐是两个不同材质的容器,它们各自具有独特的特点和用途。在这篇评课稿中,我将从故事的情节、主题的深刻意义以及对读者的启示等方面进行评析。
首先,故事的情节非常简洁明了,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故事讲述了一个在河边寻找容器的人,他先后遇到了一个陶罐和一个铁罐。陶罐因为脆弱而被人遗弃,而铁罐则因为坚固而被人选中。然而,在使用过程中,铁罐却因为它的冷漠而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而陶罐虽然脆弱却因为它的温暖和包容而被人重新选择。
这个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却给人以深思。它通过两个容器的对比,展示了人们在选择朋友、伴侣或者合作伙伴时往往关注的是外在的坚固和美观,而忽视了内在的温暖和包容。故事中的陶罐虽然脆弱,但是它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种对内在品质的重视,给读者带来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
其次,故事的主题也具有深刻的意义。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性。铁罐的冷漠和自私代表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常见的一面,他们只关注自身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怀。而陶罐的温暖和包容则代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渴望与他人相伴的一面。通过对这两种人性的对比,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与他人的互动和关怀,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表面的坚固。
最后,故事对读者的启示也非常深远。故事中的陶罐虽然脆弱,但它用自己的温暖和包容感动了人们,重新得到了选择和重用。这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的条件如何,只要我们真心对待他人,用自己的善良感动他人,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同时,故事还告诉我们,物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和对他人的关怀。
综上所述,《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通过简洁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向读者传递了对人际关系和人性的思考和启示。它引发了读者对内在品质的关注,对温暖和包容的珍视,对物质和外在的质疑。这个故事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对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警示作用。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珍惜内心的善良和渴望与他人相伴的愿望。
《陶罐和铁罐》的评课稿 篇二
《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比,给人们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启示。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性。铁罐代表了冷漠和自私,它只关注自己的利益,缺乏对他人的关怀。而陶罐则代表了温暖和包容,它用自己的温暖和包容感动了人们,重新得到了选择和重用。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铁罐虽然外表坚固,但因为它的冷漠和自私,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相反,陶罐虽然脆弱,但因为它的温暖和包容,能够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与他人的互动和关怀,而不是外在的物质和表面的坚固。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物质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和对他人的关怀。无论我们的条件如何,只要我们真心对待他人,用自己的善良感动他人,我们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珍惜内心的善良和渴望与他人相伴的愿望。这个故事不仅适合儿童阅读,也对成年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警示作用。
总之,《陶罐和铁罐》这个故事通过简单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向读者传递了对人际关系和人性的思考和启示。它引发了读者对内在品质的关注,对温暖和包容的珍视,对物质和外在的质疑。这个故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机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内心的善良和渴望与他人相伴的愿望。
《陶罐和铁罐》的评课稿 篇三
《陶罐和铁罐》的评课稿
《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练习朗读的材料。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从陶罐和铁罐两者不同的命运结果中,懂得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听了王老师的教学我有以下两点思考
一、要注意“点”和“面”的协调。
王老师能把握教材的重点,通过抓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自悟体验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只是老师太面面俱到,出示大量的句子进行逐句体会。由于句子既多又散,在加上学习方法、形式上的雷同,课堂上很难出现学习高潮。而且以独立的句子单个出现,学生缺少了句子间的对比感悟,铁罐子傲慢语气由弱到强的变化,学生很难发现,所以也不能很好地把这种语气变化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由于老师要求学生感悟的“点”太多,不允许老师在每个点上花足够多的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有学生还没说完,老师发现他不能说出老师想要的那个答案,就急着请别的同学回答。让我感觉出示的每个句子都是来匆匆,去也匆匆。即便这样,王老师还是遗憾地说:“时间不够用,后面还有一个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没法实施了。
我想老师出示的句子能否在少些。十来个句子都进行细致地感悟,那就没有重点了。“点”在量上减少了,也就有足够的时间在质上提升了。例如:学生对“轻蔑”这个词的理解似乎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时,老师是否可以让学生用眼神、面部表情来表演一下“轻蔑”或者老师例举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事例来说明,也可以引导学生看插图中陶罐和铁罐的表情,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再如:“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这个句子,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铁罐指哪方面,陶罐无法与他相提并论呢?”是它们外表的美丑?是它们在人们心中的经济地位?是它们对人类贡献的大小?还是它们力量的强弱?
二、要合理运用教师的课堂语言
我看了张爱军老师的《关注教师课堂语言的.有效性》一文,感触很深。张老师说他在我们老师的教学中发现有许多无效的课堂教学语言,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复学生的发言2、无意义的提问或小结语3、看似商量的指令性语言4、前后矛盾的话语5、口头禅。我在《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中也发现了这样的情况。例如:王老师在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提问。学生提得不错:“陶罐和铁罐是怎样的?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接着,老师让学生自学并思考提出的问题。在反馈后,老师是这样评价地:“好的,看来这个问题你已经解决了”老师又分别在学生提的三个问题上打上“√”紧接着老师过度说:“同学们已经解决了这三个问题。但是王老师觉得:“这是怎样的铁罐?”“这是怎样的陶罐”这两个问题比较有价值,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既然同学们都已经解决了,那还研究什么呢?这是典型的前后矛盾。问题是学生提的,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判断哪个问题有价值。而不是老师说了算,这与学生主体性是背道而驰的。
在理解“轻蔑”的这个句子中,有学生说:“铁罐觉得自己是老大,不怕别人”我纳闷这样的表达合理吗?老师在这里没有做引领性的评价语言,只有机械的应答:“好的,请坐。”
又如:在感悟:“住嘴!”这个句子中,有学生说:“铁罐觉得自己很美,陶罐比不上它。”老师的评价是:“好的,你很会动脑筋。”在这里,我的理解是:铁罐骄傲的原因是铁罐觉得自身的价值比陶罐高,自己比陶罐更加经久耐用。并不是它的外表比陶罐美。
总之,正如张老师所说的:我们要用心锤炼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用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弹奏出美妙动人的乐曲,让它在学生的头脑中回响激
荡,粘住每一颗求知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