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优质3篇)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篇一
标题:生动有趣的认识图形课
导语: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次评课主要介绍了如何设计一堂生动有趣的《认识图形》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提高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一、课堂目标
1. 学会认识常见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 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数、角数、边长等;
3. 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辨认出不同图形;
4.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 介绍常见的图形及其特征;
(2) 对比不同图形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
2. 教学方法:
(1) 观察法: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辨认图形;
(2)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图形的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图形,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图形的认知欲望。
2. 认识图形:
(1) 介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常见的图形,并分别给出它们的特征;
(2) 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图形。
3. 对比图形:
(1) 将不同图形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它们的特征;
(2) 帮助学生总结不同图形的特征,并进行口头描述。
4. 拓展活动:
(1)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图形,并描述它们的特征;
(2) 分组进行小游戏,通过观察和比较,辨认不同图形。
四、教学反思
本次课堂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特定图形的特征理解不深,需要进一步巩固。下一步可以采用更多的巩固练习和拓展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的特征。
结束语:
通过本次评课,我深刻认识到在一年级《认识图形》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提高他们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篇二
标题:多元化教学法在《认识图形》课中的应用
导语:
《认识图形》是一年级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次评课主要介绍了多元化教学法在《认识图形》课中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他们对图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课堂目标
1. 认识常见的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
2. 理解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数、角数、边长等;
3. 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辨认出不同图形;
4. 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5. 运用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 介绍常见的图形及其特征;
(2) 运用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方法:
(1) 实物法:通过展示实物,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图形。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环节:
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图形的认知欲望。
2. 认识图形:
(1) 介绍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常见的图形,并分别给出它们的特征;
(2) 通过展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和辨认不同图形。
3. 运用图形:
(1) 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图形解决问题;
(2) 通过情景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图形。
4. 拓展活动:
(1) 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找出周围环境中的图形,并运用图形解决实际问题;
(2) 分组进行小游戏,通过观察和比较,辨认不同图形,并运用它们解决问题。
四、教学反思
本次课堂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了他们对图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学生在运用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活跃,表现出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特定图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较弱,需要进一步巩固。下一步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巩固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形的特征和应用。
结束语:
通过本次评课,我深刻认识到在一年级《认识图形》课堂教学中,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他们对图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要注重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篇三
一年级《认识图形》优秀评课稿
《认识图形》是人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下册中的一块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立方体、圆柱体和球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课。它的编排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感知到“面在体上,面由体生”的思想。本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比较等初步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几个平面图形的最表面的特征,使学生能准确分辨并说出每个平面图形的名称,它的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
老师在设计上以“感知——操作——巩固——应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的渗透,注重数学方法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营造了“互动 、主动、灵动”的数学课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关注认知基础、轻松驾驭课堂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知基(需)求。要以形象、直观、具体、生动的材料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习。本堂课老师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说一说“带了什么形状的玩具?”“这些玩具的形状有什么不同?”,这是复习,同时又是了解学生的认知,更是为后续教学服务的。
二、 突出数学思考,提升数学素养。
数学课的教学归根结底是数学数(素)养的培养。虽然本堂课的参与者还只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但老师在课中却十分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和培养,表现在(1)如何将面描到纸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出现了“印”、“描线”、“描点”、“折”、“量”等多种方法;(2)在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名称与基本特征后,提问:“上面的图形与下面的图形有什么不同?”此处引导学生进行了“比较”、“归纳”。从而让学生主动地讲出了“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使学生的认识由“口头”上升为“思想”上的认识。
三、 有效设计问题,感受数学魅力。
本堂课无论是课中的习题还是巩固练习,都能紧扣教学内容、符合低段学生心理需求,同时又将触角伸向周边的学科,实现数学学科和科学学科的有机整合。如在学生认识了基本的平面图形以后。周老师出示的各类安全标志,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含义再讲:图形的名称等。这是学科整合的良好体现。又如课尾的“抓小偷”环节,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又紧扣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在认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和体验,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
本堂课值得探讨的方面有:(1)在学生画出了各类不同的图形后,教师对作品作了展示,此时可否让学生将作品分分类,这样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思考的能力,同时又能渗透分类的思想,进一步突破“长方形、正方体(形)”异同点比较的这一难点。(2)教师的语言技巧。如评价的有效性、提问指向的明确性等。在课中老师曾提问:“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等,学生的回答各异:如正的、方的、方方正正的……此时,教师的评价如果能够有所侧重,有意识地将比较本质的词句再说一说,可能会更助于学生认识图形,以及学习用科学的数学术语描述的意识。又如课的结尾处,要求学生涂一涂时,教师的要求是“选一个涂一涂”而学生的操作中是“选一类涂一涂”,这需要更准确的语言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