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实用6篇】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篇一
【标题】拿来主义: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导语】《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鲜为人知的作品,它以幽默的笔调展现了拿来主义的特点。在本次说课中,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并欣赏这篇文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拿来主义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比较文章中的传统与创新元素,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幽默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传统与创新的对比分析。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满是拼图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拼图的作用以及拿来主义与拼图之间的联系。
2. 阅读课文:师生共同阅读《拿来主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和疑惑。
3. 讲解拿来主义的定义与特点: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找出文章中传统与创新的元素,并进行比较分析。
5. 总结讨论:请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他们对比不同组的观点,形成全面的认识。
6. 拓展学习:让学生尝试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创作一个新的故事或笑话,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感受。
【四、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定义:以拿来的方式为创作手段,传统与创新元素的结合
特点:幽默、夸张、反讽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进行创作。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同时,通过创作作业和读后感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拿来主义的幽默和反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更多的拓展与引导。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篇二
【标题】拿来主义:传统与创新的艺术结合
【导语】《拿来主义》是一篇独特而有趣的作品,它展现了拿来主义的魅力。在本次说课中,我将以传统与创新的角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拿来主义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2.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比较文章中的传统与创新元素,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幽默艺术的兴趣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传统与创新的对比分析。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由不同艺术家作品组合而成的画作,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作品中的传统与创新元素。
2. 阅读课文:师生共同阅读《拿来主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问题和疑惑。
3. 讲解拿来主义的定义与特点:通过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和基本特点。
4.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找出文章中传统与创新的元素,并进行比较分析。
5. 总结讨论:请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他们对比不同组的观点,形成全面的认识。
6. 拓展学习:让学生选择一幅艺术作品,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进行创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感受。
【四、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传统与创新的艺术结合
定义:以拿来的方式为创作手段,传统与创新元素的结合
特点:幽默、夸张、反讽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够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小组讨论和总结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创作作业和读后感的要求,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欣赏能力。但是,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理解拿来主义的艺术性和反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行更多的拓展与引导。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拿来主义》,它是职高语文一年级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提炼文章主旨。学习本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提炼议论文的主旨。
《拿来主义》一文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方面的一篇杂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和一些人对待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外国文化的基本原理、正确态度和方法,指出了“拿来主义”对于创新民族新文化的重大意义。鲁迅先生对外国文化的见解,时至今日,仍然放射着思想的光辉,值得我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教学目的要求:
(1)知识目标:
A.把握文章思路、结构和观点;
B.揣摩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C.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B.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C.训练学生概括分析能力。
(3)德育目标:
学习鲁迅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A.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B.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4.教具准备: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采用“疑问教学法”,即激疑──质疑──析疑──释疑,以培养学生积极质疑问题、独立思考问题、主动探究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
与教师“疑问教学法”相适应,学生采用“疑问学习法”(即生疑──质疑──析疑──释疑)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文教学分两课时进行。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清文章层次,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难点,突出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这个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疑──简介写作背景导入新课,让学生想问能问。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
当时,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
二、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善问会问。
阅读课文,围绕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质疑,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
三、析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善思会议。
(一)筛选重排疑难问题。
(二)采用探究式析疑。
1.采用个体探究式析疑,通过因果论证法的分析理清文章层次。
(1)通过背景介绍,结合课文阅读,你认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这可以从文中哪些语句反映出来?
(2)根据文题,你知道本文会写些什么?
(3)从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指出文章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原因”,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呢?哪些自然段是写的是“结果”,即什么是“拿来主义”?哪些自然段写的是“结论”,即文章主旨?你认为文章应该怎样划分文章段落?各段写的是什么意思?
(4)作者写作的思路是什么?本文的论证方式是怎样的?
2.采用群体探究式析疑,主要通过例证法、类比法等论证方法的分析突破“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这个难点。
(1)第一段主要论述的是什么?这段是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是用什么方法回答的?
(2)在第一段中,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可分为哪几层?每层各写了些什么?
(3)在论证“什么是送去主义”时,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送去主义的表现和实质是什么?
(4)在论证“送去主义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5)在论证“送来的危害”时,作者又运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论证的?
3.通过揣摩犀利幽默的语言,理解词语的真正含义。
(1)本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请找出第一段中的语句加以体会,理解其真正含义。
(2)“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四、释疑──导解导结导练,让学生善解会练。
(一)导解释疑,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略)。
(二)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三)导练激励,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选择判断正确的一项:
1.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注音、书写均无误的一组是( )。
A.残羹冷灸(gēng)冠冕堂皇(miǎn)
B.x片(yā)脑髓(suǐ)
C.自栩(xǔ)玄虚(xúan)
D.吝啬(sè)蹩进(piē)
2.《拿来主义》一开始就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目的是( )。
A.使人我们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所以,先从历史的发展谈起。
B.对两种主义的否定,就是从反面论证了拿来主义的正确,是对比烘托的手法。
C.文章主要立足于破,因为是驳论文。
D.文章拓开,使文章产生波澜。
3."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的正确理解是( )。
A.反映中国人对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
B.中国人信奉"小国寡民"的思想,习惯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C.对别国的先进经验自己不去学习,也不许别人来传播。
D.反映有些中国人对外国人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排外思想。
4.第3段的中心是( )。
A.揭露"送去主义"自欺欺人的危害及实质。
B.讽刺尼采自诩太阳,反对"送去主义"。
C.反对"送去主义",主张"拿来主义"。
D.主张"拿来主义",反对不给子孙留点礼品。
5.下面一段文字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我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A.比喻论证B.对比论证C.类比论证
6.第3自然段运用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是( )
A.比喻论证B.类比论证
C.对比论证D.因果论证
7.第4自然段“抛来”与“抛给”在实质上的主要区别是( )
A.“抛来”动机良好,“抛给”企图较坏
B.“抛来”动机较坏,“抛给”动机良好
C.“抛来”一般不带有坏的动机和目的,“抛给”是有目的有企图的
D.“抛来”和“抛给”的说法表面似有区别,但本质一样
8.第5段中有5处引号,对后4处引号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1处表示否定,第2处表示强调,第4处表示特指
B.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强调
C.第1、2处表示否定,第3、4处表示特指
D.第1处表示否定,后3处表示特指
9.第5段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承启,其理由是:( )。
A.前文揭批了"抛给"的实质和后果,下一段揭露了"送去"主义的具体做法。
B.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一段再次揭露"送去主义"的危害性,揭示了"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C.前文揭批了"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后文提出"拿来主义"。
D.前文分析了"抛来"与"抛给"的区别,后文提倡"拿来主义"。
10.3~7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A.对比论证B.类比论证
C.因果论证D.举例论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分析“怎样实行‘拿来主义’”,总结全文。
教学设想:
采用“疑问教学法”,以学习和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为突破口,分析怎样实行“拿来主义”,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一、激疑──通过复习导入新课,让学生想问能问。
二、质疑──根据质疑提示,让学生善问会问。
请同学我们阅读第7-10自然段,围绕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充分质疑问难。
三、析疑──个体探究式和群体探究式相结合,让学生善思会议。
(一)筛选重排质疑问题。
(二)采用探究式析疑。
1.学生析疑主要采用群体探究法进行析疑,突出教学重点一:比喻论证。
为此,我根据学生的质疑,重新设计了两个问题来突出此重点。
(1)对待外国文化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拿来主义者对待不同性质的外国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呢?“大宅子”、“鱼翅”、“x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各比喻什么?运用比喻论证有什么作用?
2.主要采用个体探究法进行析疑,突出教学重点二: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问题:结合前面的分析,思考我我们应该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即拿来主义的基本原则、正确态度和方法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
3.采用个体探究法,通过分析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提炼文章主旨。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有五句话,这五句话分别回答了什么问题?本文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是什么?
4.采用群体探究式析疑,应用扩展。
同学我们,鲁迅先生离开我我们已半个多世纪了,今天,重读先生的文章,犹在耳边回响。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势在必行,我我们应该如何去拿呢?
四、释疑──导解导结导练,让学生善解会练。
(一)导解释疑,探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略)。
(二)导结激活,梳理学生的知识结构。
1.归纳中心。
2.归纳写作特点。
(三)导练激励,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
一、指出课文中下列词语的含义。
1.拿来
2.使用
3.毁灭
二、指出下列比喻的喻体。
1.主人
2.宅子
3.新人
4.新宅子
三、选择题:
如果以“思想上应该装上‘窗纱’”为题,下面哪些论据采用了较适合的比喻论证方式( )
A.江河横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
B.生活中的窗纱是为了防止苍蝇、蚊子、灰尘……
C.一切人都有爱美之心,西装革履、烫发口红,是时代的美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我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
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我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我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
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梯度: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 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至此,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环节一: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环节二: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 "鱼翅""烟灯和烟枪"" 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三: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我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环节四:课堂训练。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我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篇五
一、说教材
《拿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我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我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我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我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我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我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拿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 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拿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我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拿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枪,同学我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政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我们熟知的,但同学我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我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最后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苏教版第三册第十八课的一篇精讲课文,它也是《文明的对话》这一个单元的第四课。这个单元的文章讲的是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对话,屏弃偏见,增进交流,只有这样,人类的文化才会共同繁荣发展。《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代表作之一,它告诉我们,文化的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对待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篇文章是对前几篇文章的拓展和延伸。
二、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路,结构和观点
2、体会文章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3、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
4、学习鲁迅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三、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
2、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难点:
1、掌握比喻论证以及因果论证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我打算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问题导学法
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让他们提出自己找到的问题,老师进行整和,找出有价值的和普遍有困难的问题,比如说:拿来主义的精神是什么?文中的孱头、昏蛋、废物指代什么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师生共同深入探究。
2、小组讨论法
针对领会拿来主义精神和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为一组,展开讨论,限时作业,然后让小组代表起来发言,使学生能在相互交流中迅速有效的解惑,把个人钻研和小组切磋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体教学中小组互助、优势互补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归纳法
针对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分析能力这一重点,我要求学生找出本文的论点论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让他们思考议论文的学习方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头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用具
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采用录音机、教学磁带来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打算带领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如《社戏》、《祝福》等,询问学生记忆中的`鲁迅是什么样的?让他们交流他们所搜集到的关于鲁迅的资料,故事,既让学生增长了知识,扩展了视野,有训练了学生动手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首先,我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读,有利于进入到课堂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对文章有整体感知,可以采用多形式读书法,如: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方法,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有可以创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
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使学生对课文从质疑到理解的过程清晰可见,如果我是老师,我一定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合作探究
通过问题导学法,我们整合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针对掌握比喻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这一重点,我采取小组讨论法,四人一组,共同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始终不告诉学生明确的答案,让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展开讨论,表面上看浪费了时间,实际上恰恰是在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针对揣摩幽默犀利的语言,理解字词的真正含义,我采用小老师授课法,通过小老师授课的方式,让学生以主人公的心态自主学习,疏通字义、字音,锻炼胆量和口语表达能力,并养成注意倾听,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四)拓展训练
1、寻找与课文有关的名言警句
2、写一篇读后感
这两项训练,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是"大语文观"的体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读思结合"的良好习惯。
(五)课堂小结
在教学课程结束之前,我会让学生谈一下这节课的收获,让他对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回顾,巩固新学到的知识。
七、作业
将课后的思考与练习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