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兔同笼》说课稿【实用6篇】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一
标题:《鸡兔同笼》故事情节分析与启示
一、故事情节分析
《鸡兔同笼》是一则古老的民间故事,讲述了一个有趣而温馨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农村,主要有两个角色:一只鸡和一只兔子。
故事开始,兔子和鸡住在同一个笼子里。他们都很想吃到外面的新鲜青草,但他们的脚却被笼子的铁丝网所困住,无法出去。于是,他们决定合作,兔子站在鸡的背上,借助兔子的长脖子,鸡就能够够到外面的青草了。他们一起努力,饥饿的感觉逐渐减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然而,故事的结尾却有一个转折。兔子和鸡在合作中取得了成功,但鸡却变得懒散起来,觉得兔子应该一直为它服务。而兔子也感到不公平,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于是,他们的关系变得紧张,最终决定分开。
二、故事启示
《鸡兔同笼》虽然是一个简短的故事,但却寓意深远。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 合作是成功的关键。鸡和兔子之间的合作让他们能够共同享受到青草的美味。这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取得更大的成功。
2. 互助互利才能长久。鸡和兔子之间最初的合作是基于互惠互利的,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了饥饿的问题。然而,当鸡开始变得懒散时,这种平衡被打破了。这告诉我们,只有在互相帮助和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维持长久的关系。
3. 公平与付出应相对应。故事中,兔子感到不公平的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告诉我们,在任何关系中,公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付出和回报的平衡,避免让关系变得不公平。
4. 理解与尊重对关系至关重要。在故事的结尾,兔子和鸡由于彼此的误解而分开。这告诉我们,在关系中,理解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建立健康、稳定的关系。
总结:《鸡兔同笼》这个故事通过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情节,给我们传递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合作、互助、公平、理解和尊重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这个故事,能够让人们更加重视和珍惜彼此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二
标题:《鸡兔同笼》的教育意义探究
一、故事概述
《鸡兔同笼》是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鸡和一只兔子住在同一个笼子里的故事。他们通过合作,克服困难,共同享受到了饲料,过上了美好的生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鸡变得懒散,不愿再为兔子服务,最终导致他们分开。
二、故事的教育意义
1. 合作的重要性
《鸡兔同笼》告诉我们合作是成功的关键。鸡和兔子之间的合作让他们都能够吃到饲料,改善了生活条件。这启示我们,在团队合作中,每个人都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2. 互惠互利
故事中,鸡和兔子最初的合作是基于互惠互利的。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了饥饿问题。这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互惠互利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互相帮助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建立长久而稳定的关系。
3. 公平的重要性
故事中,兔子感到不公平的原因是他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这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公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注重付出和回报的平衡,避免让关系变得不公平。
4. 理解与尊重
故事的结尾,兔子和鸡因为彼此的误解而分开。这告诉我们,在人际关系中,理解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理解和尊重,我们才能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
三、教育意义的引申
《鸡兔同笼》的教育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还可以引申到更广泛的领域。比如,在教育中,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合作,他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此外,在工作中,团队合作也是成功的关键。只有通过合作,团队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
1. 讲述故事:通过讲述《鸡兔同笼》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的教育意义。
2. 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活动,鼓励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鸡和兔子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互惠互利的原则。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公平的概念和重要性,并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我们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鸡兔同笼》的教育意义,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互助精神和公平观念,为他们的成长和未来做好铺垫。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地位和作用】
思考——人教版实验教材增设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目的是什么?鸡兔同笼问题设置在数学广角中,其教学与常规课有什么不同?
分析——《教学用书》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鸡兔同笼”问题作为数学广角教学内容之一,正是教材注重渗透思想方法,关注学习过程的重要体现。教材借助我国古代趣题“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应用列表、假设、方程等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本课的教学与常规课相比,区别之处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巧用素材,有效提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本课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逐步探索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编排的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但其原题数据比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进行探究,因此教材先编排了例1,通过化繁为简的思想,帮助学生先探索出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解决《孙子算经》中数据比较大的原题。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教材展示了学生逐步解决问题的过程,既猜测、列表、假设或方程解。其中假设和列方程解是解决该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假设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列方程则有助于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因此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配合“鸡兔同笼”问题,教材在“做一做”和练习中安排了类似的一些习题,比如“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这类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巩固用“假设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
二、说学情
【认知分析】学生初步已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能力分析】虽说学生已经初步尝试了应用逐一列表法解决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课外书中或者数学班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但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但在数学方法的应用意识与数学思维的自我提升等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1. 经历和体验用不同的角度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奥数的乐趣。
2. 培养学生动脑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用假设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 如何让绝大部分孩子掌握用假设法来解决这一相关问题。
四、说教法
综合以上的分析,从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再由学生尝试着去发现规律,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数学方法,从而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说学法
两点想法:
低起点: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课伊始,我让学生钱的数额和张数。数据比较小,学生又有一定的情趣,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教学例题时,因为有了以上的铺垫,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解决时,方法多种多样,列表凑数的、画图的、假设法、列方程解决。
巧突破:重点就放在假设法的教学上,先通过表格初步感知规律,再借助图形结合来攻破学生学习中思维中的障碍。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适度指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独立思考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六、说理念
遵照新课标精神,在课程设置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通过老师创设的现实情景,让学生投入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去,自己去研究、探索、经历数学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体会到假设的数学思想的应用与解决数学问题的关系。
七、说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感知
1.游戏导入
师:(出示一个信封)知道信封里放的是什么吗?
师:这里放着5张钱,猜一猜是多少?
师:都是5元和10元的,可能会是多少钱?
2.尝试列表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充表格。
根据教师的提示,学生准确说出:
信封里有35元钱,你知道5元的几张,10元的几张?
3.及时小结
教师出示信封里的钱,你为什么能很快的说出钱数?(突出表格的作用)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感知规律,彰显表格法解决问题的作用,唤起学生的解题策略,以便在后面的学习中能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迁移。]
二、自主探究,尝试方法
1.出示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师生审题)
2.揭示课题
这类题目大家熟悉吗?(板书课题)
师:题目你能读懂吗? 生:能。 师:告诉了我们哪些已知条件? 生1:共有八个头,二十六只脚。
生2:还有两个条件:鸡有两只脚,兔有四只脚。 师:很好!还隐藏着两个条件!
3.学生尝试
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经验尝试解决。(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4.组织汇报指名汇报,课件演示。
5.即时总结[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列表法,主要是培养了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模拟操作,再探思路
1.提出问题
如果笼内的鸡和兔的只数较多,想想看,用刚才列表的方法去解决,方便吗?
我们在一起探究用其他的方法来解决。
2.适时指导
⑴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⑵脚的总只数每次减少2只,这个2是怎么来的呢?(强调兔多2只脚,4-2=2)
⑶出示课件,提示兴趣活动——让兔子站起来。
3.兴趣活动
⑴教师提示:课件演示,并提示用符号表示。
⑵学生尝试:画一画,用简单的图示法,让笼内的兔子都站立起来。
汇报展示
4.学生汇报,教师演示。
5.探究思路
想一想:从下面看,每只兔子少了几只脚?一共少了几只脚?这些脚是怎么来的?
议一议:小组内交流,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6.独立计算
自己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板演,并说一说想法,并引导学生口头检验。
7.及时小结:,给这种方法取名,并提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由于假设法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在解决假设鸡兔脚的只数一样来初步感知调整策略时,需要老师适时地站出来引领学生进行探索,通过一些有效的数学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他们的研究有强力的后盾。我通过课件的生动演示,搭建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再由学生动手用简单的符号画一画,搭建平台,帮助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台阶。既突破了难点,又掌握了方法,还体验了成功。]
四、合作探究,拓展思路
1. 师提示用方程方法解决。
2. 合作探究:
⑴集体讨论: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⑵出示导航:你想设谁的只数为X?那么另一种动物的只数如何表示呢?他们脚的只数又是分别如何表示?
⑶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4.学生尝试列出方程。(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5.师生讨论解方程的思路。(强调将方程化简)
6.学生独立解方程,指名板演。
7.检验,并小结。
[设计意图:学生在五年级已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由于这种方法思路清晰,易于理解。因此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等量关系,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和便捷性。]
五、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出示相关信息,了解中国古代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研究情况。
2.学生运用自己最感兴趣的方法独立解答“龟鹤问题”。
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3. 组织汇报。
[设计意图:利用相关知识信息,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进一步促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悄然激发学生课下去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练习的设计,为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仅仅是将鸡兔换成龟鹤,巩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夯实学生的认知基础。]
六、总结反思,畅谈收获
学生自主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回顾反思,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帮助学生及时提炼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巩固学生的数学模型,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独立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七、课后拓展,巩固提升
寻求更多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寻求方法不仅仅是课堂上所完成的任务,将数学的学习延伸课外,利于再次拓展学生的学习时空,突出课标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课标》中指出:数学广角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古代数学名著《孙子算经》。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问题,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本课的教学与其它解决问题的课的区别在于,要把数学思想方法贯穿始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编排特点:
1. 注重彰显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体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
教材从数据较小的问题入手,让学生尝试解决。体现了学生从猜测到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同时也表达了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同时感受古人巧妙的解题思路。
3. 拓宽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生
鸡兔同笼”问题,思维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但是有一些学生在课外书中或在奥数班里已经学习了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学生的程度会参差不齐,而一部分学生对于解方程的基本功比较差,有一定难度。三班的学生思维不够灵活,学习起来会有难度,四班的学生思维活跃,敢想,但很多学生不敢说,有一定的小组合组经验和合作能力,教学效果会好于三班。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学生初步认识“鸡兔同笼”的数学趣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学习我国传统的数学文化。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体会各种方法解决此问题的优劣。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说教法与学法。
我本着“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的目的,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的原则,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并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学生的学为主导。这也是我们的科研课题“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研究”所要求的留有空白和师生对话所要求的。
五、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利用课件,从《孙子算经》导入课题。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学生尝试探究
出示例1,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交流。
第三环节;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教师首先要充分预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种种情况,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及学习习惯,分析可能产生的差异。根据两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了6种解决问题方法的预设。
课堂中学生的生成是宝贵的资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根据学生的思考来研究问题,真正做到以学生的问题导学,以学生为主。
解答《孙子算经》的原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带有普遍性,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古人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第四环节:联系生活,应用练习。目的是让学感受《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环节:总结归纳,畅谈收获
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恰当地给予学生评价,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思考,如在学生能够自己想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激励性的评价,,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六、说板书设计:板书以假设法和列方程为主,凸显两种解题方法。
通过本次的网络研讨活动,使我对数学广角的教学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1、“数学广角”不等同于“奥数”。
“数学广角”中的内容,大部分都是 “奥数”教材中才出现的内容,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抽屉原理问题”等等。但是数学广角不等于奥数,它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些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数学广角”要面对全体学生。
数学广角”中的内容相思维难度要大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特别是对于那些智力水平属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更是不易。在学习“数学广角”这部分内容时,要跟学习其它内容一样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通过教学都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探索过程,同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必要的提醒、点拨,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感悟,初步掌握“数学广角”内容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五
说教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在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尝试与猜测中安排了《鸡兔同笼》这一教学内容,从读懂教材这一角度来看,在本课教材中呈现了3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假设举例与列表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结果。其中,第一张表格是常规的逐一举例法,第二张运用了跳跃列表法,第三张运用了中列举法。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的方法,方程法等各种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而且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相关的题目也都附上了表格,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这种基本的解题策略解题。教学参考中明确指出,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列表方法这一常用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不应要求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题。同时,我们对《鸡兔同笼》问题在各种版本中不同的安排也进行了对比研究,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中,这一课时安排在六年级,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而在苏教版中,这一课时是作为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针对不同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
说学生:
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理解的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能力目标: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情感目标: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会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能够准确的计算。
说教具:
本课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为了便于学习,我为为学生准备了两份表格。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交流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调整、交流等等。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说教学过程:
1、课前我和学生做了一个“猜数”的小游戏,重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减少学生对于不同列举法的陌生感,为学习各种不同的枚举方法铺垫基础,初步感受中列举的科学性。
2、情景引入
在开课时,我借用兔和鸡这两种学生十分熟悉的动物引入课题,同时借用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说明:这就是1500多年前我国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同时揭示课题:鸡兔同笼。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尝试、探究
接着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说出解决的思路即可。紧接着的新授部分,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与调整,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各种不同列表法的优劣所在,并重点介绍中列举法。
4、巩固,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又重点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鸡兔同笼相类似的地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这一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课堂延伸
我让学生课外继续探讨《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这一课的课堂延伸,既使整堂课前后照应,又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鸡兔同笼》说课稿 篇六
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鸡兔同笼》教学内容。下面,我运用新课标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教材在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安排“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之前安排在六年级重点掌握用方程方法来解决,现在下移至四年级,重在向学生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因此,在教学此内容时,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会独立思考,体会一些数学的基本思想”。
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
二、说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难于理解,四年级的学生已经虽然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法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但是在理解假设法解题思路时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我结合画图法,形象直观地将画图法和假设法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假设法的算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利用多媒体展台,ppt课件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小组合作交流、画图分析、归纳推理等方法,进行尝试、探究、自主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学法:运用“四四教学模式”课堂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老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三位一体”的“四四”课堂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我设计有四个学习活动
①情境体验,引发兴趣;
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③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④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第一个学习活动:①情境体验,引发兴趣;
利用ppt课件,从《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古代数学趣题入手,从而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数学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鸡兔同笼”的原题中数据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进行探究,因此将数据变小,出示例1。
第二个学习活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利用ppt课件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这个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学生先独立思考,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合作交流,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例1中的问题。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出解决例1问题的列举法和假设法
第三个学习活动: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在上一个环节的基础上,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解决《孙子算经》中“鸡兔同笼”问题,同时介绍古人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之后引出日本的“龟鹤算”,让学生比较“龟鹤算”和中国的“鸡兔同笼”,揭示“龟鹤算”其实就是从“鸡兔同笼”演变而来,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第四个学习活动:反思总结,自我建构
引导学生回顾、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在相互提醒和分享中进一步明确本课知识重点难点,将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
下面我将谈谈自己对三位一体四四教学模式的理解。首先它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符的,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接着《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我和我们学校“以生为本”的课堂的要求是一致的。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促使我这节课的设计理念始终将学生放在了第一位,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来呈现他们的思路,最后选择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解决此类问题。
二是四四模式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老师提供合适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后学生运用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意识。老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充当的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