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说课稿【精选4篇】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一
拿来主义,顾名思义就是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果,以此为基础进行创新。在教育领域,拿来主义被广泛运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本文将从教学设计、资源利用和评价反思三个方面,介绍拿来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拿来主义在教学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拿来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创新。例如,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在自己的教学中避免重复犯错,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科中,开拓教学思路,提高教学质量。
其次,拿来主义在资源利用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料等。通过拿来主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索和下载其他教师制作的优质教学素材,如PPT、教学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此外,还可以参观其他学校的优秀课堂,借鉴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最后,拿来主义在评价反思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客观反映,也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检验。通过拿来主义的方法,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评价经验,了解他们在评价中的思路和方法,从而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评价方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科中,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拿来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果,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资源利用和评价反思,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二
拿来主义,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法,旨在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果,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本文中,将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三个方面,探讨拿来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拿来主义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通过拿来主义的方法,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目标设定经验,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设定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拿来主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和方式,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拿来主义的方法,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方法,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科中,开拓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最后,拿来主义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学资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料等。通过拿来主义的方法,教师可以借鉴其他教师的资源利用经验,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资源,如PPT、教学视频等,用于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拿来主义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成果,教师可以更好地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因此,教师们应该积极主动地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不断创新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教学服务。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三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拿来主义》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必修教材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属于议论文。此文选自于《鲁迅全集》第六卷,是鲁迅先生就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所撰写的一篇杂文。鲁迅的
杂文具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并且善于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学习本文不仅可以从整体上初步感知议论文的写作特点,而且可以学习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以及议论文的多种论证方法。
2、教学目标: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尤其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结合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寻找关键句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理解文中的重要喻体,来明确比喻论证的特点,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二、说教法
1、问题式教学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
2、概念比较法。可与问题式教学法结合起来,通过概念间的比较,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性和形象性。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养成能学习,会思考的好习惯。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地教给学生"圈点勾画法""旁批法"、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有意无意地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到学习当中。比如,有同学遇到生字时,会把它圈画出来;有同学会在有疑问出写下自己的问题,以待解决等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这篇课文我分两个课时授课。第一课时教学安排如下:
环节1: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设置导语如下:随着我国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外的科学、文化、技术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生活作风等等也随之大量涌来,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才是正确的呢?鲁迅先生在30年代就继承文化遗产问题曾写过一篇杂文,我想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环节2:介绍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请同学简介作者,教师补充背景。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检查,能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由于学生们在小学、初中阶段都对鲁迅及其作品有所学习,然而这又是他们第一接次触杂文,并且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背景性,因此,我比较具体的介绍杂文这种文体和讲解这篇杂文的创作背景。
环节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全文可分三个部分:1—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揭露和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5—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第10自然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意义。
环节4:具体研读课文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提问:
(1)文题"拿来主义"的内容是什么?
(2)第7自然段用了"所以"一词表示结果,而"原因"又是什么呢?即为什么实行"拿来主义"?第一个问题的设置是针对全体学生,意在引导学生学会读书,抓住要点,同时为第二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第二个问题的设置有一定难度,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此就很有必要搭知识台阶。
第二步:由浅入深,设置问题
问题分为三阶梯度,每个梯度的问题即为一个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第一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
(2)。什么是"送去主义"?作者依次摆了哪些事情来说明的?
(3)如何理解这两句话:A但终"不知后事如何";B也可以算显得的一点进步了。第二梯度可设置这样一些问题:
1、"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区别和联系?
2、作者是怎样批驳"送去主义"的?
3、"抛来""抛给""送来""拿来"的含义各是什么?
第三步:可设置这样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批驳"送去主义"?有几点原因?
2、作者对"送来"的态度如何?为什么?至此第一步的第3题的答案就圆满了。
(设置三个梯度习题的根据,主要是针对学情,因材施教。第一梯度适合全体学生、第二梯度适合多数学生我们时刻要以课本为蓝本,重在培养素质,以上习题主要训练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至此,第一课时结束)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为分析8—10自然段,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比喻论证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是本课时重点中的重点。对此重点的突破,我主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采用讨论和训练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
环节一:先搭知识台阶,由教师交待什么是比喻论证。
环节二:学生齐读8~9自然段,讨论这一部分论证方法。
在此主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为此,我精心设置了以下问题:
(1)对待文化遗产有哪几种态度、行为,作者是如何评价的?采用什么论证方法;
(2)"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各比喻什么?对整个文化遗产是否一概而论,分为几类?分别如何对待?(用书上话回答)"鱼翅""yapian""烟灯和烟枪""姨太太"各比喻文化遗产中的哪一部分?
问题设置原因:第1题是基础,从而进行知识迁移形成能力,而且为第2题搭台阶,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环节三:明确比喻论证与比喻句、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判断下面这段话是否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在这种态度下就是割断历史,只懂得中国,对于中国昨天和前天的面目漆黑一团"、
让学生讨论和回答,使其在分析对比中加深对比喻论证的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为了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争取让学生做到一课一得,我还设置了课堂训练,以及时巩固教学成果。
环节四:课堂训练。
根据所给观点,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请同学们口述其论据,其他同学给以评析。
例如:观点——做事要有恒心,不间断,才能成功。
论据——
(1)滴水穿石
(2)铁杵磨成针
观点:
1、客观环境往往对人有很大影响
2、要掌握真本领必须勤学苦练
3、做事缺少必要的基础条件就不能成功
4、学生往往越过老师,后人往往越过前人
环节五:布置作业。
学习本文后,让学生思考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小组讨论:说说拿来主义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将讨论结果写出100字左右的文字。
提示:改革开发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追星族学奇特发型服装,却不学明星的拼搏精神。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拿来主义》说课稿 篇四
《拿来主义》它具体安排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9课,也是第三单元议论文的第一篇。大纲对高中阶段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在写作方面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而《拿来主义》是一篇杂文,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它具有短小精悍形式活泼,能及时反映社会现实,有很强针对性和战斗性等特点。有人将杂文比作是鲁迅先生的匕首和投枪。
一、说教材
《拿来主义》是一篇老文,好几版的教材都没有将它删去,而且编者还将其放在单元的第一篇,足以说明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事实也是如此,《拿来主义》一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这是一篇说难不难,说简单又不简单的杂文。如果纯粹从内容的理解上看,这是篇较为简单的文章:对待文化遗产的要胆大心细,要学会拿来,要学会挑选;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肯定。这个观念在今天依然十分科学,也是许多人所共知的,因此我只准备用一节课讲解本文的内容,让学生们掌握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从第二节课起,我将重点放在对鲁迅语言技巧的研究和训练上。第三节课的重点则是本文的各种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因此,本课的重点就是分析本文中语言的技巧。鲁迅的'杂文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战斗力,主要是因为他杂文的语言。人们称,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其杂文的语言风格是犀利、幽默、讽刺。如果是一个有生活经历的、思想成熟的成年人理解鲁迅的语言可能不会吃力,但要让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
分析探究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技巧。
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并应用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而课上的难点则肯定出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如何让学生举一反三,通过课文分析,掌握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技巧。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和观察生活并能产生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
二、说学法
2班的学生特点是表现活跃,思维敏捷,出口很快,但总是会偏移主题。在课堂上表达的一些观点往往有失偏颇,甚至理解错误。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看问题的方式,并学着象鲁迅先生一样用自己独具特色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想。
现场片段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类型的作文,对于作文本来就不好的学生来说,很有些难度。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法,即能锻炼学生们临场应变和即时写作的能力,又能让同学们学会分工合作,发扬团队的精神,用集体的力量完成较难的任务、目标。也就是说,让他们合作起来摘桃子。
三、说教法
要理解内容不难,但要理解鲁迅丰富而深刻的语言很难。首先,鲁迅距今天的学生相隔年代较远,文白夹杂的语言让部分学生不太适应;其二,杂文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如果对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事件不大了解的话,就较难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了;第三,鲁迅的语言运用十分纯熟老练,技法又灵活多变,学生较难把握。那么如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的技巧呢?
这堂课的授课重点是三个杂文的语言技巧,要让学生理解这三个技巧,我以为可以用“比”的办法:精析原句,对比修改后的句子,才能让学生更清楚地感受到原文的力量;同时重在加强学生的语感,重在“意会”(心中应明白鲁迅杂文语言的妙处了),倒不一定要求学生“言传”(用语言表述其中的妙处)。再借助当代生活中的几个文化事例,让学生们站在现在的角度进行仿写评论,以达到训练这些语言技巧的目的。
四、说教学程序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成两个部分:
一、从《拿来主义》中拿来
“拿来主义”就是要善于从别人的文化中汲取精华。而《拿来主义》本身就有许多可汲取之处,可供学生们在今后的作文当中应用。因此,让学生从《拿来主义》中拿鲁迅杂文语言的几个技巧:
1、貌似废话连篇却辛辣犀利。
2、貌似表扬赞赏却针针见血。
3、貌似无心之笔却一招致命。
教师对上述三个语言技巧进行精析,通过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拿来主义》一文中的语言的丰富和深刻,体会鲁迅先生杂文的风格特点和艺术魅力。
二、学鲁迅,做一名能战的士兵
语言除了用来抒情叙事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用来战斗。杂文是鲁迅的匕首、投枪,同学们在理解了其杂文语言的特点之外,还应该学会如何像鲁迅一样利用这些语言技巧去“战斗”。
因此,在第二个部分,我例举了四个当代的政治、文化现象,这四个现象都是同学们熟知的,但同学们却看不透这些事件后面的深刻意义。因此我采用分小组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同学们利用集体的力量来理解事件,同时用商讨的方式写出评论片段。要求是:利用刚才学到的几个技法。
希望通过及时的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刚才所学到的内容。
最后教师通过及时的点评让学生明晓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结束此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