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几教案文案(经典6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几教案文案 篇一
标题:认识数字和数数
教案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学生如何认识数字和进行数数。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熟练地进行数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数字0-10的认识和书写;
2. 培养学生正确的数数方法;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 认识数字0-10;
2. 掌握正确的数数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够进行准确的数数。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0-10);
2. 数字图案卡片;
3. 数字游戏相关道具。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数字卡片和数字图案卡片,引导学生讨论数字的意义和用途,激发学生对数字的兴趣。
步骤二:认识数字(15分钟)
1. 分发数字卡片给学生,帮助他们认识数字0-10的形状和书写方法。
2. 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能够快速准确地认出数字。
步骤三:数数练习(20分钟)
1. 使用数字图案卡片,让学生观察图案并进行数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利用数字游戏道具,进行数数练习,巩固学生的数数能力。
步骤四:巩固与评价(10分钟)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数数任务,通过观察和评价小组表现,检验学生对数字的理解和数数能力。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数数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几教案文案 篇二
标题:认识形状和比较大小
教案概述:
本节课主要介绍小学一年级学生如何认识不同形状和进行大小比较。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理解形状的特点,并能够准确地比较大小。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大小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
1. 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
2. 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帮助学生准确地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的大小。
教学准备:
1. 形状卡片(圆形、方形、三角形等);
2. 大小比较游戏道具。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形状卡片,引导学生讨论不同形状的特点和用途,激发学生对形状的兴趣。
步骤二:认识形状(15分钟)
1. 分发形状卡片给学生,帮助他们认识常见的几何形状,并了解形状的特点。
2. 利用形状卡片进行游戏,让学生能够准确地辨别不同形状。
步骤三:比较大小(20分钟)
1. 使用大小比较游戏道具,让学生观察不同形状的大小,并进行比较。
2. 引导学生思考比较大小的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步骤四:巩固与评价(10分钟)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进行大小比较任务,通过观察和评价小组表现,检验学生对形状和大小的理解能力。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比较不同形状的大小,巩固所学知识。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几教案文案 篇三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46、47页,练习十第1、4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会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2、方法与过程: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尝试、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列减法算式计算的问题、
教学方法:
先试后导——尝试学习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教具学具: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谈话:今天,小白兔的爸爸和妈妈要带他们的小孩到野外采蘑菇、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2、让学生描述图的意思、
3、大家说得很好!它们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你们能行吗?(揭示课题)
二、尝试自学、发现问题、
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解决问题中知道什么,求什么的意思、
提问:“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群小兔合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提问并指名回答
“括号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出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指定两、三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把4只和2只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
2、教师出示教科书第47页上的青蛙图、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提问:“括号下面写着‘7只’表示什么?”(一共有7只青蛙)“在荷叶上的青蛙上面写着‘?只’表示什么意思?”(求在荷叶上的青蛙有几只、)
“那么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别指名回答、“谁能完整地说出来?”指定三、四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减法?”(要从7只里去掉2只,求剩下几只,用减法、)
三、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练习十第1题)
①说一说
师: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解决?
请先自己想想用什么方法列式,然后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一人说时,其他人要认真听,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②师:哪个同学愿意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尝试就知道什么时候用减法来算、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2、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练习十第4题)
①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谁能把图意说出来?
②尝试探究、独立解答
你能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吗?
③汇报交流、归纳方法
谁愿意把你列的算式展示给大家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四、尝试归纳、整合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那些新的学习方法?能和大家说说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几教案文案 篇四
教学内容:数一数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
重点:了解学校生活
难点:数数活动
教学准备:2-3页的教学挂图,1-10数字卡一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要与老师一起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学会它你就能增长本领,会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你们会从1数到10吗?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看图数数。
二、激发兴趣。
1、出示教科书2-3页彩图。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
2、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用数字几表示。
(2)生答有一面国旗,一位老师可以用数字“1”表示。
3、认读1-10各数。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
4、数教室里的实物。这幅图上有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三、小结:今天我们一起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红旗呀,花和鸽子等许多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门窗,铅笔等事物,小朋友们还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事物。
四、请用火柴棒从1摆到10。
五、作业:开心数数
六、板书:数一数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几教案文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弄懂算理,并提高联系的速度。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重点
能快速地计算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难点
能根据已知的一
个条件提出数学问题。
一、归纳整理,形成系统。
1、师:小朋友们,前面我们学习了20以内不退位减法,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的计算能力。出示练习四第3题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向学生提问。
(学生高兴紧张地回答老师所出示意的计算题。)
师:同学门刚才表现得很好,现在老师和你们做一个游戏。
2、出示练习四第5题:请两队同学上台分别拿着算式卡片和得数卡片。然后请同学们把算式卡片与正确的得数排在一起。
(学生高兴的做游戏。)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练习四第4题挂图:师:大家看这幅图,你们知道了什么?哪位同学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思考做题)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们会做吗?
2、A:出示练习四第7题:师:大家从这幅图中知道什么?
(学生说意图)
B:分组讨论: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说想法)
C:你们能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
D:你们能根据刚才所提的问题算出得数吗?
(学生算得数)
三、拓展思维。
出示练习四第6题,师:谁能把这道题的题意说一下呢?
(学生说题意)
师:你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比赛一下,看谁做得又快又正确。
(学生比赛做题)
四、练习小结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哪些收获?
请大家对自己或自己小组的表现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几教案文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第一课时。
2、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是在第一册认识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5、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6、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二、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
(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
(板书:认识图形)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
(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
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
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
(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
(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
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
(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 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