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优秀征文作文【优秀6篇】
乡村振兴优秀征文作文 篇一
题目:乡村振兴,农业创新引领未来
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乡村振兴不仅涉及农业产业的发展,更关乎农民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创新被认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之一。
农业创新是指通过技术、科学和管理的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产业竞争力。在乡村振兴中,农业创新可以在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农业创新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民和市场的需求。通过引入新技术和新品种,农业创新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例如,利用先进的温室技术和无土栽培技术,可以实现农产品全年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农业创新也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培育新的农业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其次,农业创新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需要农民进行大量的体力劳动,收入水平较低。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农业创新可以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例如,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可以减少农民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的收入。
最后,农业创新可以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农村地区不仅需要农业产业的发展,还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通过农业创新,可以带动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例如,农业创新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农业创新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流入乡村,促进乡村教育和医疗的发展。
总之,农业创新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农业创新,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创新的支持和投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乡村振兴优秀征文作文 篇二
题目:乡村振兴,文化传承与创新同行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乡村的历史记忆、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文化传承与创新同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乡村文化传承是指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文化的瑰宝,它承载了乡村的历史和民俗,反映了乡村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十分重要。一方面,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的精神家园,是乡村人民的文化认同和自豪感的来源,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乡村人民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乡村传统文化也是乡村旅游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竞争力。
乡村文化创新是指对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创新乡村文化可以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一方面,创新乡村文化可以激发乡村人民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培育乡村的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创新乡村文化可以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和形象,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流入乡村,促进乡村旅游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乡村振兴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必须同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可以保护乡村的历史记忆和社会价值,提升乡村的凝聚力和自信心;创新乡村文化可以激发乡村人民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提升乡村的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我们应该注重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激发乡村人民的创造力和创业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乡村振兴优秀征文作文 篇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过“木桶原理”:一个木桶如果存在短板,它的盛水量不是取决于最长木板,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板子。如果农业农村没有实现现代化,就像木桶的短板一样,将会导致整个国家的现代化难以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从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对“三农”工作取得的成就、存在的短板进行了辩证深入的分析,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这个总目标来推进。
我国农业现代化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纵向进行历史比较,还是横向进行国际比较,这些成就都是卓越非凡的。但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大局看,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好的条件,也能够为整个国家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大推力。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与这一战略安排是完全契合的,这就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最终目标,就是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这就要求我们,把农村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使二者同步推进、相得益彰,让亿万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实现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跨越。
乡村振兴优秀征文作文 篇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坚持这个总方针,就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这一总方针的提出,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现在,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乡村振兴还有许多硬任务需要完成。比如,从近期来看,就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等。必须采取超常规举措,付出超常规努力,坚决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
乡村振兴,从脑中“一张蓝图”到眼前“一幅实景”,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撑。把“真金白银”投到农村,既是对城乡发展历史负责,也是对乡村振兴未来的担当,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十分可观。必须坚决破除支持“三农”“不划算”的错误政绩观,真正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不断增加、支农效能不断提高。
我国城乡发展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资源要素配置失衡,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放大了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农村发展处于严重的“失血”、“贫血”状态。必须强化制度性供给,推动资金、管理、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配置到农村去,让人“流”入乡、留在乡,让钱“流”进村,让地“活”起来,为乡村发展强筋健骨、输血造血。
农村基础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落后是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也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直观的体现。必须增强补短板意识,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优先安排,构建起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更好更多享受到国家发展红利。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与在城市工作相比,在乡镇和村一级工作的干部往往“待不住、留不住”。要优先考虑党的“三农”事业大局需要,在干部配备和使用上树起“优秀干部到农业农村战线去,优秀干部从农业农村战场来”这个风向标,引导八方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优秀征文作文 篇五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乡……”上世纪80年代,一曲优美动人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响大江南北,唱出了中国农民对家园发生巨变的喜悦和憧憬。
今日中国农业农村的变化已远远超出了当年的想象,但中国农民靠勤劳双手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气神则坚韧不变。新时代的美丽农村会是什么样?答案就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二十个字”总要求里。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要求,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还是二十个字,但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深刻反映了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农民群众的新期待。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产业兴旺了,农民才能有好的就业、高的收入,农村才有生机和活力,乡村振兴才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推进产业兴旺,要紧紧围绕促进产业发展,构建彰显地域特色、体现乡村气息、承载乡村价值、适应现代需要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真正成为有奔头、有前途的产业。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现在不少城里人之所以向往农村,就是因为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可以缅怀乡愁的味道。实现生态宜居,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让良好生态成为永不枯萎的“摇钱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既要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因地制宜推进移风易俗,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我们党是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今天,乡村治理仍然事关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主要目的。说一千道一万,提高农民收入是关键。农民没有富裕起来,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要千方百计保持农民增收好势头,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让亿万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二十个字”总要求,全面阐释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要求,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优秀征文作文 篇六
2019年3月8日上午,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一堂生动的“乡村振兴课”格外引人注目。习近平总书记是这堂课的“主讲人”。总书记结合河南农业大省的实际,深入浅出地讲清讲透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怎么看、怎么干”的问题,强调制度保障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如何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就是要向改革要动力,重点在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
城乡融合发展要跳出乡村看乡村,不能只靠乡村自身积累,还要推动资源要素的强力反哺,增加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要优化城乡基本服务的供给模式,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农民也能享受到丰富多元的公共服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门槛不断降低,已有9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户籍制度还是横亘于我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一道身份鸿沟,到2018年底仍有2.26亿已成为城镇常住人口但尚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城乡融合发展,既要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居家进城落户,又要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让进城的进得放心,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实现进城和留乡各得其所、城镇和乡村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