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作文(经典4篇)
苏轼的作文 篇一
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他的作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于世。苏轼的作文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无论是写景抒怀,还是议论社会风气,他都能以犀利的笔触和鲜明的观点令人深思。
苏轼的作文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对立等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例如,在他的《东篱乐府》中,他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欢乐,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幸福的愿望。
苏轼的作文还常常涉及社会问题,他对社会风气的批评和对人性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深度。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贪官污吏和不公平的制度。例如,在他的《水调歌头》中,他以嘲讽的语气写道:“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通过这样的写作手法,他表达了对清新自然的向往,对虚伪和功利的鄙视。
苏轼的作文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文既注重形式美,又注重思想性,兼具艺术性和哲学性。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给人以思考和启迪。他用文字传达了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展示了他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力,使人们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苏轼的作文 篇二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文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的作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的作文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对立等修辞手法,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他的作品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幸福的愿望。他的作品既有哲理性的思考,又有诗意的表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苏轼的作文还常常涉及社会问题,他对社会风气的批评和对人性的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和深度。他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对贪官污吏和不公平的制度进行了批判。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苏轼的作文不仅在当时被广泛传播,而且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性,还具有思想性,他的思想观点和文学风格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入思考。他的作品让人们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的作文 篇三
一向凌云壮志的文士何时蜕变为缺月下的幽人?
手握曲曲折折的竹杖,洒脱的胡须微微下垂,瘦弱的身躯披上一件单薄的青衫,一双淡定的眼睛从容不迫地望着远方。就这副简单的架式,就这般简单的面容,要经受多少风风雨雨?
都说东坡居士旷达乐观,其实在那个眼泪要往心里咽的黄州,东坡是用痛苦寂寞熬制出了所谓的旷达。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磅礴的气势跃然纸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指挥若定的英雄活灵活现。——写得真绝!可是,词末还有一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一句,苏轼只轻轻地一掠,他似乎不愿向这个世间大谈自己的苦痛与愤懑,生怕会打扰了欢笑的人们。眼望江的尽头,天的涯际,他默默无语。他在想什么呢?他又能想什么呢?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么狼狈地谪居异地,连故乡的门槛都不敢跨进!满怀抱负的才子零落僻远之地,盛名美誉,从此一无所有!于是,一番豪放之言喷薄而出之后,便遗落下这一声无奈的叹息。有人叹道,美中不足啊!——可是苏轼不是圣人,更不是神人!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似乎就这样平平淡淡地从嘴里流出这一句,可是我越读,越觉得心酸。乘一叶扁舟在茫茫江面上飘荡,从此再不管你皇帝今日贬谁,明日用谁。苏轼竟然要隐居?究竟是什么苦痛如此残忍,竟逼得一个普普通通的文人要另寻归处,宁愿随波逝去,也不愿酣睡于世俗!
旷达,诚然是旷达。可是,这旷达的背后,又掩藏了多少明伤暗痛?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世间何处是家呢?所以只能寂寞。这样一个刁蛮的世间,他会有栖息之心吗?所以只能独守寂寞。
寂寞硬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推到了冰冷的月光下,寂寞偏要让一个白发苍苍的人独自慨叹生死茫茫,寂寞又总是逼使一个筋疲力尽的人一次又一次抬眼看飞絮——苏轼就这样被折磨着。
终于,他想通了:人总得好好儿活下去,不然哪有脸面去寻清风,赏明月?这一次,苏轼乘船游赤壁,在烟雾迷茫的江面上,他再不提“隐居”二字。“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功名利禄,他一无所有,但此时的他恰恰能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他是大自然的`赤子,大自然是他惟一的依靠。这一次,东坡借些微酒力,在雨中漫步,“一蓑烟雨任平生”,将昨日的壮语和寂寞付与等闲之间。
旷达,诚然是旷达。如果没有这份旷达,东坡也不能沿着这条寂寞的路坚强地走下去。可是,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旷达,东坡也削蚀了自己的棱棱角角!
从被贬到遇赦,历时21年之久。这一次,苏轼终于如愿以偿。他化作精魂,真正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他再次一无所有,他再次收获人生。
隐隐间,我看到一群笑语盈盈的人滑过历史,一群捧着苏词的人赞叹不绝,还有,一缕清痩的魂魄飘在江畔,江面无痕……
苏轼的作文 篇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800年前,一位40岁的大文学家在黄州赤壁,看到那浩浩荡荡的江水和直入云霄的石壁,想到自己的遭遇,不禁发出人生的感慨,写下了这首诗。这位文学家就是苏轼,又名苏东坡。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制举考试取得“第三等”的极高成绩。在此之前,只有一个人获得过第三等。苏轼一生留下了八千余篇的作品,其中有许多为千古绝作。苏轼去世后,被列入了“唐宋八大家”,和黄庭坚齐名;还与辛弃疾被并称为“苏辛”。苏轼也是一个好老师,他的弟子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杯等被称为“苏门四学士”,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在政治方面,苏轼也对国家有重大的贡献。他在杭州执政的时候,拯救了杭州西湖。没有苏轼,我们现在看到的那美丽的西湖可能早就不存在了。他还帮助过贫困的老百姓抗洪、除蝗虫,是人民眼中的“好官”。除了在地方上做出政绩,苏轼也很关心国家大事,对“王安石变法”提出了许多意见,用文章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苏轼还是一个苦中作乐的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苏轼两次被贬,一次到黄州,一次到海南。但是不管生活条件多么的艰苦,苏轼还是快乐的面对生活。在黄州的时候,有一次苏轼和朋友去买地,路途中下起了雨,大家都觉得很狼狈,但是苏轼却不在乎,当时他写下了一首著名的《定风波》,最后一句是“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想借此表达:人生中的坎坷很多,要看淡它们。在黄州,苏轼虽然是一个犯官,但是,他并不因此而拘束。他和那里的人们开玩笑,一起谈天论地。他在那里还创造了一些著名美食,比如“东坡肉”、“东坡饼”等。
那么,是什么导致苏轼总是被贬呢?是因为
苏轼是一个不合时宜的人。
苏轼一生面对了宋朝的一个巨大的政治漩涡——王安石变法。支持变法的主要人物是王安石,反对派的主要人物是司马光。苏轼既觉得变法过于猛烈,又觉得对人民有帮助,因此,他对变法的态度属于“中间派”,这让他受到两面夹击。当变法派雄起的时候,朝廷把苏轼一贬再贬。当反对派雄起时,苏轼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有小人去到皇帝面前诬陷苏轼。一来两去,朝廷很多人对苏轼有意见。苏轼也不会去讨好皇帝,相反,他口无遮拦,一直给皇帝提建议,还写了一些讽刺朝廷的诗,这让皇帝也不喜欢苏轼。正是这些,导致了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一波三折。
这就是我眼中的苏轼,一个震古烁今、享受生活却又不合时宜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