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称象》教学实录【精彩3篇】
小学语文《称象》教学实录 篇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称象》是一篇非常经典的课文。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象的特点,培养他们观察和描述的能力。以下是一节小学语文《称象》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称象》,学生能够了解象的特点,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观察和描述象。
教学准备:
1. 课文《称象》的复印件
2. 彩色图片或绘本插图,展示给学生观看
3. 学生的练习本和铅笔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象的图片,并问学生是否见过象,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本课的课文《称象》。
Step 2:阅读课文
教师让学生跟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理解不清的地方。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Step 3:观察图片
教师出示一张彩色图片或绘本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例如身体特征、体型大小等。
Step 4:描述象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象的特点。学生可以用形容词、名词等进行描述。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例如大、高、长鼻子等。
Step 5:练习写作
教师让学生打开练习本,在上面画出一个象的形状,并用自己的话写出对象的描述。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词语或短语供学生参考。
Step 6:展示和分享
教师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练习本,并分享自己对象的描述。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观察和描述象。通过练习写作,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增加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来观察和描述其他事物。
小学语文《称象》教学实录 篇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教授《称象》这篇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以下是一节小学语文《称象》的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称象》,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手工制作。
教学准备:
1. 课文《称象》的复印件
2. 图片或绘本插图,展示给学生观看
3. 学生的练习本和铅笔
4. 彩色纸、剪刀、胶水等手工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教师出示一张象的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象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本课的课文《称象》。
Step 2:阅读课文
教师让学生跟读课文,并解释生词和理解不清的地方。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内容。
Step 3:观察图片
教师出示一张彩色图片或绘本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例如身体特征、体型大小等。
Step 4:手工制作
教师让学生用彩色纸、剪刀和胶水等材料,手工制作一个象。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模板供学生选择,也可以鼓励学生自由发挥。
Step 5:描述象的特点
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制作的象的特点。学生可以用形容词、名词等进行描述。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提示,例如大、高、长鼻子等。
Step 6:展示和分享
教师让学生互相展示自己制作的象,并分享自己对象的描述。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对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提高了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手工制作,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展示和分享,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增加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运用这些能力来观察和描述其他事物,并进行更复杂的手工制作。
小学语文《称象》教学实录 篇三
人教版小学语文《称象》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
(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
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义议(议论)管官(官员)
槽曹(曹冲)钱椣?画线)
你称(称象)平秤(大秤)
是提(提不起)告造(造秤)
量重量
请你们用加、减、换偏旁部首的办法或组词的办法记这些生字的音、形、义。
生:(各人再次练习)
师:(出示:●●●●)看看本课生字的间架结构分别按哪种比例写才好。
生:(学生练,老师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