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通用3篇】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时间:2021年9月15日 上午8:00-9:30
教学地点:XX中学高一年级生物课堂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环境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1. 上课前,教师准备好教案、课件和实验器材。
2. 上课铃响后,教师进入课堂,与学生互动问好,并进行课堂秩序的安排。
3. 教师首先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并进行点评和引导。
5.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6.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观点。
7. 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和图表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9.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见,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10.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问题引入、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表现出了理解困难,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不深,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并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外,我还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通过教学反思,我相信我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时间:2021年9月15日 上午8:00-9:30
教学地点:XX中学高一年级生物课堂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环境相关的问题。
教学内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教学过程:
1. 上课前,教师准备好教案、课件和实验器材。
2. 上课铃响后,教师进入课堂,与学生互动问好,并进行课堂秩序的安排。
3. 教师首先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生物与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 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黑板上,并进行点评和引导。
5.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
6.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例如:请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并向全班汇报自己的观点。
7. 教师通过实际案例和图表的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环境?
9.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环境保护意见,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10.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问题引入、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表现出了理解困难,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不深,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概念的引入和讲解,并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另外,我还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通过教学反思,我相信我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好的帮助。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篇三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探究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引领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指导教学,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
(2)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充分准备,课题的选择,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记录结果,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的成果展示、汇报、提高,课后实验探究的延伸。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责任感与团队精神;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设计思路〗
1、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以引领者、促进者、合作者的角色为学生实验、探究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凸显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与提升,学生不仅将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和有责任感的人,从而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2、设计思路与意图
课前,学生自愿分成8个探究实验小组,组员有分工,共同商定本组的探究课题并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研究设计完成实验探究,做好记录,以备课堂上汇报展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协调,将能力稍差的学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组。
课堂上分三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是设计一个小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点明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成果展示汇报,其他组同学认真聆听、积极思考、勇于质疑,形成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在学生们互动、展示、交流、质疑的过程中,使实验设计得到进一步完善与创新,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敢于质疑、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以引领者、合作者的身份适当点拨,调控时间的进程。
最后一个环节是以学生自主阅读,归纳整理最后一部分教学内容“生物因素的影响”这样学生能更全面地理解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整个教学的重心放在第二环节上,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强自信,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能力,在提问质疑中有所创新,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二十八中原是齐齐哈尔市热点校之一。生物实验室是学生们进行实验探究的空间,两个微机室为学生上网查询、下载资料提供了方便,电子备课室是教师经常光顾的场所。这些都为新课程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市,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相对较多,所以相关资料多,如《十万个为什么?》《少年百科全书》等,也有条件在家里上网,查询、下载资料、信息、图片等。学生通过小学自然常识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知道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食物容易长毛发霉;也见过橘子皮、面包上长的霉菌。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心强,动手能力稍差,但勇于回答问题,好表现自己。这些都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
在同学们企盼的目光中,老师捧着鱼缸走上讲台。同学们带着满脑子的问号看着老师从鱼缸中往外取水。随着水越来越少,鱼几乎游不动了,学生越看越着急。这时老师将水又都重新倒回鱼缸中,鱼儿又欢快地游来游去了。学生们也松了口气。
师:从刚才的现象中,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1:鱼儿离不开水。
生2:环境的改变影响生物的生存。
师:对。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的因素叫生态因素。那么大家分析一下,影响鱼的生态因素有哪些?哪些属于生物因素?哪些又属于非生物因素呢?
生1:水草、鱼虫、人。
生2:水、温度、氧气、阳光。
师:好,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霉菌生活的影响。虽然课前我们都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了分工,但在汇报之前还有几个问题需要请大家帮助明确:
1、日常生活中见没见过发霉?
学生不假思索地说:见过。
2、在哪儿见过?学生们争着抢着发言。
生1:馒头放时间长了就会长霉。
生2:我在家里仓房中的旧皮鞋上见过霉菌。
生3:放久了的橘子皮上爱长霉菌,我见过。
生4:我家的墙角上长了一片很难看的霉菌。
3、什么时候,什么环境中物品容易长霉菌?
生1:夏天,尤其是下雨天。
生2: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即使是冬天也会长毛发霉。
4、谁知道影响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1:水、空气。
生2:还有阳光、温度、湿度。
师:哪一组同学愿意汇报你们的探究成果与大家共同分享呢?
汇报结束后,其他组成员可针对他们的实验设计或结果进行质疑、评价。
第一小组率先登场,组长张扬利用实物投影边展示边讲解。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探究空气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作出假设:空气影响霉菌的生活。实验材料:两块鲜馒头。具体做法是:将馒头分别装在两个塑料袋中,一个有通气孔,另一个隔绝空气。再把两个装置放在厨房的窗台上,进行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作一次观察记录,两袋中都没有什么变化。第四天,通气袋中馒头上长出了白毛状物(霉菌)。第五六天白色变成绿、黄、黑色斑块。最后连成一片黑了。而真空袋中的馒头都七八天了,也没什么变化。根据分析结果,我们得出结论:空气影响霉菌的生活。
同学们听得认真、仔细。
张亮:请问你们实验设计的变量是什么?
记录员刘鹏自信地答道:空气。
邓林同学:我想请教个问题:你们是怎样将塑料袋做成真空的?
计时员高萌萌说:这并不难,首先用蜡将塑料袋口封住,然后用注射器将袋内空气抽空,最后再用透明胶带将针孔封上就行了。
王宇莹若有所思地问:放在真空袋中的馒头多久也不会长霉或坏掉吗?
这个问题问得第一组同学措手不及,有的同学说会长霉或坏掉,有的说不会。其他组的同学也参与到争论中来,这时老师对提出问题的同学投以赞许的目光,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将球又重新抛给了学生:开动脑筋,再想想办法,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有人说上网查,有人说问专家,这时王菲说:超市里的许多密封很严的食品袋上都标有保质期,如果时间过长,食品就会变质,但会不会长霉我不知道。不如让第一组同学接着将实验做下去。刘伟红抢着说:让事实说话吧!大家都认为这个提议最好。王菲同学话音刚落,教室里就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同学说,我们与第一组同学的课题、实验设计及结果都相同。只不过我们选择的实验材料是米饭。其他的就不多说了。
第三组王琳同学代表小组做汇报发言。我们的课题是:湿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假设是:湿度会影响霉菌的生活。实验材料是用烘干的馒头片和潮湿的馒头片。实验过程是这样
设计的:将干馒头片和潮馒头片分别放在透明塑料袋中,扎紧口。再将装干馒头片的装置放到温暖的厨房里,另一套装置放在比室温低6℃的冰箱里,结果三四天过去了。两个塑料袋中都没有出现我们预期的结果。谁能帮助我们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一致认为:这个探究实验的变量应该只有一个――湿度。所以两个装置都应该放在温暖的环境中,这样也有了对照实验。就在第三组同学情绪低落时,老师不失时机地说,有一句话要送给你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注重的是探究过程,而不只是结果,相信你们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实验设计会更加完善。你们一定会将探究进行到底。第七组同学代表王辉发言:我们选择的课题是: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作出的假设与选择的实验材料、方案设计都与教材上是一致的,虽然大家会误会我们照本宣科没有新意,但我们在记录实验现象时搞了点创新:我们认为利用表格和文字来记录这个实验现象不形象也不生动,所以我们采用照彩色照片的方法来做记录,实验材料每有一点变化就照一组照片。请看这是我们组记录员刘红的杰作。同学们在抢着看照片的同时没忘了报以赞扬的掌声。
师:由于时间关系,实验方案与汇报的小组相似的,我们课下抽时间再来探讨。下面大家把书翻到第16页,快速阅读16页至17页的课文,思考从书上的文字和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这部分内容介绍了有关生物因素的知识。
生:同种生物间的影响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斗争。
生:不同种生物间,或是互惠互利,或是捕食关系。
师: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对环境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适应。
师:通过本节课的《《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第一课时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学习,根据我们所做的实验探索共同归纳一下:
1、实验法应包括哪几个步骤?
2、进行实验设计时最关键的是要注意什么?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与收获?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
生1:我们认为我们所做的实验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生2:我们组认为实验设计时应注意的是,实验的变量应该只有一个,而且要设置对照实验。
生3:我们同意前两组同学的观点,下面我谈谈我们的感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实验中锻炼了能力,同时体会到了合作探究的乐趣。
师:同学们谈得都非常好,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了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对神秘的生命世界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希望同学们继续探究食品种类不同对霉菌的生活有没有影响,这也是我们的课外探究课题。
〖教学反思〗
课程改革与新教材的运用,为老师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的平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节课是学生进入初中学习新教材的第一堂探究实验课,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过程而不是只重探究的结果。所以,课前学生自愿分组,自主选择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课堂上以组为单位汇报展示探究成果,同时其他组同学倾听、互相交流,探讨更加完善、创新的实验设计。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角色是:少发言,多参与,少讲解,多指导,多观看,多与学生合作。所以课堂气氛融洽,轻松愉快,学生乐意上这样的探究实验课。
同时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是对学生个性的张扬及精神世界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学生自愿分组时,老师不过多参与意见,但注意做好将能力稍差,又不爱动手,不爱表现的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的协调工作,让他们在与同伴的交往、合作、探究中培养自信,增强能力。
由于班额大,课堂上真正将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确实是件难事,所以教学中难免有一些设计不周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以改进不断完善。
〖教学点评〗
本节课是新教材中的第一节探究实验课。探究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复杂的、主动的学习方式,有其特殊的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在组织教学时,要注意考虑全局、审时度势和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高老师在课的引入时就注意了全局性,演示实验使学生悟出环境的改变会影响生物的生存,进而引入主题。由于课前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愿分组,主动设计并实施实验,所以学生很轻松就总结出探究实验的步骤。学生的汇报体现出高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活动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时也给了学生了解自身能力的机会。学生真实地记录了观察到的、有价值的现象、数据,学生面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敢于大胆地猜测分析,敢于面对困难,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探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很多,高老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及时适度地具体指导,对于学生明确探究目标,准确到位地完成每一探究步骤,达到较高的探究水平,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疑问:放在真空袋中的馒头多久也不会长霉或坏掉吗?高老师在教学中的处理使我们看到,她早已认识到,一个问题、一次挑战、尝试新事物的一个愿望,都是推动学生优化设计活动方案的动力。“开动脑筋,再想想办法,看谁的想法最有创意”“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长毛发霉,那么我们大家能否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食品的种类对霉菌的生活有没有影响?”她用这些话语让学生明确:探究实验只是一种学习方法,而学习是一段旅程,对知识的探求永无止境,而这段旅程可以从任何时候开始;探究实验也许不会得到完全的答案,只要不放弃,不断地探究下去,不断积累知识,到那时我们就会成才。看似简单的教学无处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建议:由于班额大,不可能每一组(每一位学生)都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观点或疑问记录在成长笔记(档案袋)中,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和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