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新教法教好新教材(经典3篇)
运用新教法教好新教材 篇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变革,运用新教法教好新教材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接受的对象。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降低,学习效果也难以达到预期。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教法提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的重要性。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身的思考、探索和实践,积极地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和有效。
那么,如何运用新教法来教好新教材呢?首先,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能力,设计出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态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其次,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新颖的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趣味性的教学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应当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讨论、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运用新教法来教好新教材,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他们将更加积极地探索和实践,从而真正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他们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运用新教法教好新教材的目标。
运用新教法教好新教材 篇二:创设情境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抽象化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需记住相关知识,并能够在考试中熟练运用。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运用新教法教好新教材就需要创设情境,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
创设情境是指将学习内容融入到具体的实际情景中,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可以在情境中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此外,创设情境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那么,如何创设情境来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呢?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将学习内容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思考和解决,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场景中。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入,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创设情境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项目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入游戏化教学的元素,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最后,教师应当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提高能力。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听取学生的意见等方式,及时提供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总结经验和提高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从而激励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通过思考、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在创设情境的教学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他们的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只有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运用新教法教好新教材的目标。
运用新教法教好新教材 篇三
人教版的实验教材,它是小学语文坚守与突围、继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冲突的产物。也是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的结晶。我市是2002年秋季学期被定为湖北省23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研究,老师们深切体会到: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新教材,肯定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只有运用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才能教学好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大家一致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教学好新教材的关键。
一,看一看,激发兴趣
人教版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在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教材中图画的作用,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插图,教师问:图上画的是一些什么呀?学生说,有老爷爷、有房屋、还有小树。老师紧接着问:老爷爷是人,小树是植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因此学生必须仔细读课文后才知道。
二,听一听,整体感知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听在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课文之前总是要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让学生有个整体印象。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弯弯的月儿的形状,并要求学生把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再回过来读一读课文,这样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印象,而且有书本知识拓展到生活知识,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体现。
三,问一问,调动思维
思维是智慧的结晶。作为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只有通过问才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老师问,学生回答;有时学生问,老师点拨;有时学生之间相互问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阳光》一课时,首先老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认真观察正在发光的太阳后,接着老师问:阳光可以使万物生机勃勃,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没有阳光,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呢?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就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了。有的说,假如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生长,我们就没有吃的,会饿死的。等等就这样,把学生思维的闸门打开了。同时学生也就很快把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弄明白了。
四,读一读,深化感悟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探索,在读中感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平搭积木》一课的第四、五自然段时,老师要求学生反复自由朗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后问:你明白了什么?学生甲说,我知道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学生乙说,通过反复读课文我知道了平平非常有爱心。学生丙说,奶奶听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得人住,一定很高兴的。老师追问道: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他若有所思地说,我是从图上奶奶的表情看出来的。从学生的发言说明他们已经掌握了把看图和读文结合起来的读书方法。同时也感悟出人文情怀的美德。
五,找一找,探索发现
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他们的灵性,通过找一找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新的问题。一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要比书本知识丰富,尤其是农村的孩子生活经验更为丰富。如一位农村教师在教学aieiui一课中的儿歌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植树的全过程。一学生说,先要挖坑,再将树苗放进坑里,接着培土,最后给树浇水。另一位学生便对教材提出质疑,教材上说: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这句话有毛病。老师问:毛病在哪里?学生说,没有挖坑怎么栽树呀?老师说,有道理。你能把这个句子改一改吗?这位学生显得经验老道说,应该改成:你挖坑,他培土,我去提水,我们大家一起栽树。这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竟敢改专家编的教材。现代的少年儿童,我们岂敢低估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他这一改真的把书上的句子改得更乎合逻辑了。
六,编一编,不断创新
编是一种创造。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编一编会引发出他们的灵感。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菜园里》一课时,教师问:谁能把卷心菜的心这个字形象化地记住?一位鼻子下面有两条一进一出的.龙看上去有些顽皮的男孩子,手也不举,往凳子上一站说,我知道,心有一个卧钩,就像我妈炒黄豆用的锅儿,炒着、炒着,一不小心就把锅儿拉偏了,本来锅儿里面有三颗黄豆,结果蹦出来了两颗,锅儿里面只剩下一颗啦!如果说给心字编个谜语的话,那就是偏锅儿炒黄豆,蹦出两颗,里面还剩一颗。多么生动形象啊!从偏锅儿炒黄豆给我们的启示: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就不怕他们不成功;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守纪;只要我们依靠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创新。
七,画一画,优化整合
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画画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是学科整合的具体体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就让学生先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明其理由。然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季节用彩色笔画出来。就这样既深化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绘画技能,更是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
八,演一演,促进发展
实验教材的明显特点,就是图画有情境,课文有情节,故事有情趣,给孩子们提供表演的舞台。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在家里》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编短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演短文中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情感。顿时课堂上的气氛十分热烈,学生的表演入木三分,栩栩如生。真可谓一演胜千言,学生模仿课文编短文,自编自演,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表演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编短文中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在说与做的
欢乐气氛中受到教育,尝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我们用现代教育理论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