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实用3篇)
人教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篇一
高二化学是高中化学学科的延续和深化,是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思维方法的重要阶段。下面将对人教版高二化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1. 离子键和共价键
离子键是由金属与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荷转移形成的化学键。共价键是由两个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化学键。学生需要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特点、形成条件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溶液的浓度计算
浓度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物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的比值。学生需要学会根据溶液的质量、溶质的摩尔数和溶液体积计算溶液的浓度。
3. 化学反应的平衡
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将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学生需要了解平衡常数、平衡条件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和浓度来影响化学反应的平衡。
4. 酸碱中和反应
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称为酸碱中和反应。学生需要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反应条件以及酸碱中和滴定的原理和方法。
5.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电荷状态发生改变的反应。学生需要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反应条件以及如何通过电位差和电流来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进行方向。
以上是人教版高二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人教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篇二
高二化学是高中化学学科的重要阶段,学生们需要进一步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思维方法。下面将继续对人教版高二化学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化学键的性质和分类
化学键的性质包括键长、键能、键级和键的极性等。化学键根据电子云的重叠程度可以分为共价键、极性共价键和离子键。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化学键的特点和应用。
2. 化学反应速率和速率常数
化学反应速率是化学反应中物质消失或生成的速度。速率常数是用来描述反应速率的比例常数。学生需要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速率常数的计算方法以及速率方程和速率常数之间的关系。
3. 化学平衡的移动性
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之间将保持一定的比例。学生需要了解平衡常数和平衡常数表达式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浓度和压力来移动化学平衡。
4. 酸碱溶液的pH值和酸碱指示剂
pH值是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数。酸碱指示剂是根据溶液的pH值变化而改变颜色的物质。学生需要了解如何通过pH值计算和酸碱指示剂来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5. 化学电池和电解质溶液
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电解质溶液是能导电的溶液。学生需要了解化学电池的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行为和电解质的电离度。
以上是人教版高二化学的一些进阶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人教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归纳 篇三
我们一定要相信自己,只要艰苦努力,奋发进取,在绝望中也能寻找到希望,终将战胜即将到来的高考。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人教版高二化学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二化学知识点1
1、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
(1)概念
当固体溶于水时,固体溶于水的速率和离子结合为固体的速率相等时,固体的溶解与沉淀的生成达到平衡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其平衡常数叫做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2)溶度积Ksp的特点
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且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变化能引起平衡移动,但并不改变溶度积。
Ksp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1)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根据浓度商Qc与溶度积Ksp的大小比较,规则如下:
Qc=Ksp时,处于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Qc>Ksp时,溶液中的离子结合为沉淀至平衡。
(2)沉淀的转化
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可以将溶度积大的沉淀可转化为溶度积更小的沉淀,这叫做沉淀的转化。沉淀转化实质为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人教版高二化学知识点2
一、化学反应的速率
1、化学反应是怎样进行的
(
1)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称为基元反应,大多数化学反应都是分几步完成的。(2)反应历程:平时写的化学方程式是由几个基元反应组成的总反应。总反应中用基元反应构成的反应序列称为反应历程,又称反应机理。
(3)不同反应的反应历程不同。同一反应在不同条件下的反应历程也可能不同,反应历程的差别又造成了反应速率的不同。
2、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单位时间内反应物的减小量或生成物的增加量可以表示反应的快慢,即反应的速率,用符号v表示。
(2)表达式:
(3)特点
对某一具体反应,用不同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所得的数值可能不同,但各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之比。
3、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反应速率常数(K)
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学反应速率,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反应速率常数与浓度无关,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性质等因素的影响。
(2)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减小。
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减小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3)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压强只影响气体,对只涉及固体、液体的反应,压强的改变对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
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际上是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因为压强的改变是通过改变容器容积引起的。压缩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增大,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加;增大容器容积,气体压强减小;气体物质的浓度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
4、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经验公式
阿伦尼乌斯总结出了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经验公式:
式中A为比例系数,e为自然对数的底,R为摩尔气体常数量,Ea为活化能。
由公式知,当Ea>0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常数增大,化学反应速率也随之增大。可知,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活化能有关。
(2)活化能Ea。
活化能Ea是活化分子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之差。不同反应的活化能不同,有的相差很大。活化能Ea值越大,改变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越大。
5、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规律:
催化剂大多能加快反应速率,原因是催化剂能通过参加反应,改变反应历程,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来有效提高反应速率。
(2)催化剂的特点:
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而在反应前后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
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不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不能改变平衡转化率。
二、化学反应条件的优化——工业合成氨
1、合成氨反应的限度
合成氨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同时也是气体物质的量减小的熵减反应,故降低温度、增大压强将有利于化学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
2、合成氨反应的速率
(1)高压既有利于平衡向生成氨的方向移动,又使反应速率加快,但高压对设备的要求也高,故压强不能特别大。
(2)反应过程中将氨从混合气中分离出去,能保持较高的反应速率。
(3)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进行得越快,但温度过高,平衡向氨分解的方向移动,不利于氨的合成。
(4)加入催化剂能大幅度加快反应速率。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
在合成氨生产中,达到高转化率与高反应速率所需要的条件有时是矛盾的,故应该寻找以较高反应速率并获得适当平衡转化率的反应条件:一般用铁做催化剂,控制反应温度在700K左右,压强范围大致在1×107Pa~1×108Pa之间,并采用N2与H2分压为1∶2.8的投料比。
人教版高二化学知识点3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
(1)反应热的概念:
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
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
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
(1)反应焓变
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
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
O2(g)=H2O(l);ΔH(298K)=-285.8kJ·mol-1
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②化学方程式后面写上反应焓变ΔH,ΔH的单位是J·mol-1或kJ·mol-1,且ΔH后注明反应温度。
③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系数加倍,ΔH的数值也相应加倍。
3、反应焓变的计算
(1)盖斯定律
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焓变一样,这一规律称为盖斯定律。
(2)利用盖斯定律进行反应焓变的计算。
常见题型是给出几个热化学方程式,合并出题目所求的热化学方程式,根据盖斯定律可知,该方程式的ΔH为上述各热化学方程式的ΔH的代数和。
(3)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ΔfHmθ计算反应焓变ΔH。
对任意反应:aA+bB=cC+dD
ΔH=[cΔfHmθ(C)+dΔfHmθ(D)]-[aΔfHmθ(A)+bΔfHm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