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最新3篇)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篇一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困难。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相当基础的一个概念,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通过观察和分析教学实践,我发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改进。
首先,我发现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理解不深入。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运用公式,而缺乏对于其背后的数学原理的理解。这导致了学生在解题时容易出现困惑和错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于概念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举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解题中。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解题时经常犯错。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进行计算,而忽视了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这导致了他们得到的答案与问题实际要求不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加强对于问题分析和解题步骤的讲解。我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然后再进行计算和推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他们往往只是在纸上进行计算,而缺乏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例如,让学生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购物、建筑等实际情境中,让他们亲自体验和感受乘法分配律的用处。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教学反思,我发现了学生对于概念理解不深入、应用能力差以及缺乏实际操作的问题。为了改进教学效果,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概念讲解、问题分析和实际操作的引导。相信通过这样的改进,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会有所提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篇二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普遍存在困难。乘法分配律作为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然而,通过观察和分析教学实践,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法。
首先,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运用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其背后的数学原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更加注重概念的讲解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应用于解题中。
其次,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解题时常常出错。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进行计算,而忽视了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加强问题分析和解题步骤的讲解。我会引导学生仔细阅读问题,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然后再进行计算和推理。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深度。
最后,学生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过程中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他们往往只是在纸上进行计算,而缺乏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实际情境的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决定在教学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的练习。例如,让学生将乘法分配律应用于购物、建筑等实际情境中,让他们亲自体验和感受乘法分配律的用处。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数学教学反思,我发现了学生对于概念理解不深入、应用能力差以及缺乏实际操作的问题。为了改进教学效果,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概念讲解、问题分析和实际操作的引导。相信通过这样的改进,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将会有所提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篇三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几年来,我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下面,就“乘法分配律”一教学片断,谈谈自己对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
[教学片断]
师:(出示课件)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每件上衣65元,每条裤子35元,购买12套衣服一共要多少元?(能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算算吗?)
生:(65+35)×12=1200(元)
生:65×12+35×12=1200(元)
师:每个算式的结果都是1200元,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生:(65+35)×12=65×12+35×12
师:刚才我们是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相等的,大家能根据题意说说两个算式为什么相等吗?
(学生小组讨论)
(过了一会儿,有几个同学举起了小手,教师指名回答。)
生:我们小组认为:我们知道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合起来叫一套衣服,就是65元和35元的和,买12套衣服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和12个35元的和;每件上衣65元,12件上衣的价钱就是12个65元,每条裤子35元,12条裤子就是12个35元,合起来也是12套衣服的价钱,所以(65+35)×12=65×12+35×12。
师:哪位同学听懂了他说的意思?请用简单的语言说一遍。
生:12个65加12个35等于12个65与35的和。
师:请同桌互相说一遍。
师:照这样,你能再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吗?(学生独立思考。)
(过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教师指名回答。)
生1:(15+25)×8=15×8+25×8。
生2:8×(24+40)=8×24+8×40。
生3:(12+18)×15=12×15+18×15。
……
师:同桌检查一下,对方写的等式两边是否相等?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对比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式子有什么特征?你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小组内的同学可以互相商量、讨论。
过了5分钟左右,举起了几只小手。
生1:我们小组发现:等号左边的式子不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就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等右左边的式子都是括号内的两个数与括号外的那个数相乘,最后把两个积相加起来。
生2:我们小组从乘法的意义理解发现:比如(15+25)×8=()×8+()×8。因为15和25的和等于40,左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40个8,右边的式子可以理解为15个8加25个8一共是40个8,所以40个8等于15个8加25个8。
……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非常仔细,都代表本组讲出了你们发现的规律。
师:像(65+35)×12=65×12+35×12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出多少个?
生:无数个。
师:你们能不能像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那样也用一个字母式子来表示呢?
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教师巡视。
生1:我用的字母式子是(a+b)×c=a×c+b×c。
生2:我用的字母式子是c×(a+b)=c×a+c×b。
生3:我用的和生1相同。
……
师:你们真棒!你们发现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是乘法运算中的一条定律,叫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常表示为(a+b)×c=a×c+b×c。
师:现在让大家用上面的字母式子记住乘法分配律,你们可以吗?
生:哈哈!这太简单了!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以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了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为树勋中心小学购买舞蹈服装。通过两种算式的比较,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知识的最佳状态,促使学生对原有知识进行更新、深化、突破、超越。
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这样学生经历了“观察、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再观察、发现规律、概括归纳”这样一个知识形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了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能力。
4、让学生不断在“反思”中学习,“体验”中学习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习者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的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要不断监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判断自己的进展与目标的差距,采取各种增进和帮助思考的策略,而且还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决定了小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和自我调整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反思的内容主要有: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反思等。在数学活动中,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地反思探索过程
;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我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从而发现(65+35)×12=65×12+35×12这个等式,让学生观察,是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个规律。同时也体现了教学的差异性,给没有发现规律的同学以再次发现的机会。然后照样子写出几组这样的等式,引导学生再观察,让学生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并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这个规律,来加深学生的数学体验。又如,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后,教师可让学生反思:“乘法分配律”是怎样总结出来的?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什么知识与“乘法分配律”有联系?学了“乘法分配律”后有什么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数学体验,又提高了学生的“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本课中注意引导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在数学中感悟数学,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化与外化运用的认知飞跃,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