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精彩4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杨修之死》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杨修之死》的背景和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杨修之死》的原文,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讨论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杨修的死和其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行为是否正确,他是否应该为自己的错误付出生命代价。
4. 文学赏析:通过分析《杨修之死》中的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5. 价值观培养: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行为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启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四、教学方法:
1. 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讨论分析: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死和其中的道德观念。
3. 文学赏析:学生通过分析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提高审美意识和文学素养。
4. 价值观培养: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行为的意义,培养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五、教学评价:
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价学生对《杨修之死》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杨修之死》的背景和故事情节,理解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其中的道德观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杨修之死》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杨修之死》的原文,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杨修的死和其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念。
4. 文学赏析:通过分析《杨修之死》中的语言运用和意象描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5. 价值观引导: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杨修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四、教学方法:
1. 阅读理解:学生通过阅读原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死和其中的道德观念。
3. 文学赏析:学生通过分析语言运用和意象描绘,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
4. 价值观引导: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观念,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念。
五、教学评价:
1. 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理解能力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价学生对《杨修之死》的理解程度。
3. 批判性思维评价:通过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2、分析杨修的死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⑵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法学法】
1、创境激情:
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2、质疑释疑:
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情节
第二课时:探究课文;发现问题;体味反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5分钟)
由歌曲《临江仙》引出《三国演义》话题,让学生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以此引入课文《杨修之死》(让学生结合注释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读引导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15分钟)
⑴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
⑵解释下列加粗字并注音:
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④与众分食讫()
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⑥操疑修谮()害曹丕
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⑧延弃弓绰()刀
(考查白话字词的理解与积累。)
注意:学生自主完成以上练习,教师督促指导。
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并完成训练题(二)。
⑴全文共有“8”个小故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6分钟)。
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
⑵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在矛盾的冲突过程中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征?(12分钟)
答:曹操心理反应:。
性格特征:杨修。
曹操。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三、课堂小结(1分钟)
四、课后拓展(2分钟)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并尝试写出你的看法。
你认为杨修死因是什么?
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学课文把握了文意,理清了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这节课请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探讨你们心中的疑惑。
二、研读导航
1、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10分钟)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请细读课文,说说你的理由。先写出你的看法,再告诉大家。
杨修的死因:。
(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2、探究发现(6分钟)
引言:大家学到这里,相信你们心中还有些疑惑,那就请你把你心中的疑惑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激发学生质疑释疑,探索和解决问题。)
三、训练拓展(3分钟)
在本文中提到了曹植和曹丕,同为曹操的儿子他为什么由喜欢曹植改为喜欢曹丕?结合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的看法。
四、知识运用(20分钟)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适庖官进鸡汤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④丕如其言
⑤植然其言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B、倒叙C、插叙D、补叙
本文属于哪一种?()
(明确:C、插叙)
3、本课的主要意图是()
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
B、表现曹操难容贤良,滥杀无辜
C、表现曹操借除杨修以消除隐患
D、表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学生抢答后明确:D)
第三部分:体验写作
话题:
曹操为什么不杀负主要责任的夏侯惇,却偏杀杨修呢?
曹操明明有退兵之意,为什么在杀了杨修后却下令来日进兵呢?
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杀害。我们青年从杨修身上应该明白些什么?
请你任选其一明确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恃才)──────矛盾冲突──────(忌才)
杨修故事曹操
1、杨修被杀
2、改建园门(心忌之)恃才放旷
3、分食酥饼(心恶之)一般矛盾虚伪奸诈
4、语破奸心(愈恶之)狂妄轻率
5、轻视吴质(愈恶之)老谋深算
6、教植斩吏(操大怒)政治矛盾
7、巧作答教(欲杀之)
8、失利葬修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2、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1、点拨法、激趣法;
2、小组讨论学习法;
3、文献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歌词写出了三国时期英雄人物辈出,但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尽管已经成为历史,但其中鲜明突出的人物形象依然被后人津津乐道,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部名著中的两个人物:曹操和杨修
二、人物简介:
1、杨修:字德祖,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才华过人,思维敏捷。
2、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汉献帝时期写天子以令诸侯,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汉献帝封其魏王。三国时期实力最强。精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龟虽寿》、《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操集》。
三、整体感知、研读、合作、探究课文
1、曹操为什么要杀修?导火索是什么事?罪名是什么?(让学生用原文回答)
明确:因为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导火索:鸡肋事件
罪名:惑乱军心”
2、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整理文章结构、体会插叙作用
明确:插叙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是曹操、杨修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使文章结构层次分明,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4、归纳分析人物形象:
5、讨论探究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归之于杨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观点?
教师点拨明确:
就小说解读而言,以上三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从历史上说,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曹操以爱才著称:不论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在曹操那里谋得一官半职。比如贾诩,以前是张绣一方的,后来随张绣一起投靠曹操,成了曹操前期的五大谋士之一;再比如文武双全的张辽,以前是吕布手下的一员猛将,后来也被曹操吸收进自己阵营里,成为曹操手下“五虎良将”之一;而不得不说的就是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而曹操知道他有才,所以在打败袁绍以后也没有杀他,而是收为已用。可见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他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杨修数犯曹操之忌,没能看清自己身份,恃才放旷、耍小聪明遭人厌恶,后又干预曹氏内政导致杀身之祸。
6、巩固拓展: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小结:大家一定赞同纪晓岚,杨修疏放不羁、蔑视权贵、张扬个性,从这个角度来看杨修还是可爱的,我们用现在胡话来说这个人不能很好融于现实的社会,不是一个识时务的人。只能说杨修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自食其果。
四、如何让“杨修之死”的悲剧不再我们身上发生?
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之文明。—林语堂《中国人之聪明》
明确:真正的聪明人:是一种难得糊涂的状态,试想杨修不是处处表现张扬自己看清别人又看清自己哪会有杀身之祸?
五:总结写法:
1、通过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2、运用插叙手法使行文波澜起伏。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