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清明节的小故事【精彩3篇】
于清明节的小故事 篇一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个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
在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老人,他年迈体弱,但非常孝顺。每年的清明节,他都会提前准备好纸钱、食物和鲜花,然后前往坟墓扫墓祭祖。他认为,只有通过亲自到墓地祭拜,才能表达对先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
这一年的清明节,老人独自一人早早地准备好了祭祀用品,背着沉甸甸的背篓,走进了坟墓。然而,当他走到坟墓前时,却发现坟墓上已经有了其他人的纸钱和鲜花。老人感到有些奇怪,因为这个村庄里只有他一个人在这个时间前来扫墓。
老人忍不住好奇心,于是找到了坟墓旁的一个老村民询问。老村民告诉他,这些纸钱和鲜花是一个年轻人送来的。原来,这个年轻人的父亲在几年前去世了,而他一直在外地打工,没有时间回来扫墓。今年清明节,他特地请了假,回到家乡,为父亲扫墓。
老村民告诉老人,这个年轻人是他们村庄的骄傲,他在外地工作非常努力,也一直在尽力孝敬父母。虽然他不能每年都回家扫墓,但他每年都会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找一位当地人替他前往坟墓祭拜。
老人听了这个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觉得这个年轻人非常懂得孝道,他不仅尊重自己的父亲,也尊重其他人的父母。老人心生敬意,决定以后每年清明节都为这个年轻人的父亲一起祭拜。
从那以后,每年的清明节,这两个人都会一起到坟墓前祭拜。他们不仅成了好朋友,也成了彼此的精神支持。他们的故事也在村庄里流传开来,成为了一个典范。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清明节不仅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更是传承孝道的日子。无论是亲自前往祭拜,还是委托他人代为祭拜,只要心存孝敬之情,都能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于清明节的小故事 篇二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它不仅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也是缅怀先人、传承孝道的日子。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个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
在一个大城市里,有一对年轻夫妻,他们忙碌的工作让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回乡扫墓。然而,他们对于祭祖非常重视,因为他们相信,祭祖是对先人的尊重和对家族的传承。
今年的清明节,他们无法回家扫墓,但他们决定找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先人。他们在家中摆放了一张祭台,摆上了鲜花、水果和香烛,还放上了一张先人的照片。然后,他们合十跪拜,默默地向先人祈祷。
正当他们沉浸在祭祀之中时,突然电话响了起来。他们接起电话,原来是他们的父母打来的。父母问他们是否已经祭祀过了,他们回答说正在进行中。父母听到后,非常开心,表示理解并鼓励他们。他们告诉他们,不管在哪里,只要心存孝敬之情,就能传承孝道。
挂断电话后,年轻夫妻继续沉浸在祭祀中。他们感到心灵的慰藉,也感到了父母的关爱。他们明白,虽然无法亲自到墓地祭拜,但他们的心已经与先人的灵魂相连接。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传承孝道的时刻。无论是亲自回乡扫墓,还是在家中祭祀,只要心存孝敬之情,都能表达对先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同时,我们也要理解并支持那些由于各种原因无法亲自祭祀的人。
于清明节的小故事 篇三
有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下面为大家分享关于清明节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清明节的小故事1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小故事2
秦朝末年,刘邦终于打败霸王赢得天下。
刘邦衣锦还乡时,想去双亲的墓上去祭拜,却因为连年的战争,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他无法找到自己父母的坟墓。
刘邦非常的难过,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纸,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父母在天有灵,我将把这些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父母坟墓。”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