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优秀3篇】
语文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一些常用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2.培养学生对成语故事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3.通过讲解成语故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课件和教辅材料。
3.成语故事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通过播放一个与成语有关的视频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然后与学生一起探讨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Step 2 讲解成语故事
选择一到两个富有故事性的成语,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故事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或者讲述相应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Step 3 学生阅读成语故事
将准备好的成语故事材料分发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故事中的成语。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并与同学们一起讨论。
Step 4 分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成语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并尝试给故事添加新的情节或改变结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互相交流,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
Step 5 故事复述和成语运用
让学生按照小组的分工,将自己的故事复述给其他同学听,同时运用故事中的成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复述和运用成语,如“你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你会如何运用这个成语?”等。
Step 6 总结和评价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成语和故事,并评价他们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成语故事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文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成语故事中的成语。
2.培养学生对成语故事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
2.课件和教辅材料。
3.成语故事的绘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通过展示一幅成语故事的图片或绘本,引起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图片中的情节和成语的含义。
Step 2 分组阅读成语故事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发一本成语故事的绘本或图片,让他们阅读并理解故事中的成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与同组成员一起讨论。
Step 3 小组合作创作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成语故事,通过合作创作一个故事续写或改编。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添加新的情节和人物,同时运用故事中的成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和提示,如“你们的故事发生在哪里?主人公会遇到什么困难?他们会如何运用成语解决问题?”等。
Step 4 小组表演和展示
让每个小组将自己创作的故事表演给其他同学或全班同学观看。鼓励学生利用表演和语言来展示故事情节和成语的运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
Step 5 总结和评价
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成语和故事,并评价他们的表现和创作。鼓励学生在学习成语故事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合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成语故事中的成语,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成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 篇三
语文成语故事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9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点:
1、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2、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难点:
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
媒体设计: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二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头脑里已经记了不少成语了,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读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6、成语故事三则)
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样的词称为成语?(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大多由4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这里的“则”是什么意思?(量词,当“篇”讲)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过渡:课文中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出文中的生字。
(2)拼读生字表中的生字,想办法记住字音、字形。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宇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4)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准备质疑。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l)出示生字词。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2)请你说说哪些字音容易读错,要提醒大家注意。
“楚”、“戳”是翘舌音;“奏”、“腮”是平舌音;“滥”、“禄”是边音;“竽”是第二声,不能读成第三声。
(3)启发学生质疑:文中的哪些词你不理解?让学生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夸口:说大话。
戳穿:刺穿。(用实物进行演示)
腮帮:腮。(让学生指指自己的腮帮,再鼓鼓腮帮)
俸禄:封建时代官吏的薪水。
(4)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指导书写
“楚”上下结构,上面是“林”,下面是“”。
“戳”书写时注意左宽右窄。第一、四笔都是“横折”,不是“横折钩”。
“滥”左右结构,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
“奏”上下结构,下面是“”,最后一笔是“点”。
“俸”左窄右宽。右边注意与“奏”进行比较。
“禄”左边是“示字旁”,右下部不能写成“水”。
四、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抄写生字词语(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
精读课文,完成作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
1.抽读词语卡片。
2.填字成词。
自相盾画龙点()充数张口舌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的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的意思吗?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三、精读《滥竿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4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
(“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竿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傣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3.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造句。
4.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l)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l)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3)“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天气突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4)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3.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