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优选5篇】
历史成语故事 篇一
盲人摸象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盲人,他从来没有看见过大象,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于是,他决定亲自去摸摸大象,以便了解它的样子。他来到了大象所在的地方,伸手去摸大象。但是,由于他只能摸到大象的一部分,因此他对大象的样子有了自己的判断。
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他觉得大象就像一根柱子,坚硬而有力。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腹部,他觉得大象就像一块巨大的墙壁,平坦而厚实。盲人摸到了大象的鼻子,他觉得大象就像一条粗长的绳子,柔软而灵活。
后来,盲人们互相交流各自摸到的部分,发现彼此之间的描述截然不同。他们开始争论起来,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他们意识到彼此之间的差异是因为每个人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没有全面地了解整个大象的样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全面地了解和交流,才能够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历史成语故事 篇二
井底之蛙
古时候有一只蛙,它一直生活在一个井底。由于生活的局限性,这只蛙对外界一无所知。它以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认为自己是最了解世界的生物。
有一天,一只鸟从天空飞过,看见了井底的蛙。它停下来对蛙说:“你好,蛙兄,你是不是一直生活在这个井底里?”蛙回答说:“是的,这里就是我的家,我对这个世界非常了解。”
鸟笑了笑,说:“亲爱的蛙兄,你错了,这个井底只是整个世界的一小部分,你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探索和了解。”
蛙不相信鸟的话,觉得自己的认识是正确的。于是,鸟决定带蛙到外面去看看。
当蛙被带到了外面的湖泊时,它惊讶地发现了广阔的湖面和美丽的风景。它意识到自己以前的认识是多么狭隘和片面。
从此以后,蛙不再只局限于井底,它开始探索世界,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野。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理解。
历史成语故事 篇三
恶贯满盈
商朝末年,国君商纣王暴虐无道,任用奸臣,残杀忠良,激起了民愤,就连诸侯王也都觉得他不是一个明君。
当时,有一个西伯侯名字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yǒu)里这个地方。后来姬昌被释放,他更加实施仁政,政治清明,国力日渐强大,其他诸侯王开始纷纷归顺他。
姬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当了诸侯王。姬发起兵讨伐商纣王,得到了其他诸侯的响应。大军向东渡过黄河,向商朝的国都进发,最后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纣王军队中的战士也对纣王心怀不满,所以在交战的时候纷纷调转武器,进攻纣王。纣王见大势已去,便自杀了,商朝由此灭亡。
姬发出兵东征之前,曾向全军发布了誓师宣言《泰誓》。宣言列举了商纣王的种种滔天罪行,并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意思是说,商纣王罪大恶极,坏事做绝,就像穿在绳子上的钱币一样,已经穿满了整根绳子。对这样的人,上天命令我们一定要杀了他。
后来,人们总结出“恶贯满盈”作为成语,指所犯罪恶如绳贯钱,已周遍满溢,比喻罪大恶极,末日已到。
历史成语故事 篇四
反客为主
三国时期,刘备统率大军前去攻打汉中。汉中的守将夏侯渊得到消息后,马上派人通知上司曹操,曹操听说后大吃一惊,立刻亲自率兵四十万前往抵御刘备的军队。
夏侯渊知道曹操的援军马上就到,便派夏侯尚带兵进攻。刘备的将领黄忠见曹军前来挑战,就派大将陈式去迎战。夏侯尚和陈式交战了几个回合之后,夏侯尚便假装战败想要逃走,陈式乘胜追击。谁知走到半路,山上突然滚下来很多大木头,砸中了陈式,夏侯渊便生擒了陈式。
黄忠听到部下的报告后,连忙去和谋士法正商量。法正说:“夏侯渊这个人很浮躁,有勇无谋。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办法,激励军队向前推进,然后引诱夏侯渊来战,从而捉住他,这就是反客为主的战法。”
黄忠采纳了他的建议,将阵地稳步向前推进。夏侯渊见蜀汉军队不断向自己这边推进,便组织人马进行反击,派夏侯尚率军出战。结果,夏侯尚与黄忠一交手就被活捉了。
夏侯渊非常生气,出兵包围了黄忠的军队,还破口大骂。可是,任凭夏侯渊怎么辱骂,黄忠就是不出战。时间慢慢过去,曹军越来越疲惫。这时黄忠突然出战,夏侯渊来不及防范,被黄忠一刀砍成了两段,曹军大败。
后来人们就用“反客为主”来表示客人反过来成为主人,比喻变被动为主动。
历史成语故事 篇五
分道扬镳
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元齐为朝廷立下了大功,被封为河间公。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元志。元志精明能干,很有文才,被任命为洛阳令。
有一年,北魏孝文帝采纳了御史中尉李彪的建议,将都城由山西平城迁到河南洛阳。按照当时的封建礼节,官职低的`元志应该给官职高的李彪让路,但元志生性倔强,不肯避让。他们两人争执不下,只好一起前往皇宫去请孝文帝裁决。李彪说:“御史中尉
是皇上的重臣,作为官职比我低的洛阳令,元志不应该抢道。”元志说:“我是洛阳这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凡是住在洛阳的人,不管是谁,统统编在我的户籍本中,御史中尉也在我的管理范围之内,我为什么要给李彪让路呢?”
孝文帝见自己手下的两个大臣发生争执,而且各有各的道理,便和稀泥说:“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道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意思是说,洛阳是我国的都城,你们双方各有职责,那么就把路分开作为两部分,你们各自驱车在一边走。从今以后,谁也不要抢占谁的道路。
元志和李彪从皇宫出来以后,马上用标尺量路画线,每人各走半边,也就相安无事了。
后来,人们用“分道扬镳”作为成语,比喻志趣、目标各不相同,所以最好各走各的路,互相不干涉。镳,马口;扬镳,举鞭驱马前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