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民间故事(优质3篇)
古代民间故事 篇一
传说中的桃花源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传说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美丽乡村。这个故事一直以来都被人们传颂,并激发着无数人的想象力和向往。
据传说,桃花源位于一个深山之中,四周群山环抱,溪水潺潺,绿树成荫。这里的人们生活简单纯朴,与外界无关,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他们种植水稻、养鱼养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而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所种植的桃树开得极为茂盛,每年春天,粉红色的桃花盛开,如同一片粉色的海洋,美轮美奂。
这个传说中的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很少有人能找到它的所在。但是,据说有一位叫王大福的农民,偶然间发现了这个世外桃源。当他第一次来到这里时,他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看到了如诗如画的山水,呼吸到了清新的空气,感受到了远离尘嚣的宁静。
王大福决定留下来,与当地人一起生活。他学会了耕种、钓鱼、狩猎,与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困难。他深受感动,觉得这里的人们与天地自然和谐相处,每个人都乐于助人,没有争斗和纷争。
王大福度过了许多年,他在桃花源中过上了简单而快乐的生活。然而,他始终忘不了外界的亲人和朋友,于是他决定离开桃花源,回到人群熙熙攘攘的社会中。
当王大福离开桃花源时,他将这个美丽的地方告诉了外界的人们。然而,他也知道,这个桃花源只属于那些有缘人,不是所有人都能找到它的所在。尽管如此,人们对桃花源的向往从未消失。
这个古代民间故事中的桃花源,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乡村,更是人们向往的理想世界。它象征着人们对和平、宁静和美好生活的追求。桃花源的故事,一代一代地传颂下来,永远在人们的心中闪耀着希望的光芒。
古代民间故事 篇二
愚公移山
在古代中国,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的一侧。每当他看到对面的两座大山挡住了人们的出行路线,他就感到非常不便。于是,愚公决定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他要移山!
愚公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但他依然精神矍铄。他告诉他的儿孙,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定能够移山。他们开始了辛勤的劳动,用铁锹、铲子,一锄一铲地挖起土,然后用篮子装进大海里。他们每天都这样努力,坚持了很长时间。
尽管愚公的儿孙们看到愚公年纪已老,劳作也十分辛苦,但他们没有丝毫抱怨和懈怠。他们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他们一定能够实现愚公的愿望。
有一天,一位路过的智者看到他们的辛勤劳作,忍不住上前询问愚公的打算。愚公告诉他,他要移山,为的是方便人们的出行。智者听后,摇了摇头,对愚公说:“你的愿望太过宏大,两座大山怎么可能被你移动呢?你不觉得这是一种白费力气吗?”
愚公听后微笑着回答道:“我知道移动两座大山并不容易,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一定能够实现。我虽然已经老了,但我有儿孙们的支持和助力。再说,我所做的事情并不是为了我一个人,而是为了方便大家。”
智者听后,被愚公的坚定和无私所感动。他对愚公说:“你的精神是值得赞扬的。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成功。”
最终,愚公和他的儿孙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两座大山终于被挖平了。愚公实现了他的愿望,人们也因此获得了更加便利的出行条件。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即使是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我们不放弃,就有可能成为可能。这个古代民间故事中的愚公,成为了一个激励人们奋斗不止的榜样。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敢于追求,就能够创造奇迹。
古代民间故事 篇三
古代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题材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统称,有的地方又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下面是小编手机的古代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药王”孙思邈和龙的传奇故事
药王孙思邈与传说中神乎其神的龙渊源匪浅,我们常说的“神龙见首不见尾”成语,据说就源自此处,而且很逼真的建筑,来形象地表现这一成语的与药王孙思邈的渊源。
记得第一站的药王山,到登上药王大殿时,我们已经听说了很多传奇故事。
药王大殿内供奉着自然是药王孙思邈,两边站班的,一如既往的是尉迟敬德和海龙王,神态威武庄重。
就在这里,奇幻的地方出现了,药王塑像身后竟然有个洞,现在已经封锁,不让游客穿行。
据当地人介绍,此洞直通耀州瓷的老瓷场黄堡镇,洞长有40里呢。每逢二月二人们都来药王大殿烧香,烟气竟能从后洞冒出,留下“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民谚。
此洞名叫太玄古洞,也叫“龙穿洞”。
闻此名,便知与龙脱不了干系。
关于此洞的来历,当地人继续给我讲了这样一个传说。
当年药王孙思邈曾在路上遇见龙,给龙诊过病,龙化作老人家前来找他诊治,由于龙得病异常,需要龙显出真形,方能给它治疗。
忽听天空中隐隐约约地响起雷声,龙正要现出真身。药王并不害怕,想起百姓,急忙大声对龙说:“我们这一带的人都没有见过龙。瞧见你的怪模样,会把人们吓坏的!”
于是,龙缩回了头,在云里面说:“那怎么呢?”
药王说:“这样吧,你先想办法到我家里去。”
过了一会儿,乌云徐徐落在了山腰。
孙思邈刚刚走进自己的院子,突然“通”地一声,院中石壁上出现了个大洞,洞中伸出了那个龙头。
龙笑嘻嘻地说:“我从没有人烟的'后山山脚穿到了这里,身子都藏在山里面,不会惊吓人们了吧?”
药王急忙开始给它诊病。这时隔壁邻居偷偷看见此情景,这位邻居一直对龙心生好奇,于是找来纸笔,照着龙的模样开始画了起来。
龙喝了药王配制的药后,感觉好了很多。但是,也察觉到隔壁有人偷看,于是,道谢后就飞走了。邻居的画也只画了一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典故据说就来源于此。
后来,龙听说药王孙思邈要在耀州五台山(今药王山)修成正果,它为了报答诊病之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当时治病留在后山的洞中,钻了一孔四十多里长的石洞,帮助药王于农历二月初二赴位成果。
从此,人们为了纪念药王孙思邈,每年二月二药王山,上山赴会朝庙,烧香吊表。太玄古洞还原样保存着,
药王与龙的传说也流传下来。唐伯虎巧判鹤犬案
相传明代弘治年间,身居南昌的宁王锋芒毕露,乘机扩充势力,一时权势显赫,令人咂舌。孝宗皇帝为安抚宁王,特赐一只仙鹤送入宁王府。宁王大喜,便派专人精心饲养,日夜照料,深怕仙鹤遇到不测。
一日,风和日暖,春光明媚,专门饲养仙鹤的仆人看见仙鹤情绪不好,便亲自陪鹤上街游逛。谁料就在他们路过东门时,突然从一家老百姓住宅蹿出一条黄狗,径直朝仙鹤扑去,一口咬住了仙鹤的翅膀。仆人吃惊不小,情急之中,奋身扑向黄狗,经过一番搏斗,终于救出仙鹤,但是为时已晚,仙鹤的翅膀已被黄狗咬伤,鹤羽中微微透出一片殷红。仆人见势不妙,赶忙抱起仙鹤,跑回府中。
此时,宁王府内,一群闲得无聊的食客正在谈天论地,看见仆人抱鹤而归,便围观而至,从中挑唆。一些好事之徒,还亲自拟了状词:“鹤系金牌,系出御赐”、“要求处死狗的主人”。硬是逼着仆人把诉状递到了南昌府。
且说南昌知府王大人是位清官,看了状词之后,心里忐忑不安,觉得告状人来自宁王府内,权大气粗,状词又言及皇帝金牌,不敢不受理此案。但转念一想,是狗咬伤仙鹤,主人并不知晓,若因此被判罪,实乃无端蒙冤,于心何忍?想来想去,一时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恰在此时,一位府吏来报,说是江南才子唐伯虎来到南昌,因其深慕大人博学清廉,想求一见。知府大人一听,喜出望外,忙令府吏将唐伯虎请进府衙。二人相会,寒暄片刻之后,知府便开门见山地说:“唐兄,卑职早慕你的才华,今日相会本该向唐兄讨教诗词书画之高见。谁知愚弟不才,当下正被一桩状案所苦,不知如何处理,只好先求教唐兄给以指点,以解燃眉之急。”说着,便递过状纸。
唐伯虎接过诉状,仔细地翻阅,当看到“鹤系金牌,系出御赐”之语,便哈哈大笑起来:“真是可笑至极,拿着仙鹤当金牌,厚着脸皮吓唬人,天下竟有此等无知之人。”说完,将状子放上书案,挥笔在手,当下写了判词:“鹤系金牌,犬不识字,禽兽相伤,不关人事。”写完,双手递给知府大人,并补充说道:“知府大人,对待这等无理之人,只能以此法治之,不可认真处理。”
知府接过判词一看,脸上顿时露出笑容,觉得判语文词精妙,入情入理,以诙谐之笔巧妙地道出案情原委,而又让宁王府告状之人难以应对。于是,当下便驳回宁王府的诉状,了结了这桩“鹤犬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