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的典故故事(推荐3篇)
尊王攘夷的典故故事 篇一:岳飞与秦桧的故事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将领,他以忠诚、正直和勇敢而闻名于世。而秦桧则是当时的宰相,他却被人们称为“奸相”,因为他曾经出卖国家利益,与金国勾结,导致了南宋的灭亡。
故事发生在岳飞被秦桧陷害入狱的时候。秦桧故意安排岳飞与金国使者面对面交谈,试图让岳飞投降金国。然而,岳飞坚决拒绝了秦桧的建议,他毫不动摇地表达了自己尊王攘夷的立场。他说:“我生为中国人,死亦为中国鬼。岂能投降敌人,背叛国家?”这番话让秦桧感到非常愤怒和恼火。
接下来的几天里,岳飞被严刑拷打,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他不仅没有泄露任何国家机密,反而骄傲地宣布自己是中国人民的忠诚儿子。
最终,秦桧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岳飞的立场,他决定将岳飞处死。然而,在岳飞被处死前的最后一刻,秦桧却感到一种罪恶的愧疚和内疚。他意识到自己背叛了国家,背叛了人民,而岳飞则用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
岳飞的忠诚和正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英雄。而秦桧则成为了历史上被人们唾弃的奸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尊王攘夷并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信念和行动。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立场,勇敢地捍卫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尊王攘夷的典故故事 篇二:范仲淹与北宋的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官员,他以忠诚、智慧和才华而闻名于世。在他的一生中,他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尤其是在尊王攘夷的事业上。
故事发生在北宋被辽国侵略的时候。当时的北宋政府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而范仲淹则被任命为宰相,负责处理国家的外交和军事事务。
范仲淹清楚地知道,要想保卫国家,必须要先尊重皇帝的权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因此,他积极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努力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和人民的士气。
范仲淹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发展。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和勤俭。他还提出了“知耻而后勇”的口号,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敌人的侵略,不畏艰难困苦。
最终,凭借范仲淹的英明决策和人民的团结一心,北宋成功地击退了辽国的侵略,并恢复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范仲淹的故事告诉我们,尊王攘夷的事业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奉献。只有当人民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我们才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侵略。
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不再面临外敌的入侵,但是尊王攘夷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珍惜和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尊王攘夷的典故故事 篇三
尊王攘夷的典故故事
背景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
尊王
鲁僖公四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鲁僖公九年(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
攘夷
齐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邢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
评价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如孔子称赞管仲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朱熹亦称赞管仲:"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顾炎武更称赞管仲:"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
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
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东周历史上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属"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