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的由来故事【优秀5篇】
中元节的由来故事 篇一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据传说,中元节的起源与佛教有关。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有一位名叫摩诃目犍连的比丘尼,她的修行非常虔诚,对众生怀有深厚的慈悲之心。有一天,摩诃目犍连在修行时,突然听到了一个声音。原来,这个声音是来自地狱中的饿鬼,他们因为前世的业力造成了今生的苦难,非常饥饿。
摩诃目犍连感到非常心痛,她决定帮助这些可怜的饿鬼。于是,她开始了一场为地狱中的众生超度的行动。她每天都会准备食物,然后将食物放在盆中,摆在路边。当饿鬼们闻到食物的香味时,就会来到盆旁享用。摩诃目犍连还将自己的修行功德转给了这些饿鬼,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早日脱离苦海。
在她的帮助下,地狱中的饿鬼们逐渐得到了救度。这个消息传到了天上,玉皇大帝听说了这个善举,非常感动。他决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一天,让人们为地狱中的饿鬼祈福、超度。这一天,也就成为了中元节。
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丰盛的食物,摆在祖先牌位前,为祖先们祭奠。同时,也会在路边、庙宇等地摆放盆菜,供饿鬼们享用。人们还会燃放鞭炮,以驱赶邪恶之气,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
中元节的由来故事 篇二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关于中元节的起源,还有另外一个传说。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梁武帝的皇帝,他非常尊敬佛教,也非常关心民众的福祉。一天,梁武帝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了地狱,看到了地狱中的人们痛苦不堪的景象。
梁武帝醒来后深感忧虑,他决定采取措施来帮助地狱中的众生。于是,他下令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一天,让人们为地狱中的鬼魂祈福、超度。这一天,也就成为了中元节。
为了帮助地狱中的鬼魂,梁武帝下令在庙宇、家庭里摆放盆菜,供饿鬼们享用。他还要求宫廷的厨师们准备丰盛的食物,祭祀祖先和鬼魂。人们在这一天也会燃放鞭炮,以驱赶邪恶之气,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
中元节的传统习俗至今仍然保留着,人们用这种方式来纪念梁武帝的善举,同时也是为了祭祀祖先和超度鬼魂。中元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它不仅让人们记住了梁武帝的善行,也提醒人们要关心他人,怀有慈悲之心。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亲人的关怀,也希望能够给予地狱中的鬼魂一丝希望和安慰。
中元节的由来故事 篇三
中元节的来源据考证应该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土地祭祀有关。中国传统教派的道教会在七月十五开盛大法会,纪念地官大帝的诞辰,同时也是为人间的孤鬼赦罪。这个七月十五祭鬼传统就一直流传下来了。儒家重孝道敬祖宗,古人中元节放水灯,普渡孤魂野鬼,同时是也奉上当年秋收的谷物与鲜果祭祀祖宗,向祖先禀告当年的收成,请祖先享用子孙的供奉。也是祈求先人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民间传说
相传农历的七月初一鬼门大开,阎罗王特许阴间的鬼魂会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而无人祭祀的孤魂野鬼就会飘荡在人间寻食物。民间信仰祖宗崇拜,相信在中元节期间祖先会返回阳间的家中看望子孙后代。因此,民间会在中元节,祭祀先人,超度亡魂,但也并不是局限在中元节当天。一些地区会在夜里将祖先接引回家中,一日三顿茶饭的供奉直到七月结束,人们在中元节这天,也会祈求祖宗保佑来年秋收能五谷丰登,驱病除灾保家宅平安。为了防止在阳间飘荡的孤魂野鬼伤害自己,也会在路边祭祀孤魂野鬼,免他们无人祭祀而危害人间。
佛教典故
根据《佛说盂兰盆经》的记载,“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出来的意思为,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总众僧侣,以拯救入地狱的苦难生灵。
据记载,释迦牟尼有一个叫目连的弟子,他的母亲生前为恶,死后化成饿鬼受饥饿磨难。目连以神通看到自己的母亲受难十分难受,他就以神力化成食物送到母亲身边,但是他母亲心生贪念,食物就会化为火焰。目连向佛祖求教如何能拯救母亲的亡灵,佛祖就告诉他,必须在每年的七月十五这一天,集中僧人的力量将百味五果放在盆中,供养十万僧众,以这边功德才能普渡亡灵。目连变以此言行事,最终其母终得解脱了。
而盂兰盆节,在我国最早开坛举行法会是在梁武帝时期,自此以后,历代帝王都会在盂兰盆节举行法会,答谢先祖恩德。
道教经典
道教一年之中的三次盛会统称“三元”,分别是天官大帝、地官大帝和水官大帝的诞辰。
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天官大帝生辰,主赐福典礼。
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地官生日大帝生辰,主亡魂赦罪仪式。
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水官大帝生辰,主除人世厄运法会。
自宋朝以来,佛道教相融合的趋势更为明显,道教的中元祭鬼与原本儒家提倡的祭祖相互融合,人们不仅敬献供品祭祖同时也会放水灯祭鬼,让他们一路好走。
中元节的由来故事 篇四
祭拜时间
祭拜亡魂,于下午14点以后,15点到17点为最佳(农历七月十五当天)。家里若有祖先牌位,同日正午11点到13点为祭拜时间。
祭拜地点
亡魂祭拜于自宅家门前或公寓的阳台。祭拜祖先于祖先牌位前。
准备供品
除脸盆以外,其余供品份量以六或六的.倍数为佳。
1、脸盆一个,装八分满水。及毛巾、香皂等,供于供桌前的板凳给好兄弟清洁用。
2、煮熟的饭、面或糕饼,共六人份
3、煮熟的鸡、猪、鱼等。可用罐头代替
4、碗装的汤或杯装的饮料。
5、新鲜的水果及煮好的蔬菜。
仪式顺序
1、供桌上筷子
2、焚香祷告,香的数目为供品总数加三
3、第一次焚香后,每炷香各插一个供品,多出来的香,主食类的饭面或糕饼,可各插两柱
4、第一次的香燃剩一半时,焚第二次香,插法如上。
5、第二次的香燃剩一半时,重复上述动作
6、等香都燃尽后,将香脚收起,双手顶礼合拜,向过路好兄弟祝祷,宣告祭礼结束。
中元节的由来故事 篇五
水灯又名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纸质木座。人们在中元夜将河灯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作为中国人民一项古老的习俗,每年七月十五日“盂兰盆会”的中元节,老百姓都要在河中放灯以求平安和吉祥。而实际上从农历六月开始,一直到中秋节期间,人们都爱放河灯。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夜晚,平缓的江面会漂起千姿百态的河灯,它们沿流而下,光映粼流,几乎让人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星星,哪是江里的
河灯。相传,放河灯起源于印度。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佛教信徒每于七月十五举行孟兰盆会,放河灯追祭祖先、超度亡灵。
闽南人、台湾人习俗,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东北历史上河灯最盛的地方是吉林市。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清政府在这里建立水师营,古称船厂。当时技术落后,捞木造船死伤的人很多,造成人心不稳。船厂老板为收买、笼络人心,在当年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请僧人到江边做法事,为死者超度。于是以后每年的中元节,家里有故去亲人的,就到江边放河灯。灯上写着死难者的名字,灯里点上蜡烛,随波流去,表达思念之情同时,也希望亲人的灵魂能帮助活人渡过难关……
放河灯的习俗已经被人们拓展,如果七月十五庄稼长势喜人,农民们心里就有底了,就觉得应祭祀一下天地,老人们就开始张罗:放点河灯吧,收成也许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