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鞅南门立木的缘由故事分享【精彩3篇】

关于商鞅南门立木的缘由故事分享 篇一

商鞅南门立木的传说

在中国历史上,商鞅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重要人物,也是一位有着极高政治智慧的改革家。商鞅南门立木的缘由,是一个关于他的权谋智慧和政治手段的传说。

相传,商鞅在秦国担任官职期间,曾经提出了一项叫做“南门立木”的政策。根据传说,秦国南门外有一片荒地,商鞅希望能够在这片荒地上立起一根高大的木柱,作为警示和威慑的象征。商鞅的政策引起了国王的好奇和疑问,他对商鞅的意图感到困惑。

商鞅解释道,他希望通过南门立木的政策来达到两个目的。首先,他希望借此表达对秦国法律的坚定支持和执行的决心。商鞅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不能被轻视和违背,而南门立木的存在将提醒人们不要犯法,同时也向外界展示秦国的法律力量。

其次,商鞅希望通过南门立木的政策来显示他对国家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商鞅认为,一个国家的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只有保障国家的安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繁荣。南门立木的存在将起到威慑作用,使得潜在敌人对秦国的侵略行为心生畏惧,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国王听后,对商鞅的政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商鞅的政策确实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于是决定亲自前往南门,亲眼目睹南门立木的效果。

当国王来到南门时,只见高大的木柱矗立在眼前,栩栩如生地展现出商鞅的智慧和手段。国王由衷地赞叹商鞅的政策,他意识到商鞅不仅仅是一个有能力的政治家,更是一个有远见和智慧的改革家。

商鞅南门立木的政策,不仅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也在后来的历史上被人们广泛传颂。它不仅仅是商鞅的政策手段,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商鞅通过南门立木的政策,展示了他对国家法律和安全的重视,同时也显示出他对政治权谋的深刻理解和运用。

商鞅南门立木的传说,不仅仅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更是对商鞅的一种歌颂和赞美。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商鞅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改革家的卓越才华和智慧,也让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智慧和手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关于商鞅南门立木的缘由故事分享 篇二

商鞅南门立木的背后

商鞅南门立木的传说是一个关于商鞅的政治手段和权谋智慧的故事。然而,这个故事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和内涵。

商鞅南门立木的政策虽然是一种权谋手段,但它却体现了商鞅对法律和秩序的坚定信仰和追求。商鞅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基石。只有通过法律的严格执行,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南门立木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威慑和警示,更是对法律权威的一种表达和展示。

同时,商鞅南门立木的政策也体现了商鞅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关注。商鞅认为,一个国家的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只有保障国家的安全,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繁荣。南门立木的存在,起到了一种威慑作用,使得潜在敌人对秦国的侵略心生畏惧,从而保障了国家的安全。

商鞅南门立木的传说,也让我们思考政治手段和权谋智慧的使用。商鞅的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但它也有一定的弊端和局限。权谋手段的使用需要慎重思考和审慎行动,不能盲目追求权力和利益,更不能违背道义和伦理。

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传说,更是对商鞅的一种赞美和歌颂。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商鞅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改革家的卓越才华和智慧,也让我们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智慧和手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商鞅南门立木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手段,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个传说不仅仅是一段有趣的故事,更是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它让我们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全面的把握。

关于商鞅南门立木的缘由故事分享 篇三

  商鞅,姬姓公孙氏,卫国人,卫国国君后裔,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一跃成为当时强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关于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吧。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

,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

  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1.

2.

3.

4.

5.

6.

相关文章

一年四季是怎样划分的(优秀3篇)

我们的地球在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的同时,也在绕自身的地轴自转,从而形成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且冬暖夏凉。我们都知道,一年有12个月,四个人季节。可是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一年四季具体是怎么划分的吗?为...
故事2013-09-05
一年四季是怎样划分的(优秀3篇)

小溪流的童话故事【精简3篇】

我记得有这样一个童话。在一个不见人烟、四处峭壁的地方有一条小溪流。小溪流非常的不甘寂寞,它成天的往前冲,因为他想到峭壁外面去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峭壁上有一只乌鸦,它每次看见小溪流在极力往前冲的时候...
故事2012-01-01
小溪流的童话故事【精简3篇】

守财奴(经典3篇)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寓言中的故事都是讽喻和比况,具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它所写的人或人格化了的物,大都是反面的或性格有缺陷的;不注重形象的具体描绘,篇幅短小。下面小编为大家推荐两则富...
故事2013-07-02
守财奴(经典3篇)

IP地址【精选3篇】

IP地址是一种在Internet上的给主机编址的方式,也称为网际协议地址。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为便于使用,常以XXX.XXX.XXX.XXX形式表现,每组XXX代表小于等于255的10进制数。例如2...
故事2015-06-02
IP地址【精选3篇】

外国名人爱因斯坦的10个小故事【推荐3篇】

外国名人爱因斯坦的10个小故事 篇一在科学史上,爱因斯坦的名字无疑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相对论理论和质能方程E=mc2不仅改变了人类对时空和能量的认识,也使他自己成为了一个...
故事2015-02-02
外国名人爱因斯坦的10个小故事【推荐3篇】

优秀的创新哲理故事(优秀3篇)

在故事中畅游,我们会感到身心完全放松,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通过或富于智慧或充满想象、或饱含大爱或寄寓深情的故事,拓宽心中的天地。许多故事还可以帮助大家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今天小编在这给...
故事2012-04-03
优秀的创新哲理故事(优秀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