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面人的来历(优秀3篇)
捏面人的来历 篇一
捏面人是一种古老的手工艺品,它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捏面人最初是由陶土制成,形状各异,栩栩如生。捏面人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位名叫李老汉的老人。李老汉非常善良和慈祥,他总是乐于助人,为人们解决各种难题。由于他的聪明才智和热心帮助他人的精神,李老汉在村庄里受到了广泛的尊敬和爱戴。
有一天,李老汉突然生了一场大病,他躺在床上不能动弹。村里的人们非常担心他,纷纷前来探望。然而,由于李老汉身体实在太虚弱了,他已经无法回应他们的关切。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神秘的老人来到了李老汉的床前。他告诉村里的人们,只要用陶土捏出一副李老汉的面部形象,然后将其放在李老汉的床头,李老汉的病将会得到治愈。村里的人们听从了这位神秘老人的建议,他们用心捏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面部形象,并小心翼翼地放在了李老汉的床头。
奇迹出现了!李老汉的病竟然奇迹般地好转了。从那以后,村里的人们开始仿照捏面人的样子,制作各式各样的面部形象。他们相信,捏面人可以带来好运和庇佑,并把它们视为一种吉祥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捏面人逐渐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并且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今,捏面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一种寓意和象征,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
捏面人的来历 篇二
捏面人的来历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相信陶土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驱邪、辟邪和保佑人们的平安和幸福。因此,他们会用陶土捏出不同的形象,用于祭祀和祈福。
捏面人最早是由陶匠们制作的,他们会用陶土捏出各种各样的面部形象,然后通过烧制将其固定。这些捏面人通常被用于祭祀活动中,以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捏面人的形象多种多样,既有动物形象,又有人物形象,还有神灵形象等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将捏面人作为一种装饰品和礼品赠送给亲友。捏面人逐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艺术品,并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捏面人寓意着对美好生活和幸福的追求,同时也传递了人们对神灵和自然力量的敬意和信仰。
如今,捏面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人们在制作捏面人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追求形象的美观和精细,更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捏面人的来历和意义,不仅仅是一种故事,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捏面人的来历 篇三
乾隆皇上寿辰这一天,刘墉命人准备了一个朱漆描金的大抬盒,把九个面人一个个摆放在里面,上边盖一块大红绸子,由两个家人抬着直奔皇宫而来。
皇宫里这时已经是鼓乐喧天,热闹非常。乾隆高登御座,接受王亲贵族,文武大臣们的叩拜献礼,寿堂上排满了礼物。大家看见刘墉远远地走上殿来,在他身后,两名家人抬着个大抬盒。在场人都在想;往年刘墉送的寿礼顶邪门儿了,今年不知他又出什么花点了,可得好好瞧瞧。
刘墉来到乾隆面前,行大礼拜寿。乾隆问:“你给我带什么礼物了?”刘墉笑嘻嘻地回答:“今年臣的寿礼与过去大不相同,万岁请看。”他回身命家人
把大抬盒放到大案旁,然后一件件取出放在桌上。在场的人都惊呆了,九个仙人光彩夺目,压倒了所有的礼品,人们不由得奇怪起来:刘墉哪来的钱购置这么贵重的东西? 乾隆忍不住问:“刘爱卿,你这些东西用了多少银子买的?”刘墉笑笑,伸出一个巴掌,乾隆说:“噢,五千两!”刘墉摇摇头。“是五万两?”刘墉又摇摇头。“那到底用了多少啊?”刘墉一字一字地说道:“白-银-五-两。”“啊?”大家又呆住了,都摇头不信,乾隆也不相信,问道:“可是真的?你可不能欺骗联。”“当然不假。臣岂敢与万岁爷作耍?”乾隆说:“你送这寿礼是玉的还是牙雕的?”刘墉摇头说:“都不是,这是用面捏的。”人们更不信了。刘墉把手一伸说:“不信,请到跟前仔细看看。”
乾隆好奇地打量一番,果真不像玉雕也不像牙雕。忍不住伸手拿起一个,嘿,还挺轻,而且很柔软,确实是面捏的。他转过脸对刘墉说:“这是谁做的?手艺真高啊!”刘墉答道;“是臣的一个姓王的乡亲。”乾隆笑了说:“你们山东府可真出能人啊!”刘墉施礼说道:“谢万岁爷夸奖。”乾隆又说:“五两银子买这么多礼物,你真有办法。不能让你破费,联加倍赐还给你吧!”说罢哈哈笑了。大礼已经参拜完毕,乾隆回后宫去了。
等乾隆一走,王亲贵戚、众大臣一窝蜂地围上来,对着面人一通相面,纷纷赞叹。有个驸马想给老娘送寿礼。要出大价买一套八仙人。刘墉回府后,叫过老王说:“你可以说是小喇叭隔着墙吹---名声在外了。现在有人出价买你捏的八仙人了。我把刚才从万岁爷那儿得的十两银子交给你,你到外面租处房子,大胆地做买卖吧。”
老王喜出望外,赶快给刘墉磕头道谢,打这儿以后,他还真的干起来了。官府,大宅门接长不短地找他,让他给捏面人。人们都说这老王是喝了磨刀水---内秀(锈)。他除了捏八仙人之外,又琢磨着捏出了许许多多人物,什么孙猴、猪八戒、关公、张飞…,花样越捏越多,手艺也越干越精。有人来订货,他就在家里捏,空闲时候,他就准备一个小木箱、小方凳到大街上去捏,他不贪财,给点钱就卖,有赚头就知足。日子长了,手头上也多少积蓄了俩钱,就把老家的老婆,孩子接到北京住下。一来二去,老王年纪大了人也老了,为了不让手艺绝了,给孩子留下个饭碗,就把手艺传给了儿子,还收了几个从老家来的穷乡亲的孩子做徒弟。捏面人这门手艺也就一代一代地在北京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