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简介及小故事【优质3篇】
长征的简介及小故事 篇一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逃离国民党的追捕和迫害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战略行军。它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的重要里程碑。长征的开始可以追溯到1934年10月,结束于1936年10月,历时两年。
长征的起因是红军在江西根据地的失败。由于国民党军队对红军的围剿,红军只能选择放弃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是红军为了保持生存和发展的最后机会,也是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革命事业的必然选择。
长征的路线非常艰苦和危险。红军不得不穿越险峻的山脉、草地和河流,面对饥饿、疾病和敌人的袭击。在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始终坚持着革命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在长征中,红军展现了无比的毅力和勇气。他们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最终完成了长征的使命。长征的一个重要战役是四渡赤水,红军在这次战役中打败了国民党军队,为后续行军提供了保障。
长征的终点是陕北的延安。红军在长征中得到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支持,他们为红军提供了粮食、衣物和医疗援助。长征的成功使中国共产党的声望大增,也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长征的成功不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来说意义重大,也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征的胜利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榜样和启示,鼓舞了全球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它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意志和无私奉献精神。长征的故事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
长征的简介及小故事 篇二
在长征中,有一位英勇的红军战士,他的名字叫杨子荣。杨子荣是红军中的一名小哨兵,他年轻而敏捷,擅长侦察和打击敌人。
在长征的某一天,红军行军途中,杨子荣发现前方有一支国民党军队正在埋伏红军。他立即向红军指挥部报告,并亲自带领一支小分队前往侦察。
杨子荣和他的小分队在夜晚悄悄接近敌人的阵地。他们小心翼翼地爬上了一座山头,从高处观察敌人的动向。杨子荣发现,敌人正在准备埋伏红军,他们正在布置火力点和隐蔽的陷阱。
杨子荣立即向红军指挥部汇报,同时他的小分队开始秘密地摧毁敌人的火力点。他们使用手榴弹和火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武器和弹药,阻止了敌人的进攻计划。
在摧毁敌人的同时,杨子荣和他的小分队也受到了敌人的猛烈反击。敌人的子弹呼啸而来,杨子荣的同志们纷纷倒下,只有他一个人还在继续战斗。他用身体掩护同志们,为他们争取时间撤退。
杨子荣最终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倒在了战场上。他用生命捍卫了红军的安全,他的英勇事迹感动了所有的红军战士。
杨子荣的故事在红军中传为佳话,他成为红军战士们学习的榜样。他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激励着红军继续前进,坚持战斗。
长征的胜利离不开每一位红军战士的奋斗和牺牲。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革命事业,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长征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长征的精神将激励着中国人民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长征的简介及小故事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和文化财富。
长征的简介及小故事 篇三
“喂,同志,姓谢的同志在吗?”
“叫谢什么?我们这里有好几个姓谢的。”
“咳,就是不知道叫啥名,问他几次,他也不说。要不是他留下的这一条粮袋,我连他姓什么也不知道呢!”说着,她拿出一条洗得干干净净的干粮袋,上面用白线歪歪扭扭地绣了一个“谢”字。这不是谢益先的吗?怎么到她的手里了呢?
没等他们询问,她就说开了:“那可真是个好同志,救命恩人哪!那天,你们都走了过去,他站在我们跟前问长问短,直看着我那空米袋子摇头。后来,他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我。这可不行,粮食就是命,我怎么能收下呢?可他说:‘拿着,大人好办,孩子不吃东西不行啊。’说着,丢下粮袋就走了。我怎么喊,也喊他不应,问他叫什么名字,他也不吭声。哎!多亏这些干粮哪,要不,我们娘儿三个早就饿死了……”说到这里,她又问那个姓谢的同志在哪里。
这时,战士们才明白,谢益先不吃粮食,是因为他没有粮食了。谢益先同志啊!在这生死的边缘上,他所想的只是别人!大家都忍不住落下泪来。
“出了什么事儿?”那个妇女收起了笑容,不安地问。
“他……他死了!”有个同志回答。
妇女愣住了,眼圈红了,紧接着两颗亮晶晶的泪水,顺着她那干瘦的面庞流下来。她低下头,两手抖动着紧紧抓住那条已经空了的粮袋,两眼呆呆地看着上面那个“谢”字。
“妈妈,别哭,今天不就走出草地了吗?”那个大孩子扯着母亲的衣角说。
母亲从梦中惊醒,弯下腰。对孩子一字一泪地说:“今天是要走出草地了。孩子,可要记住呀,我们是红军叔叔用生命救出来的啊……”
<<<
长征的介绍
红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立于1927年8月1日,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
长征的过程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 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红四方面军原在川陕根据地,为向川甘边发展,1935年 3月28日至 4月28日取得强渡嘉陵江战役的重大胜利。然而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等擅自决定放弃川陕根据地(亦称川陕苏区)向西转移。5月初,共八万余人开始长征,中旬占领了茂县(今茂汶)、理番(今理县)为中心的广大地区。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红军以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为战略方针,中共中央决定将两个方面军混合编为左、右两路军过草地北上。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抵达班佑、巴西地区。8月底,右路军一部在包座全歼国民党军第四十九师约五千余人,打开了向甘南前进的门户。9月张国焘率左路军到达阿坝地区后,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共中央和右路军南下。毛泽东等于9月10日急率第一、第三军(后组成陕甘支队)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军渭河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城),先期结束了长征。11月21~24日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和红军扎根在陕北奠定了基础。
在国民党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围攻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和鄂豫皖省委按照中共中央指示,于1934年11月从河南罗山县开始西移,在鄂豫陕边建立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军两次“围剿”。次年7月过陇东,9月与陕甘根据地的第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合编为第十五军团。第一、三军团到达后,与之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军二、六军团,于1935年11月从湖南桑植出发,转战湖南、贵州、云南三省,击溃国民党军的拦截,渡过金沙江,经西康、四川,于1936年6月底至甘孜,与张国焘率领的南下受挫的红四方面军会师。二、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
长征的重大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一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时至今日,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昔日腥风血雨刀、枪相见的地方早已恢复安宁,当富足和安康使我们把前辈们的努力只是看作历史书中的一页时,我们又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这段历史,去善待并铭记呢?我想真正值得记忆的,能矢志不忘的都已经融汇在我们的民族集体无意识之中,通过我们的基因遗传代代相延。比如我们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纯朴敦厚……,“长征精神”是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一部分吗?或者说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呢?直接查证“长征精神“是不是民族集体无意识中的组成部份,还需要时间的考验,但是找出它和我们民族集体无意识中其他组成部分的联系确是当前就可以作的工作。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
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红军长征的经过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
长征的简介及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