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人杜甫的经典小故事【精彩3篇】

古代诗人杜甫的经典小故事 篇一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然而,除了他的诗歌才华,杜甫也有许多经典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他的智慧和仁爱之心。

在唐代,有一次杜甫被贬到江州做了一名县令。当时,江州正遭受着连年的旱灾,百姓们生活困苦,饥荒肆虐。杜甫心怀怜悯之情,决定采取行动来帮助百姓渡过难关。

他首先调查了当地的灾情和资源分配情况,发现官府的粮食储备并不充足,很难满足百姓们的需求。于是,杜甫决定自己动手,组织人力物力,种植大片的庄稼,以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杜甫亲自带领百姓们下地劳作,他不仅亲自耕种,还动员了当地的士人和富人一起参与。他们一起努力,种下了大量的粮食作物,保证了百姓们的温饱。

然而,杜甫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了解到,灾后重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他决定修复受损的水利设施,以便更好地灌溉农田。他亲自监督工程,组织了大量的劳力,使得灾后的农田能够迅速恢复生机。

除了粮食和水利的问题,杜甫还关心着百姓们的医疗和教育。他积极倡导修学和医疗事业,为贫困的百姓提供教育和医疗的机会。他亲自捐款修建了多所学校和医院,为百姓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杜甫的这些举措得到了百姓们的广泛支持和赞赏。他的仁爱之心和实际行动让他成为了百姓们的慈父。他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杜甫的经典小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诗人,他并不满足于纸上谈兵,而是以实际行动去改变社会。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百姓们带来了希望和温暖。他的故事也鼓励着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不要袖手旁观,而是要积极行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古代诗人杜甫的经典小故事 篇二

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揭示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然而,除了他的诗歌才华,杜甫也有许多经典的小故事,这些故事展现了他的智慧和仁爱之心。

在唐代,有一次杜甫被贬到偏远的地方做了一名县令。他到任之初,发现当地的百姓们生活困苦,贫瘠的土地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于是,杜甫决定采取行动来改善当地的生活条件。

他首先调查了当地的土地资源和气候情况,发现这里适合种植某种特殊的作物。于是,杜甫决定引进这种作物,帮助当地百姓增加收入。

杜甫亲自到处寻找这种特殊作物的种子,经过多方打听,他终于找到了。他带着种子回到县城,动员百姓们一起种植。他亲自示范,教导百姓们如何种植和管理这种作物。

经过一番努力,这种特殊作物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得非常好,产量也非常可观。百姓们通过出售这种作物,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了一定的盈余。

杜甫并没有止步于此。他了解到,当地的交通不便,百姓们的农产品很难销售到外地。于是,他决定修建一条道路,以便百姓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运输农产品。

杜甫亲自监督修路工程,动员百姓们一起参与。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条宽敞平坦的道路修建完毕。从此以后,百姓们的农产品能够迅速运达各地,销售价格也得到了提高。

杜甫的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他的智慧和仁爱之心让他成为了百姓们的救星。他的故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杜甫的经典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慧和行动力可以改变社会,让百姓们得到实际的帮助。他的故事也鼓励着我们,要勇于面对困难,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

古代诗人杜甫的经典小故事 篇三

  杜甫为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预少子杜耽为晋凉州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初南迁到襄阳,任魏兴太守,他是襄阳杜氏的始祖。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他的故事,希望你喜欢!

  杜甫的家世与出身

  杜甫为晋代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孙。杜预是京兆杜陵人。杜预少子杜耽为晋凉州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初南迁到襄阳,任魏兴太守,他是襄阳杜氏的始祖。 杜逊儿子杜乾光的玄孙为杜叔毗为北周硖州刺史,杜叔毗的儿子杜鱼石在隋时为 获嘉(在河南)县令,他的儿子杜依艺为巩县令,他生了杜审言,他是杜甫的爷 爷,为唐初的诗人,对杜甫应该有影响,冯至认为杜甫壮年时多少继承了杜审言 自大傲慢的性格。杜审言除了生了杜甫的老爹杜闲之外,还生了杜并(684-699, 为次子),这个人值得我抄的详细一些,冯至是这样说这个故事的: 武后时,杜审言被贬为吉州(江西吉安)司户参军,与同事不和,司马周季 重受了司户郭若讷的鼓惑,诬陷审言,把审言关在牢狱里。杜并年十六岁,看见 父亲遭受了这样的冤屈,他饭菜都吃不下去,形容憔悴,却尽量压抑着内心的愤 恨。一天,周季重在府中宴会,他乘人不备,用短刃猛刺季重,季重受了重伤, 杜并当场被人打死。季重受伤不治,临死时,忏悔着说:“我不知道审言有这样 的孝子,郭若讷把我害到这种地步!”审言因此得救。 杜并的墓志铭是苏颋写的,祭文则是刘允济。杜甫对这个叔父,是感到自豪 的。从杜预数下来,杜甫父系一支有不少是当官的,想想当时中国的确有些家族, 他们真的可以累代享福。至于杜甫的母系一支,却有浓重的悲剧成分。他的母亲 出于清河崔氏,

母亲在杜甫很年幼的时侯就死去了,所以杜甫对母亲并没有怎么 提起。幼年时,他曾寄养在洛阳建春门内的二姑母家。这个姑母是好人啊,有一 次,姑母的儿子和杜甫都染上时疫,她是两个都要照顾,后来是杜甫活下来,她 自己的儿子却死了。杜甫长大后,对姑母是很感恩的。 说到这里,让我们再看看杜甫生母的来历,这个家族的悲剧的确不能不多说 几句。冯至扯的很远,我也跟着扯,看看能不能扯清楚。 李世民的第十子是李慎,他被封为纪王,任襄州刺史,是一个不错的贵族, 与当时越王李贞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两个为“纪越”。武后执政后,这些李氏就 差不多要灭门了。越王李贞就起兵,后来自然失败,李慎就受到牵连下狱,流配 岭外,路上就死了。李慎的次子义阳王李宗(多一个“王”字旁)当时也被抓进 河南狱。这个义阳王有一个女儿,就嫁给了崔氏。她就是杜甫的外婆,当时她是 天天送饭去监狱给老爹吃,据说当时洛阳的很多人都受到了感动。后来,义阳王 和他的两个弟弟都在流放地被杀。至于义阳王的两个儿子:李行远和李行芳(这 两个是杜甫母亲的舅父)则被流放到西康西昌,六道史用刑时,李行远是成人, 应该被杀,但李行芳还是小孩,可以免一死。可他太懂事了,哭着死抱住哥哥不 放,据说还求代哥哥死,最后两个人都被杀。 我没有办法算一算那个时候,杜甫的母亲到底多大了,杜甫生在公元712年, 即玄宗先天元年,可惜现在不知道杜甫母亲舅父死时是什么时侯,想来她也应该 懂事了,至于她自己为什么早死,也不知道原因。 杜甫自己,青年和壮年时生活还可以,虽然功名不行,但过得似乎挺滋润, 活得不错,安史之乱后,自然不行,危险的时侯能保命就不错了。有个儿子就是 饿死的,自己和家人饿肚子是常有的事情。说到他和李白的交往和认识,有点意 思,我再多说几句。算是结尾。 744年的初夏,杜甫在洛阳第一次碰到了比自己大11岁的李白。当时李白 求仙访道的热情很高,他就和李白一起渡黄河,到王屋山,然后又跟李白拜访了 李白的从祖李彦允。之后碰到高适,据说一起在陈留度过了“一个浪漫而放荡的 秋天”。之后,他和李白一起去齐州,然后各干自己的事情。之后李白回兖州(第 一个字有误)附近的任城,李白当时的家在那里。后来杜甫也到了兖州,在秋日 里重聚,写诗访友加求仙,喝酒聊天与俗人无异。当时,杜甫对于李白的评价并 不高,只是把李白与南朝的诗人阴铿相比;李白呢,不知道他怎么评价杜甫,因 为他除了在兖州城东的石门与杜甫分手时写过一首送别诗之后,可能是他的朋友 太多,早把杜甫忘记了,之后就再也没有提起过杜甫。这次分手,两人缘分已尽, 就再也没有见过面。杜甫自己则在日后对于李白的评价也越来越高,可能他懂李 白了,所以认为“白也诗无敌”。看来大文豪也会经常看走眼,也需要时间去检 验。

  杜甫小时候的故事

  杜甫小时候很贪玩,连板凳都坐不住,长到五六岁连一首诗都记不住。让爷爷很生气。在爷爷的严厉管教下,杜甫改掉了贪玩的习惯。发奋苦读,为了练好诗,他练习的习作装了整整一麻袋。杜甫成名以后曾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于诗歌创作的心得。那就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在河南巩县,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别后人称为“诗圣”。他诗中永不衰退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性格和胸怀开阔的乐观精神,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在朝廷做官,父亲曾任司马。杜甫从小就志向远大,最崇拜的是远祖杜预,他是晋代的名将,多彩善战,懂得法律、经济、工程,还曾注解过《左转》。 杜甫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幼小的杜甫寄居在姑母家里。姑母不光教孩子读书识字,对他的生活也照顾得无微不至,他和表弟每天在一起游戏玩耍,写字学画。可是一场大病把兄弟两人击倒了,姑母悉心照顾杜甫,把杜甫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表弟却病死了。这让董事后的杜甫难过了很长时间。在姑母的精心照顾下,杜甫涨到十几岁时,已经健壮得像头小牛犊,一天到晚欢蹦乱跳的。姑母家的院子里种着梨树和枣树,八月秋风送爽时,树上梨黄枣红,他简直像只顽皮的猴子,不停地爬上爬下,帮助姑母摘梨打枣,欢声笑语飞满庭院。 童年的岁月烂漫而朦胧,许多珍奇的生活浪花,泯灭在记忆的长河中。但是杜甫6岁时见到公孙大娘舞“剑器”,到晚年仍然记忆忧新。“剑器”是一种西域民族的戎装舞蹈,动作刚劲,节奏火爆。公孙大娘是当时最优秀的舞蹈家,伴随着有力的音乐,她忽而从天而弱落,光彩夺目:忽而拔地而起,凌空飞舞。当时的情景是万人空巷,掌声雷动,矮小的杜甫剂在人群中,忘情地欢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众着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多年后,杜甫特别赋诗纪念当时的情景。看来,舞蹈、书法、绘画、音乐、诗歌,是彼此相通的。据说,但是草书家张旭观看了公孙大娘的舞蹈之后,书法大有长进。这种激昂顿挫的舞姿,对以后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也起了一定的启发作用。 杜甫7岁时开始作诗。儿童作诗,往往以动物为题材,杜甫咏的是神鸟凤凰。在古人心目中,凤凰是祥瑞之鸟,它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这似乎是一个预兆。 因为杜甫一生心系国家,虽然他颠覆流离,但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困顿不堪,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光环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写“诗史” 安史之乱结束了。这对于饱受战乱痛苦、盼望安定的百姓来说,毕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当时在梓州(今四川三台)过流亡生活的诗人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欣喜若狂,泪流满面。 杜甫,字子美。他跟李白一样,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之一。在文学史上,把他们合称“李杜”。杜甫原是河南巩县人,生长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从小就下苦功读书,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写了不少优秀的诗歌。三十几岁的时候,他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杜甫比李白小十一岁。两个人性格不一样,但是,共同的志趣和爱好使他们成为亲密的好友。 后来,他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那时候正是*相李林甫掌权的时候,李林甫最忌恨读书人,怕这些来自下层的读书人当了官,议论起朝政来,对他不利,于是勾结考官,欺骗玄宗说这次应考的人考得很糟,没有一个够格的。唐玄宗正在奇怪,李林甫又上了一道祝贺的奏章,说这件事正说明皇帝圣明,有才能的人都已经得到任用,民间再没有遗留的贤才了。 那时候的读书人都把科举作为谋出路的途径,杜甫受到这样的挫折,懊丧的心情就不用说了。他在长安过着贫穷愁苦的生活,亲眼看到权贵的豪华奢侈和穷人受冻挨饿的凄惨情景,按捺不住心里的愤慨,就用诗歌控诉这种不平的现象。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他写下的不朽诗句。 杜甫在长安呆了十年,唐玄宗刚刚封他一个官职,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一带的百姓纷纷逃难。杜甫的一家,也挤在难民的行列里,吃尽了千辛万苦,好容易找到一个农村,把家安顿下来。正在这时候,他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就离开家投奔肃宗,哪想到在半路上碰到叛军,被抓到长安。 长安已经陷落在叛军手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宫殿和民房在大火中熊熊燃烧。唐王朝的官员,有的投降了,有的被叛军解送到洛阳去。杜甫被抓到长安以后,叛军的头目看他不像什么大官,就把他放了。 第二年,杜甫从长安逃了出来,打听到唐肃宗已经到凤翔(今陕西凤翔),就赶到凤翔去见肃宗。那个时候,杜甫已经穷得连一套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身上披的是一件露出手肘的破大褂,脚上穿的是一双旧麻鞋。唐肃宗对杜甫长途跋涉投奔朝廷,表示赞赏,派他一个左拾遗的官职。 左拾遗是个谏官。唐肃宗虽然给杜甫这个官职,可并没重用他的意思。杜甫却认真地办起事来,过了不久,宰相房琯(音guǎn)被唐肃宗撤了,杜甫认为房琯很有才能,不该把他罢免,就上了奏章向肃宗进谏。这一来,得罪了肃宗,亏得有人在唐肃宗面前说了好话,才把他放回家去。 唐军收复长安以后,杜甫也跟着许多官员一起回到长安。唐肃宗把他派到华州(今陕西华县)做个管理祭祀、学校工作的小官。杜甫带着失意的心情,来到华州。那时候,长安、洛阳虽然被官军收复了,但是安史叛军还没消灭,战争还很激烈。唐军到处拉壮丁补充兵力,把百姓折腾得没法过活。有一天,杜甫经过石壕村(在今河南陕县东南),时间已经很晚了。他到一家穷苦人家去借宿,接待他的是老农夫妻俩。半夜里,他正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的时候,忽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杜甫在房里静静听着,只听到隔壁那个老人翻过后墙逃了,老婆婆一面答应,一面去开门。 进屋的是官府派来抓壮丁的差役,他们厉声吆喝着,问老婆婆说:“你家男人到哪里去了?” 老婆婆带着哭声说:“我的三个孩子都上邺城打仗去了,前两天刚接着一个儿子来信,说两个兄弟都已经死在战场上。 家里只有一个儿媳和吃奶的孙儿。你还要什么人?” 老婆婆讲了许多哀求的话,差役还是不肯罢休。老婆婆没有法子,只好自己被差役带走,到军营去给兵士做苦役。 天亮了,杜甫离开那家的时候,送别的只有老农一个人了。 杜甫亲眼看到这种凄惨情景,心里很不平静,就把这件事写成诗歌,叫《石壕吏》。他在华州的时候,前后一共写过六首这样的诗,合起来叫做“三吏三别”(《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由于杜甫的诗歌大多是写安史之乱中人民的苦难,反映了唐王朝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所以,人们把他的诗篇称作“诗史”。 第二年,他辞去了华州的官职。接着,关中闹了一场大旱灾,杜甫在那里穷得过不下去,带了全家流亡到成都,依*朋友的帮助,他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边,造了一座草堂,在那里过了将近四年的隐居生活。后来,因为他的朋友死去,在成都没有依*,又带了全家向东流亡。公元770年,竟因贫困和疾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 他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把他在成都住过的地方保存起来,这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

  李白与杜甫:唐诗里的兄弟之情

  他们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都是中国诗歌史上泰山北斗级的人物。 李白被举为“仙”,这“仙”对天下大事多有关注;杜甫被尊为“圣”,这“圣”对廊庙之外也多有牵挂。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识在杜甫的父亲杜闲的家里,从此两个相差11岁的男人成为忘年交。 本期《晨报讲堂》的堂主陶梦清为您详解诗仙和诗圣的友情。 堂主小传 陶梦清 1976年生,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编辑,图书撰稿人。 著作有《王铎传》、《张大千传》、《皮埃尔勃纳尔传》、《阿道夫门采尔传》等。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长歌浩气的唐诗天下,这两位就占去了半壁江山。 更传奇的是,李白和杜甫这样百年不遇的诗歌奇才,竟然是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下的同龄人。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们之间还有过交往,并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为后人称道的伟大友谊。 郭沫若曾经在《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中,这样写道: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而较早对李、杜友谊作深入研究的学者闻一多,更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到底是一段怎样的伟大友谊吧! 那一年,李白很郁闷 与杜甫相见的那年,李白44岁。此时的李白,人到中年,空有满腹才华,却不为权贵所容,被排挤出京城,只落得孤身一人四处飘零。 李白自幼聪明过人,饱读诗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一度被称为“神童”。少年时代,李白仗义豪爽,好剑术,好交友,喜欢结交四方豪雄,执剑游历四方。二十岁时,李白只身出川,开始了遍游天下的旅行生涯。他的游历,南到洞庭湘江,东到吴越之地。在游历中,他广交朋友,拜谒名流,希望能够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实现自己的诗歌理想和政治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然而,这种似神仙的游历生涯,却令李白在饱览祖国壮丽河山的同时,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不仅如此,李白还在游历之中,得到了一门如意婚姻。公元725年,李白在游历途中,暂居于小寿山时,被前朝宰相许圉师家招为孙女婿。 公元742年,李白来到长安,拜见了当时的著名诗人贺知章。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文,极为赏识。经由贺知章的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见,并在金銮殿上出口成章,深得皇帝的喜爱,不仅赏赐了美食,还亲自为他调羹,并下诏令他供奉翰林。 供奉翰林后,李白纵酒当歌,常常与人在街市中饮酒。有一天,皇帝在沉香亭闲坐,诗情顿起,随即召李白进见。谁知,李白此时已喝得酩酊大醉,左右只好把他架到皇帝面前。谁知,在这种醉意朦胧中,李白竟然能够“斗酒诗百篇”。从此,皇帝更加怜惜他的才华,设宴时常令他陪侍。 有一次,李白陪侍皇帝作诗时喝醉了,居然让皇帝身边的红人高力士为自己脱靴子。素来高贵的高力士,觉得受到了奇耻大辱,从此对李白极为痛恨,于是选摘了一些李白的诗句,拿去激怒杨贵妃。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李白知道日后难以自处,于是恳请皇上,让他重归山林,继续从前的游历生活。 那一年,杜甫意气风发 公元744年,李白因触怒权贵高力士和杨贵妃,被排挤出京城,放归山林。草长莺飞的三月,李白带着皇帝赏赐的金子,离开长安,从此远离了仕途,重新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涯。 杏花满天的四月,李白途经洛阳。而此时的杜甫,恰好也在洛阳。李白和杜甫因为一个偶然的机缘,相识在杜甫的父亲杜闲的家里。 杜甫出身名门,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当时任奉天令一职。李白见到的杜甫,只有33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好时光。在此之前,他7岁学诗,15岁诗名远扬,除了25岁时应试举人名落孙山,年轻的杜甫尚未经历过其他挫折,人生的坎坷和风霜,还有一段时间才能降临到他的头上。 44岁的李白与33岁的杜甫,两个相差11岁的男人,因为诗歌一见倾心,成为忘年交。 对于李白和杜甫的第一次见面,闻一多曾经饱含激情地这样写道:“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两个人的相遇,是在夏天。秋天,两个人同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登吹台、琴台,一起渡过黄河,共游王屋山,前去拜谒道士华盖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华盖君已经不在人世了。 从史料中可以看到,李白和杜甫都喜欢四处漫游,寻找创作的灵感与激情。所以二人在诗友之外,还是志同道合的“驴(旅)友”。 次年,李白和杜甫又结伴共游山东齐鲁。不久后,另一名大诗人高适,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夜里,三位诗人常常一起把酒言欢,畅谈读词,醉了就共盖一床被子,沉睡到东方既白;白天,他们携手并肩同行,共赏沿途风光,一路踏歌而行。 这次旅行中,李白和杜甫的感情日益亲密,情同兄弟。后来,杜甫屡次在诗中不胜留恋地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至今,开封禹王台公园内,还有为纪念李白、杜甫、高适三位大诗人登台吟诗作画而建的“三贤祠”。 那一年,李杜永分别 李白和杜甫在旅游之时常常“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就这样同吃同眠同行,在一起慷慨高歌了几个月。对于这段时光,杜甫曾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深情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从杜甫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对李白的感情,是像兄弟一样的感情。然而,杜甫为什么会佩服李白呢?仔细分析两人的性格,杜甫为人老实,规规矩矩,敬圣尊贤,终生不改其志。而李白是何等狂人!他恣意纵酒,口出狂言,不为亲近所容,更为权贵嫉恨,正处在“世人皆欲杀”的一个危险状况。 可以说,李白和杜甫的性情相去甚远,而且自古文人相轻。但是,杜甫偏偏能欣赏李白,甚至不惜笔墨,对李白给予高度评价,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是一个文人对另一个文人至高的赞美和歌颂了。 李白在当时已经是诗名远扬的大诗人了,而杜甫仍旧默默无闻,一无所成。但性格孤傲的李白,偏偏能和杜甫投缘,相伴相行,醉酒当歌,形同兄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缘分。 然而,他们的交往,是那么短暂。让我们看一下他们两个人在兖州分别的情景:李白举起杯中酒,依依不舍,却又强装洒脱地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而杜甫,则在无限深情地憧憬着下次的重逢,作诗说:“何时石门路,重在金樽开。” 然而,他们却再也没有重逢,这成为他们生命中惟一的相遇,也是惟一的诀别。 那一年,他们彼此怀念 李白和杜甫分别之后,各自踏上了坎坷的人生征途。李白继续自己的飘零与落魄,而从未尝过人生艰辛的杜甫,也开始进入风雨飘摇的颠沛流离之中。 虽是各自飘零,思念却一直在心中。尤其是杜甫,更是在自己的诗集中留下了大量对李白的思念之作。如:《赠李白》《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等,共有14首之多。 不仅如此,杜甫还时常挂念着李白的衣食住行,担心他被贬以后的安全,万水千山,远隔天涯,对李白的这份思念一直跟随着杜甫从未间断。直到晚年,杜甫还在天天盼望着“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而李白又何尝不在思念这份兄弟之情!多年以后,当李白再一次游历到齐鲁,忆往思今,他动情地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孤傲如李白,面对没有杜甫同行的齐鲁之行,忍不住黯然神伤,“齐歌”“鲁酒”再也提不起李白的诗兴和酒兴,思友之情如同永不停息的河水,滔滔流淌过来,淹没了这个伟大的诗人。

  “官二代”杜甫:曾在打猎和唱歌中度日

  本文摘自《环球人物》(2012年第4期)作者:鲁竹原题:唐朝诗人杜甫,曾是富贵公子哥 712年的春天如常降临,河南巩县的一户人家一个男孩呱呱坠地。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曾经写道,一家子生了个男孩,人们来贺喜。这个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升官的;那个说,这个孩子将来要发财的……说到底,没有人能够预料一个孩子的未来,他将有怎样的生与死。 看着这个孩子降生的父母家人,远亲近邻,更不会知道,叫做杜甫的这个婴儿长大后,将历经战乱与饥荒,备尝人间辛酸。而所有这些经历将熔铸成一颗诗心,发为不朽的篇章,为他赢得后世的仰望。 整整1300年过去了,杜甫的名字依然活着,和他的诗歌一样。但人们所熟悉的杜甫生活颠沛流离、体恤民间疾苦的诗人,却仅仅是他人生的一个片段。 打猎和唱歌中度日 实际上,杜甫59年的人生不都是现在人印象中那般穷困潦倒、艰难苦恨,至少他的前半生跟其他太平盛世中的公子哥一样度过。 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官僚家族。先祖为晋代大将军杜预,也是著名学问家。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朝的著名诗人,因此杜甫曾经自豪地说过“诗是吾家事”。父亲杜闲历任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奉天县(今陕西乾县)县令。富裕的家境为杜甫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和优渥的成长环境。 在杜甫两岁多的时候,母亲过世了,但是幼年的杜甫并不缺少母爱。忙着做官的父亲把他寄放在洛阳的姑母家,姑母待她胜过亲生。大约在杜甫3岁的时候,他和姑母的孩子同时染上了疫病,姑母尽量照料他,自己的儿子却丢了性命。长大后,杜甫与人谈起,常常泪流满面。 杜甫早慧,6岁时跟随父亲观看过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令他印象深刻。公孙大娘是当时著名的舞蹈家,书法家张旭看过她的演出后,草书大进,后世尊称为“草圣”,而杜甫最后也被人称为“诗圣”。 杜甫7岁就会写诗,他曾在诗中自述:“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十四五岁的时候,他开始与文士及官员交往,出入翰墨场所,得到前辈褒扬。不过,那时的杜甫,可不是一个只会摇头晃脑背诗的“书呆子”。他自己写诗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可见,那时的他是多么顽皮好动! 20岁以后,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那是唐朝文人的风尚。他先是在南方吴越等地,后在山东、河南一带,结交名流,张扬声名,对自己的才能相当自信,自谓“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此时,大唐社会欣欣向荣,年丰物足;年轻的杜甫雄心万丈,他登上泰山,写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豪气万千的句子。 那时的杜甫,家底雄厚,虽然没做生意没做大官,也不愁生计。他到了洛阳,在自家祖陵所在的首阳山下,建了一座庄园,一边读书一边与当地人士交往。 744年3月,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经过洛阳,与杜甫相识。闻一多先生有一段非常诗意的论赞:“我们该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4000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其实,“李杜”并称是杜甫身后很多年的事情。实际情况是,李白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比杜甫大11岁;杜甫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后生小子,对李白十分仰慕。他追随李白一起漫游,访道士,登慈恩寺塔(今西安大雁塔)。后来,高适也来了,三五友人一起,追鹰逐兔,纵酒高歌。“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从他晚年这些回忆的诗里看,这段时间他过得相当轻松自在,好像就是在打猎和唱歌中度过的。 难得的模范丈夫 富裕闲适的生活中,爱情也如期降临。29岁时,杜甫娶了弘农县(今河南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19岁的女儿为妻。司农掌管钱粮,通俗地说,杜甫的岳父是县财政局副局长。杨氏的名字我们不得而知,但他们夫妻非常恩爱。 在中国古代男权专制的时代,男子纳妾是十分普遍的事,所谓忠贞不渝的爱情往往只是一时的甜蜜。杜甫却能做到与杨氏一人厮守一生,他们的爱情像潺潺的流水一样,虽然没有惊涛骇浪,称不上轰轰烈烈,却永无停息。 杜甫成婚之后没几年,他的父亲过世,经济来源一下子没了,生活日益穷苦。再后来,唐朝战乱,杜甫一家四处逃亡,贫穷、疾病、频繁的分别与担惊受怕成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但再苦、再穷,杜甫都没有抛下过杨氏,杨氏也始终以娇弱的肩膀扛锄头种地、背行囊逃难,夫唱妇随。 杜甫没写过传唱千古的情诗,但在历代诗人中,作品里出现“妻”字频率最高的可能就是他。他为妻子所写的最著名和感人的诗歌当属《月夜》。756年,杜甫在长安求官,将妻儿寄放在鄜州(今陕西富县)妻舅处。一天晚上,杜甫写下了《月夜》一诗,诗中后4句专门倾诉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当时的杜甫已经44岁了,成婚多年,诗句却如同新婚燕尔中的人写的。 759年,关中大旱,饥荒蔓延,正在同谷(今甘肃成县)落脚的杜甫一家陷入从来没有过的饥寒交迫状态。他写了悲伤的诗句,催人泪下:“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天寒地冻,为了妻儿,杜甫不得不拣拾橡树果子为食,不然就去挖地里的野芋头。 还有一句,是杜甫晚年生活稍安定时所作,“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字字都是平淡的幸福。 被朱熹列上名单 杜甫是深情之人。他对亲朋好友,邻居路人,自然山川,哪怕是微细的花鸟草木,都怀有深情与热爱,懂得享受美好,懂得珍惜。 《论语》上说,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认为不用网捕鱼和不射归巢的鸟便是“仁”的表现。杜甫也曾经面对江面上被密网困住的鱼发出“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的感慨。“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所以说,杜甫崇高。 北宋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题杜甫画像的诗,说:“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我推测杜甫先生您的这颗心灵,就连那圣人辈出的上古三代也是少有的,我多么渴望您能起死回生,和我成为朋友啊! 一生批评历史人物无数的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列举过中国历史上可称为“伟大”的5个人:诸葛亮、颜真卿、杜甫、韩愈、范仲淹。5人中,杜甫是唯一一位深处民间、在政治上无甚建树的人。朱熹评价说,杜甫是光明正大,磊磊落落,在人格层面堪称楷模的人。 当然,杜甫写过战争,写过民生,被称为“诗史”。但我们需知道,仅仅真实地再现历史并不一定就是好诗,仅仅描摹穷人凄苦和社会黑暗的并不一定都能流芳千古,为什么杜诗让那么多高士仰望?说到底,还是杜甫强大的内心与情感。 人们甚至忘了青春年少时的他,也曾有过“一日上树能千回”的调皮时刻;忘了他纵马高歌、豪迈饮酒的潇洒生活;也忘了他与老妻幼子在杜甫草堂边下棋画画的平淡……他留给后人的标准形象,只是怜悯地看着天下苍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悲苦老人。


1.

2.

3.

4.

5.

相关文章

名人爱国的故事(优秀6篇)

名人的成功故事可以很好的激励现在的年轻人奋发努力,去追求人生的高度。从长远来看人才的崛起有利于推动历史的进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名人爱国的故事(精选1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人...
故事2016-04-01
名人爱国的故事(优秀6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通用3篇)

1914年6月28 日奥地利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一个大国的皇储的地位固然显要,但怎么会由于一个人的死亡就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世界性的大战呢?这说明大战的发生...
故事2018-06-09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通用3篇)

天鹅的故事(通用3篇)

从前有个国王,他有十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名叫艾丽莎。他们都是非常好的孩子,不幸的是,他们的母亲突然去世了。国王又娶了一个新王后,这是个坏女人。国王很爱王后,她利用这一点,把十个儿子全赶走了,又用魔法...
故事2016-09-01
天鹅的故事(通用3篇)

狐假虎威的故事【优秀3篇】

狐假虎威狐假虎威,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狐狸借老虎之威吓退百兽。后以“狐假虎威”喻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出自《战国策·楚策一》。释义:狐:狐狸。假:借助。虎威:老虎的威势。狐狸假借老...
故事2017-02-06
狐假虎威的故事【优秀3篇】

五个古代名人故事范文【精简3篇】

历史长河川流不息,从古代到现代名人成千上万,他们的故事源远流长,想必每个人都听过一些名人事迹。我们不仅要看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背后的故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五个古代名人故事范文...
故事2013-02-02
五个古代名人故事范文【精简3篇】

小猴过马路儿童安全教育小故事(实用3篇)

每天小猴、小马叔叔、山羊爷爷都要一起过马路,他们十分遵守交通规则。 有一次,小马叔叔没有在,山羊爷爷眼神儿不好使,把红灯看成了绿灯,结果山羊爷爷在红灯时就走,小猴也...
故事2018-05-05
小猴过马路儿童安全教育小故事(实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