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坚持不懈的励志故事(经典3篇)
关于名人坚持不懈的励志故事 篇一
标题:追逐梦想的奇迹:乔布斯的坚持不懈
乔布斯,这个名字几乎已经成为了科技界和商业界的传奇。他是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商业领袖之一。然而,乔布斯的成功并非来自于天赋或者运气,而是源自于他坚持不懈的追求梦想的精神。
乔布斯的成功之路并不平坦。在苹果公司成立之初,他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打败,而是坚持了下来。在1985年,由于内部冲突,乔布斯被迫离开了苹果公司。这对于任何一个创业者来说都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但乔布斯并没有放弃。他成立了一家名为NeXT的公司,并致力于开发高端工作站。尽管初期的NeXT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乔布斯依然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的理念和产品能够改变世界。
1996年,苹果公司陷入了困境,业绩低迷。这时,乔布斯决定回到苹果公司,帮助公司走出困境。他重新注入了创新的思维和激情,推出了一系列革命性的产品,如iMac、iPod和iPhone。这些产品不仅改变了苹果公司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科技行业的格局。乔布斯的坚持不懈和对梦想的追求,成为了苹果公司成功的关键。
乔布斯的坚持不懈不仅体现在事业上,也体现在他个人生活中。在2004年,乔布斯被诊断出患有胰腺癌,医生告诉他只有几个月的寿命。然而,乔布斯并没有放弃,他积极地接受治疗,并继续工作。他在病中坚持创造和创新,为苹果公司带来了更多的成功和突破。直到2011年,乔布斯才因病去世,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乔布斯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是实现梦想的关键。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持追求梦想,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正如乔布斯所说:“只有在回顾过去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原来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都串成了一条人生的主线。”
关于名人坚持不懈的励志故事 篇二
标题:追寻自由的奋斗:曼德拉的坚持不懈
纳尔逊·曼德拉,这个名字代表着自由、平等和和平。他是南非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也是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然而,曼德拉的成功并非来自于权力和地位,而是源自于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自由和正义的精神。
曼德拉在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下长大,亲身经历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不公正的待遇打败,而是立志要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平等和自由。他加入了非洲人国民大会,并成为了该组织的领导人。曼德拉领导着南非人民进行了长达27年的抗争,最终使得种族隔离政策被废除,并成为了南非的象征性人物。
曼德拉的抗争之路不仅艰辛,而且充满了挫折和困难。他多次被捕入狱,被剥夺了自由。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狱中坚持不懈地追求自由和正义。他利用狱中的时间学习和思考,不断提炼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在1990年,曼德拉终于获释,并开始了长达四年的谈判,最终实现了南非的民主过渡。
曼德拉并没有因为成为总统而满足,他继续致力于推动和平与和解。他通过建立真相和和解委员会,促进了南非的和解和民族团结。曼德拉的坚持不懈和对自由的追求,使得南非能够实现和平过渡,并成为了全球和平与正义的象征。
曼德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是实现自由和正义的关键。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追求自由和正义,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曼德拉所说:“教育是最强大的武器,你可以用它改变世界。”
关于名人坚持不懈的励志故事 篇三
不管我们要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坚持不懈地做,那么你一定会成功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关于名人坚持不懈的励志故事吧!
中国作家张海迪
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到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15岁时,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山东)聊城农村,给孩子当起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后来,张海迪自学多门外语,还当过无线电修理工。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等书籍。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长达30万字的长篇小说《绝顶》,即将问世。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为了对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她先后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专著,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
1983年,《中国青年报》发表《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张海迪名噪中华,获得两个美誉,一个是“八十年代新雷锋”,一个是"“当代保尔”。
张海迪怀着“活着就要做个对社会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尔为榜样,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热献给人民。她以自
己的言行,回答了亿万青年非常关心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邓小平亲笔题词:“学习张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共产主义新人!”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
命运对奥斯特洛夫斯基是残酷的:他念过三年小学,青春消逝在疾驰的战马与枪林弹雨中。16岁时,他腹部与头部严重负伤,右眼失明。20岁时,又因关节硬化而卧床不起。面对着命运的严峻挑战,他深切地感到:“在生活中没比掉队更可怕的事情了。”奥斯特洛夫斯基与命运进行了英勇的抗争:他不想躺在残废荣誉军人的功劳簿上向祖国和人民伸手,他用沸腾的精力读完了函授大学的全部课程,如饥似渴地阅读俄罗斯与世界文学名著。书籍召唤他前进,书籍陪伴他披荆斩棘。
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化和文学素养达到一定水平后,他写了一本描述柯托夫斯基部队中英雄战士的中篇小说,寄给一家杂志社,却未被采用。可他并未灰心丧气,他深深地懂得:平步青云的事是少有的。人们往往只看到成功者头上的桂冠和脖子上的花环,而忽略了他们在未成功之前倍尝的痛苦、冷落,甚至歧视。因此,一些向理想高峰攀登的人,一遇到艰难险阻,就畏缩不前,一碰到冷落、歧视,就半途而废,惊呼生不逢时。奥斯特洛夫斯基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默默地向认准的目标攀登。1932年,他终于完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对此,他高兴地惊呼:“生活的大门向我敞开了!”“书就是我的战士!”站着用枪战斗,躺着用笔战斗,死后用书战斗。这就是做为一个战士和作家的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
位于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本是当年苏维埃政府分配给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新居。当时,他虽然年仅32岁,却已双目失明,四肢瘫痪,全身不能活动,双手丧失了写字的能力,连转动头部也极为困难。正如他在自传中所写:“体力几乎全部丧失了,所剩的仅仅是一种想要多少对自己的党和工人阶级尽些力量的热望。”他不想在安闲无聊中消磨自己有限的生命,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使他难以放下手中新的战斗武器——笔。
据当时医生诊断,奥斯特洛夫斯基还可以活5年,但他本人对病情的严重程度十分清楚。他曾对护士说:“我知道我的病情严重,我感到遗憾的是,还有那么多工作没有完成。”在临终前一个月,他已经清楚地感到死神正向他扑来,但他没有要求去看病,更没有停下笔去休养,而是拼命加班,与死神争分夺秒。他让秘书们实行“三班制”守在他的床头,他躺着口述,妻子与助手们帮他打字,他自己则一刻也不肯休息。
奥斯特洛夫斯基思想的烈马,驰骋在乌克兰与波兰交界的辽阔的原野上,他口授的每一个字母都像无情的子弹,射向入侵的德国强盗。正如他的妻子拉伊萨•帕尔弗列芙娜在回忆录里所记述的那样:“这些天,打字机的声音犹如机关枪在扫射。”奥斯特洛夫斯基在新住宅里住了短短7个月就去世了,但他却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他的又一部长篇力作《暴风雨所诞生的》。他在给斯大林的信中写道:“我这一生都将献给社会主义祖国青年一代的布尔什维克教育事业,直到最后一次心跳为止。”
1936年12月20日,在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第一卷之后6天,这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七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德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者”。
关于名人坚持不懈的励志故事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