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的爱国人物故事【最新3篇】
新中国成立前的爱国人物故事 篇一
铁血忠魂:郭沫若的爱国之路
郭沫若,一位伟大的诗人、文学家和爱国者,他的一生始终献身于中国的独立与解放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岁月里,郭沫若用他的才华和勇气,为祖国的独立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郭沫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早年就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他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古代诗词和历史有着深入的研究。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赞美和对于祖国的深情告白。
在抗日战争期间,郭沫若毅然决然地加入了抗日救亡的行列。他用文字歌颂了抗日战士的英勇和牺牲精神,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斗志。他的诗歌《临终赋诗》表达了他对于民族独立的强烈渴望,鼓舞了无数人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解放战争时期,郭沫若积极参与了文化战线的工作。他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立即投身于解放战争的宣传工作中。他的作品《在延安》成为了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诗歌之一,赞美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人民军队的英勇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期间,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他提倡文学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郭沫若的一生是爱国精神的典范。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为祖国的独立和进步奉献了一生。他的诗歌和作品激励了无数人民,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他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新中国成立前的爱国人物故事 篇二
坚毅勇猛:黄继光的爱国之路
黄继光,一位年轻而勇敢的军人,他的一生为祖国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岁月里,黄继光用他的坚毅和勇猛,书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史诗。
黄继光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在学校里表现出色,被誉为学习的榜样。然而,他的梦想并不是考取大学,而是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参军。
1952年,黄继光入伍,成为一名普通士兵。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和训练。他一直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军事素质和战斗能力。
1952年10月,黄继光所在的部队接到了一次重要任务,他们要守卫一座重要山头。然而,敌人的炮火一波又一波地袭来,士兵们身受重伤,士气低落。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带领士兵们冲向敌人,打出了一片胜利的天地。然而,黄继光却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他以年轻和勇敢成为了全国人民心中的英雄。他被追授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英雄,他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了祖国的记忆中。
黄继光的爱国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他的英勇事迹告诉我们,爱国主义不仅仅是口号,更是一种行动和责任。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我们都应该像黄继光一样,用自己的坚毅和勇猛,为祖国的繁荣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前的爱国人物故事 篇三
爱国,是一种坚定的民族精神,是一种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我们青少年要用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去描绘祖国未来的宏图,将一片丹心献给祖过。让我们一起向着“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的目标前进吧!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爱国人物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爱国人物故事:英雄的台儿庄人民
台儿庄战役发生于1938年春天,我爱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一举歼灭日军11984人,震惊中外。这场战役的胜利,除爱国军队英勇作战外,还与当时战区的民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李宗仁在谈到台儿庄战役胜利时,深有感慨地说:“台儿庄人民完全和军队配合起来了,在战场上挽救伤兵的是民众,作侦察的是民众,帮助军队输送炮弹粮食的是民众。这些民众是赤诚地表现他们的爱国热情,充分地担任起救亡的责任来了。”
据台儿庄北关老大娘王谭氏回忆:台儿庄战役打响后,我们青壮年妇女并没有躲到安全的地方,而是自发地组成女子督战队,一方面激励战士勇敢杀敌,一方面防止逃兵脱离战场。当时就有一个逃兵差点从我们的眼皮底下跑掉。我们几个姐妹一起骂这个逃兵:“你还算是个男人吗?你如果怕死,就让我们拿着烧乡火棍跟日本鬼子拼!”这个逃兵被我们得害羞了、激动了,掉头就冲向了战场。
近代爱国故事:小英雄王二小
王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中。王二小排行老二,哥哥叫石头,父亲王贵是个老实巴交
的庄稼人,给本村大地主刘文勤扛活谋生,母亲王张氏给人做针线活,全家四口挤住在本村奶奶庙中。王二小原名王朴,据说父亲起名原意是希望他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1939年夏天暴雨成灾,庄稼颗粒未收。第二年春天,正值抗日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天灾人祸,形成了“无村不戴孝,处处有哭声”的惨象。结果,王二小的父母和哥哥因病饿先后去世了。1940年春无依无靠的王二小开始了逃荒的生涯。这年5月的一天,经过长途流浪的二小因饥苦昏倒在了路边,被狼牙口村委会主任搭救,后来他被安排给一刘姓大户放牛谋生。
当时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独立师老一团的骑兵连就驻扎在这一带。二小喜欢马,常到骑兵连去玩,和八路军战士混得很熟。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很内向,不爱说话,一年四季总是穿一件很破的小褂,骑兵连的吴连长非常喜欢这个孤儿,常常给他讲打仗的故事,到了开饭的时间就留份饭给他吃。后来,二小就加入了儿童团,一边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六)早晨,13岁的王二小正在当地老乡称狼牙沟门的外崖山坡上放牛,忽然看见一队鬼子进山来扫荡,鬼子兵有好几十人,正从狼牙口向范庄旺村走来。那边的山沟里隐蔽着八路军的后方机关,还有不少乡亲们,万一鬼子摸进那条山沟,不仅八路军的后方机关受损失,乡亲们也将在劫难逃。可是这时候跑回去报告已经来不及了。
这时二小忽然想起来,为了粉碎鬼子这次进攻,涞源抗日政府已将20多名伤员和粮食转移了,为了保护后方机关和群众,骑兵连就埋伏在石湖旮旯的石岭子上。二小冷静地想了想,他要把鬼子引进埋伏圈,让八路军打他们个措手不及!打定主意之后,二小故意暴露了自己的目标,正在山谷里瞎撞的鬼子兵一见到二小,连忙把他从山坡上抓来问路。二小机智地和鬼子周旋,骗取了他们的信任在前边带路。从狼牙沟门往东走是范庄旺村,王二小带着鬼子从西北沟钻了进去,引向八路军埋伏的石湖旮旯。其实这是一条死路,翻过巨石就到了路的尽头。
鬼子一下傻了眼,直到此时才知道上了当。二小想趁敌人惊魂未定的时候向灌木林跑去,这时,鬼子军官朝他举起了洋刀,第一刀削去了王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第二刀刺向了王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在那块巨石上。与此同时,山头上的部队枪炮声四起,前后没有一袋烟的工夫,就全歼了这股敌人。
战斗刚结束,战士跑到巨石前抢救王二小。当时王二小还活着,还有两名八路军战士也受了重伤,部队将他们护送到刘家庄,终因伤势过重,三人先后与世长辞,永远长眠在了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
新中国成立后,王二小的故事被编进了小学课本,二小成了千千万万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爱国人物故事:朱德的扁担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刚麻麻亮,朱德军长又带领部分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到宁冈龙市挑粮。
这天,朱军长像往日一样精神饱满,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背着斗笠,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下山去。来到龙市,战士们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没有工具的战士索性脱下长裤,把裤口扎紧,把粮食装满两条裤腿,往肩上一搭一样方便。这样,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岭,穿行在井冈山的蜿蜒山径上。
那年,朱德军长已经40多岁了。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粮和年轻的战士们一道走着。大家想:朱军长晚上忙着思考作战大计,白天还要挑粮,这可会累坏他。他们商量一起到朱德军长面前提“抗议”,劝他少挑些。朱军长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比赛,看谁最先赶到黄洋界上的大槲树那儿!”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劲头来了:“好啊!谁先到大槲树谁是英雄!”一个战士灵机一动说:“朱军长,比赛可以,但有个条件。”朱军长问:“什么条件?”战士说:“你年纪大,不能挑那么多,分给我们一点。”朱军长一听,爽朗地笑起来了:“那可不行!”说着,挑起担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阵笑声。
中午时分,队伍赶到黄洋界大槲树下休息。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势险要雄伟,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悬崖。这里云海翻涌时如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故黄洋界又称“汪洋界”。休息时战士们议论开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劝也劝不住,讲也讲不过,怎么办?最后大家叫一个机灵的小战士把朱军长的扁担“偷”来藏起来了。战士们认为这样朱军长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并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看到朱军长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压得弯弯,感动不已。这时,山道上响起一阵阵歌声: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