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优选3篇)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 篇一
闻一多(1899年-1947年),字鹤鸣,江苏镇江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辛酸,他的事迹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闻一多在上海读书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他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成为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领袖之一。毕业后,他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为培养新时代的青年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非常关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大力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进步。
闻一多不仅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翻译家。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思考能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他的作品多以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关怀为主题,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深受读者喜爱。此外,他还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名著,为中国读者传播了世界文化的精华。
然而,闻一多的一生并不平坦。在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毅然决定回到占领区继续教育事业,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事业。然而,他的爱国行为引起了敌人的注意,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迫害。他被捕入狱,遭到了酷刑折磨。最终,他在狱中壮烈牺牲,年仅48岁。
闻一多的离世给中国文化界留下了巨大的遗憾。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敬的榜样。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激励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 篇二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教育家,他的事迹和成就令人敬佩。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和忠诚。
闻一多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对知识的渴望。他在上海读书时,就开始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命运的发展。他的文才和领导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成为了中国青年的精神领袖之一。他的文章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誉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闻一多在教育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和南京金陵大学,为培养新时代的青年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进步。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后来的教育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闻一多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入的思考能力,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和诗歌作品。他的作品多以抒发对祖国的深情和对人民的关怀为主题,语言简练、形象生动,深受读者喜爱。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然而,闻一多的一生并不平坦。在抗日战争期间,他毅然决定回到占领区继续教育事业,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事业。他的爱国行为引起了敌人的注意,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迫害。他被捕入狱,遭到了酷刑折磨。最终,他在狱中壮烈牺牲,年仅48岁。
闻一多的离世给中国文化界留下了巨大的遗憾。他的事迹和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敬的榜样。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激励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闻一多的名人事迹将永远被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 篇三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闻一多的名人事迹故事吧!
闻一多爱国故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水县(今浠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他家学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时即进入私塾学习,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闻一多十三岁时,便以鄂籍复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即清华大学前身)。清华是美丽的,但恰恰是令中国人感到耻辱的庚子赔款办的。民族的遭遇和命运,似乎已注定了他要承受这种煎熬。
在这样的煎熬里,闻一多将自己沉浸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在那里找到了心灵的呼应和慰藉。他在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时种下了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种子;他在品味屈原的冤郁绝望中,感受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责任和豪情。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远离城中心的清华园还处于平静之中。但是这个平静第二天就被打破了。5月5日清晨,悬挂在食堂门口墙上的一幅手书的岳飞的《满江红》,吸引了清华师生的眼睛。“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手抄这首诗激励清华师生的正是闻一多。
数日后,他与其他同学一起,从清华园徒步入城,发表街头演说,宣传反帝爱国思想。那年5月17日,他在家书中写道:“国家育养学生,岁糜巨万,一旦有事,学生尚不出力,更待谁人?今遇此事,犹不能牺牲,岂足以谈爱国?”
这时的闻一多年仅21岁,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与个人的一切相比,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最后一次的讲演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的枪声,拉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帷幕。一直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闻一多,其人生历程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抗日战争中后期,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笼罩在一片“可怕的冷静”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担负抗战时期中国惟一的对外交通通道的昆明,因这个特殊位置,却处于思想活跃和新意时出的氛围中。在号称“民主堡垒”的西南联合大学内,闻一多的声望和影响日益增长,成为民主教授群体中的代表。
1945年11月25日,
昆明大中学校学生6000余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内战时事讲演晚会。国民党反动当局动用武力包围校园,施放枪炮,威胁群众,激起广大师生的无比愤慨。次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竟然编造假新闻,诬指这次集会是土匪骚乱。这激起了学生们的愤怒,昆明市3万学生当天举行总,抗议国民党当局破坏群众集会的罪行。12月1日,国民党当局调动武装特务军警,冲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校园,残酷镇压爱国学生,死4人,伤数十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得知惨案消息后,悲愤至极,他严正指出:“‘一二·一’暴行是太凶残丑恶,卑鄙无耻了!比之于当年的‘三·一八’惨案,凶残的程度更进了一步,这是白色恐怖吗?这是黑色恐怖!”为扩大这次斗争的影响,当时的中共南方局指示,1946年3月17日举行“一二·一”四烈士出殡游行和公葬仪式。当日,3万人参加游行队伍,游行队伍所经之处,万人空巷,路祭不断。闻一多始终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列,他在安葬仪式上悲愤地指出:“我们今后的方向是民主。我们要惩凶,凶手们跑到天涯,我们追到天涯;这一代追不了,下一代继续追。血的债是要用血来偿的。”
1946年6月,蒋介石彻底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与此同时,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加强了对国统区的法西斯统治,血腥镇压爱国民主运动。昆明这座光荣绚丽的城市,又陷入了血雨腥风的恐怖气氛之中。
1946年7月11日夜,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当闻一多于次日清晨五时赶往云大医院时,李公朴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天快亮了吧!”闻一多不相信自己的战友会这样快地死去。他流着热泪,不停地说着:“公朴没有死!公朴没有死!”
这时的昆明气氛异常紧张,有消息说下一个暗杀对象就是闻一多。许多朋友劝他避一避。但是闻一多却大义凛然地说:“决不能向敌人示弱,如果说李先生一死,我们的工作就停顿了,将何以对死者,何以对人民!”
1946年7月15日上午,云南大学至公堂召开李公朴先生遇难经过报告会。闻一多毅然前往参加。出于安全考虑,报告会没有安排他发言。就在李公朴夫人泣不成声地报告先生被害经过时,混入会场的国民党特务乘机捣乱。闻一多见状拍案而起,发表了气壮山河、永垂青史的《最后一次的讲演》。闻一多在讲演中强烈谴责国民党特务杀害李公朴的罪恶行径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
他说:“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他誓言:“你们杀死了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
他向在场的人强调:“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当天下午,闻一多又赶赴《民主周刊》社,参加民盟为李公朴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那天下午五时许,在返回西仓坡宿舍途中,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多人狙击身亡,同行的长子闻立鹤为保护父亲也身负重伤。
闻一多这个激情的诗人,这个热血的战士,就这样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他的热血与千千万万革命烈士的鲜血一起汇入了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革命洪流,染红了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响彻云霄的民族正气之歌!
人物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名人事迹故事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