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优选3篇】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篇一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屈原的故事。
相传在中国古代,有一个聪明才智、广受人们爱戴的国君名叫屈原。他在位期间,积极推行改革,努力为国家发展繁荣做出贡献。然而,由于一些权谋之辈的诽谤和陷害,屈原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国家。
离开国家后,屈原感到非常伤心和失望,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却无法回到他深爱的国家中,这使他万分痛苦。他在长江边的一个小山上盖了一座茅草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然而,即使隐居在深山之中,他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他用自己的文字表达了对国家的思念之情,写下了许多振奋人心的诗篇,传颂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
屈原的离开引起了人们的思念和关注,许多人为他感到不平和伤心。他的故事传开后,人们纷纷涌到长江边,用船只寻找他的踪迹。为了保护他的遗体免受恶灵的侵扰,人们还在江中撒下了许多粽子。
据说,在一次追寻屈原的过程中,人们听到了江中传来的阵阵龙吼声,他们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此来驱赶恶灵。此后,人们便将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每年都会划龙舟、吃粽子,以纪念屈原的伟大和对他的怀念。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不仅仅是关于屈原的,还有其他的版本。比如在南方地区,人们相信五月初五是屈原的生辰,因此在这一天会祭拜他,并且将粽子挂在门口,以驱除邪灵和疫病。
总的来说,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对国家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传统节日,以表达对屈原和其他英雄的敬意和怀念。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篇二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有着不同的版本,以下是另一种关于端午节由来的传说故事。
相传在古代,有一个叫做居巢的国家,国君名叫居羊。这个国家非常繁荣,而且居羊国君待人宽厚,受到人民的爱戴。
然而,居羊国君的宠爱儿子却非常懒惰,整日无所事事,只会享受贵族的生活。居羊国君非常担心儿子的将来,他希望儿子能够有所作为,为国家做出贡献。
为了让儿子认识到自己的懒惰和无用,居羊国君决定给儿子上一课。他安排了一场假的战争,声称国家遭到了敌人的侵袭。他告诉儿子,只有亲自去战斗才能保卫家园。
儿子听后非常害怕,他不愿意去战斗,害怕牺牲自己。于是,他找到了一个借口,说自己生病了,无法上战场。居羊国君知道儿子在撒谎,他非常生气,决定给儿子一个教训。
居羊国君下令在湖中放火,以模拟战争的状况,让儿子亲自体验一下战斗的艰苦。儿子被迫上了战船,开始了他的“战争”。
然而,湖中的火势越来越大,儿子陷入了危险之中。他非常害怕,不知所措。正当危急之际,一位英雄舍命救了他,将他带到了安全的地方。
儿子在火海中幸存下来后,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无能和父亲的苦心。从此以后,他下定决心要改变自己,为国家做出贡献。他开始努力学习,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
为了纪念他的改变和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每年的五月初五,他都会划龙舟,以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只有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我们才能够真正成长和进步。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寓意深远的节日。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会以各种方式庆祝这个传统节日,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和怀念,并且传承着这个美好的传统。
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篇三
端午节的到来,对于不同的人来讲肯定是有不同的文化意义存在的,因为在人们的心中,传统节日都是有着不同的文化传承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介绍,欢迎大家来阅读。
端午节的历史由来
据《风土记》记载,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在古代汉语之中,端午节的端,有开头初始的含义,而端午也被称为初五。据《说文解字》记载,端为初之意。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端午节始于天象崇拜。是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的结果。而端午节这一名称并不是唯一。还被称为龙舟节,重五节,端阳节,天中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屈原日,端礼节等。自唐代之后,端午二字便成功取代五月初五,成为主流的称呼。据历史考证,端午节始于纪念屈原之日,同时,也为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
端午节传说故事
1、屈原投江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端午节的习俗文化
作为中国民间盛行的民俗节日,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节日。虽然全国地域宽阔,人们了解到的故事,传说多有不同,但是习俗基本上是统一的。在端午节之日,赛龙舟,吃
粽子,这两个习俗是最重要的。而且因为见,千百年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端午节吃粽子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广泛,最具影响力的民间饮食习俗。同时,端午节之日也存在着辟邪,防疫等多种民俗。人们会将艾草与菖浦挂在家中。进行驱病防蚊,辟邪。或者将五彩的丝线进行捆绑于自己的手臂之上,或者是手腕,脚腕,旨在达到驱邪的目的,并且在一年之中都会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