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羊补牢的故事及成语典故【精彩3篇】
亡羊补牢的故事及成语典故 篇一
亡羊补牢的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农夫养了一群羊。他每天都会带着羊出去放牧,然后在傍晚时分再把它们带回家。一天,农夫忙于其他事情,忘记了关上羊圈的大门。
正巧这天晚上风很大,一阵强风把羊圈的门吹开了,羊们乘机逃了出去。农夫发现后,慌忙追赶,但是已经来不及了,羊们已经四散奔逃,很多只羊都跑得无影无踪。
农夫感到非常痛心和后悔,他知道如果自己没有疏忽大意,及时关好大门,羊们就不会逃跑。他决定要采取措施,防止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于是,农夫修建了一个更牢固的羊圈,确保大门无论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牢牢关闭。他还增加了巡逻的时间,每天都会花一些时间检查羊圈的情况,确保没有任何漏洞。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农夫重新找回了一些逃跑的羊,成功地将它们带回了家。虽然他有些损失,但他明白亡羊补牢的道理。
亡羊补牢的成语典故
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来源于这个故事,意思是对于已经造成的损失,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失。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到问题变得不可挽回时才采取行动。只有在问题刚刚出现的时候及时采取措施,才能够避免更大的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经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面对问题时的及时处理和补救措施。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当我们发现问题的时候,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以避免进一步的损失和后悔。
总之,亡羊补牢的故事和成语告诉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避免损失,防止问题进一步扩大。
亡羊补牢的故事及成语典故 篇三
亡羊补牢的故事及成语典故
基本信息
汉字书写:亡羊补牢
汉语发音:wáng yáng bǔ láo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1]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成语释义:因为羊圈的破损羊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亡:逃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
英文书写:It is not too late to mend the fold even after some sheep have been lost.
近义词语:知错就改、迷途知返、回头是岸、 知过则改 、浪子回头
反义词语:知错不改 、一错再错、执迷不悟、不知悔改、屡教不改
语法结构:连动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用法:作主语、谓语、宾语;指知错就改
同韵词:室迩人遥、鸠夺鹊巢、遇水叠桥、油煎火燎、哀思如潮、整瓶不摇半瓶摇、风举云摇、路远迢迢、中心摇摇、寿同松乔
相关灯谜:亡羊补牢(打二字词语一) 谜底:失修
成语示例
1、《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以上所陈
,皆今日维系人心,亡羊补牢之计。”2、 郭沫若《悼一多》:“日本投降了,我们幸而免掉了亡国之痛。亡羊补牢,尚未为晚。”2、张学良始则失地,今幸固守锦州,亡羊补牢,可称晚悟。 ★章炳麟《与孙思昉论时事书》二
3、当初罗马旧教不能适应环境,力图改革,以致逼成了宗教革命。现在反过来,宗教革命却逼使罗马旧教实行『亡羊补牢,』开始一种『反宗教革命的运动。
成语造句
1、这个问题的第一个层次是,大家常说的吃一堑长一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之类。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不怨天、不尤人,亡羊补牢,知耻后勇,奋起直追。
亡羊补牢成语典故
战国时楚襄王荒淫无度,执迷不悟,将劝谏的大臣庄辛赶出楚国。五个月后秦国趁机征伐,很快占领楚都郢。楚襄王后悔不已,派人到赵国请回庄辛,庄辛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则补牢,未为迟也。”鼓励楚襄王励精图治、继而重整旗鼓。[3]
成语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修,把洞堵上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多此一举。”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洞口钻了进来,又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以后,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