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釜沉舟的故事【优质3篇】
破釜沉舟的故事 篇一
破釜沉舟,是一个意味着奋发向前,不留退路的成语。它源自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的壮举。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7年,那时候秦国正面临着强大的楚军的进攻。秦军的统帅是名将白起,他率领着一支精锐的军队,却被楚国围困在了一个山谷中。
白起深知,如果继续困守在山谷中,秦军必将覆灭。他决定采取一种决绝的行动——破釜沉舟。他下令将所有的釜具都砸烂,船只都焚毁,同时命令士兵们用矛刺穿所有的水袋。这样一来,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秦军都只能向前奋战,没有回头的余地。
白起的行动震惊了所有的将士,但却也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他们明白,此刻只有努力战斗,才能生存下去。于是,秦军在白起的带领下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楚军对于秦军的行动感到疑惑,同时也感到了一丝恐惧。他们认为秦军已经走投无路,必将拼尽全力。因此,楚军在战斗中表现得有些犹豫和胆怯。
白起充分利用了楚军的心理,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最终,秦军在顽强的奋战下取得了胜利。白起的破釜沉舟的决策成为了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之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破釜沉舟象征着拼搏与决心。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能退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无论是在个人的成长中,还是在事业的发展中,都需要我们具备破釜沉舟的精神。
破釜沉舟的故事 篇二
破釜沉舟,是一个富有冒险精神的成语。它源自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故事,讲述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将领的壮举。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2年,那时候刘邦正在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的部队被项羽的大军围困在了垓下。刘邦深知,如果继续困守在垓下,自己将无法获得胜利。他决定采取一种决绝的行动——破釜沉舟。
刘邦下令将所有的釜具都砸烂,船只都焚毁,同时命令士兵们用矛刺穿所有的水袋。这样一来,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刘邦的部队都只能向前奋战,没有回头的余地。
刘邦的行动激发了士兵们的斗志,他们明白,此刻只有拼尽全力,才能生存下去。于是,刘邦的部队在他的带领下展开了最后的决战。
项羽对于刘邦的行动感到惊讶,同时也感到了一丝恐惧。他们认为刘邦已经走投无路,必将拼尽全力。因此,项羽的部队在战斗中表现得有些犹豫和胆怯。
刘邦充分利用了项羽部队的心理,以小搏大,以弱胜强。最终,刘邦在顽强的奋战下取得了胜利。刘邦的破釜沉舟的决策成为了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之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破釜沉舟象征着拼搏与决心。在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不能退缩,只有勇往直前,才能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无论是在个人的成长中,还是在事业的发展中,都需要我们具备破釜沉舟的精神。
破釜沉舟的故事 篇三
项梁听了谋士范增的建议,整顿起义队伍,并把原楚怀王的孙子孙心找来立为楚王,并仍然称作楚怀王。
再说项梁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杀得章邯落花流水。项梁于是骄傲了,不把秦军放在眼里。谁知,章邯卷土重来,向项梁发起猛烈反扑。项梁猝不及防,战死了,项羽、刘邦也被迫撤退到彭城。
章邯乘胜前进,指挥秦军北上,一口气打下了赵国(不是战国时代的赵国,而是新建立的一个政权)都城邯鄣。赵王歇慌忙逃到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连连派人去向楚怀王搬救兵。
楚怀王便召见将士,想进攻京城咸阳。他说:谁先打进咸阳,就封谁为王。
项羽、刘邦都愿意去。楚怀王让刘邦去打咸阳;叫项羽往北方去打章邯,围困巨鹿的三十万秦军。项羽急着要替叔父项梁报仇,正想跟章邯拼个死活。楚怀王怕项羽势力太大,不容易管束,就拜宋义为上将军;拜项羽为副将,封他为鲁公;范增为末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往巨鹿去打章邯。
公元前207年,宋义率领楚军,到了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停了十多天,急得项羽跑到宋义跟前,多次央告进军。宋义害怕秦军太强,按兵不动。到第四十六天时,项羽再次要求进军。宋义拍着案桌,怒气冲冲地说:你反了吗?怎么敢不服从我的命令!项羽大怒,趁势拔出宝剑来把他杀了。
项羽出来对将士们说:宋义违背大王的命令,按兵不动。我奉了大王的密令,已经把他治死了。
将士们就公推项羽代理上将军。项羽打发人向楚怀王报告,楚怀王只好立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派英布和蒲将军带领两万人马渡过漳河。一交锋秦军就吃了败仗。项羽率领所有的军队都渡过河去,等到全军都渡过了漳河,他吩咐士兵,各人带上三天干粮,把军队里做饭的锅都砸了,把船都凿沉了。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样来的。他对将士们说:这一仗,只准进,不准退;三天里头一定把秦兵打败!
楚军与秦军一交战,项羽咬牙切齿地直奔章邯。章邯本打算假装打败,把项羽引进来,哪儿知道楚兵一个人抵得上秦兵十个,十个就抵上一百。项羽的那支画戟更是神出鬼没,七上八下地一来,就戳倒了无数人马。他骑的那匹乌骓(zhuī,一匹黑色的千里马)像飞一样地追赶着逃兵。章邯的军队争先恐后地乱跑乱窜,反倒把后面几路接应的军队都冲乱了。章邯自己也逃了。
秦兵死伤一半。这么着,各路诸侯就公推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的军队全由他统领。项羽准备去追赶章邯,谋士范增拦住他说:章邯还有一二十万人马,一时不容易消灭。赵高这么专横,二世这么昏庸,章邯打了败仗,他们一定不会轻易把他放过去的。我们不如把军队驻扎下来,等他们内部争吵起来,我们直打过去,准能大获全胜。
果然不出范增所料。章邯把秦军打败仗的情况报告上去,请二世再派兵来。赵高就说章邯无能,请二世查办败将。章邯手下的将军们一个个气得要命,司马欣劝章邯向项羽投降。章邯只好派司马欣到楚营去向项羽求和。范增劝项羽不要计较过去的仇恨,项羽同意了,还跟章邯订立盟约,封他为雍王,立司马欣为秦军上将军,叫他带着二十万投降的秦兵走在头里,项羽自己带着章邯,率领着各路诸侯,浩浩荡荡地往西打过去。
章邯投降的消息传到了咸阳,谁都着慌了,可是赵高并不着慌。他早有打算:把一切过错都推在二世身上,把二世杀了,然后投降项羽。他怕大臣不服,就牵着一头鹿到朝堂上,在大臣们面前指着这头鹿对二世说:这是一匹好马。
二世笑着说:丞相别说笑话了,这是一头鹿。
赵高把脸一绷,说:怎么不是马?请众位大臣说吧。大臣中不少人说:是马!
但是,说是鹿的大臣,有暗地里给赵高杀了的,也有借个罪名治死了的。宫内宫外大小官员谁敢反对赵高?连二世都怕他了。
破釜沉舟解释
破釜沉舟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该成语指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做事果决。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也写作”破釜沉船”、”沉舟破釜”。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后人由“皆沉船,破釜甑”提炼出成语“破釜沉舟”。
成语寓意
该成语比喻决心战斗到底,决不后退。留有后路固然稳妥安全,但也容易使人懈怠,不求进取。反之,人在逼入绝境之时,求生的欲望将会激发出内心深处潜藏的一切能量,以求一搏,从而得到更大胜利。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联合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
运用示例
明·史可法《请出师讨贼疏》:我即卑宫菲食,尝胆卧薪,聚才智之精神,枕戈待旦,合方州之物力,破釜沉舟,尚恐无救于事。
清·蒲松龄自挽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现代·曹禺《日出》第二幕:“你按部就班地干,做到老也是穷死。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拼,还许有翻身的那一天!”
成语辨析
破釜沉舟-义无反顾
这两个成语虽然都有“决心干到底,绝不退缩回头”的意思,但有区别:
(1)“义无反顾”偏重在“勇往直前,绝不回头”;“破釜沉舟”偏重在“一干到底,死不足惜”。
(2)“义无反顾”语意较轻;“破釜沉舟”语意较重。
(3)“破釜沉舟”常跟“决心”一类词语配合运用;“义无反顾”一般不这么用。
(4)“破釜沉舟”多指意志方面,所以经常跟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该”、“须”、“能够”等配合运用;“义无反顾”多形容人的精神、行为,一般不跟这些能愿动词配合运用。
破釜沉舟-孤注一掷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并作唯一的赌注押上去,输赢就决定在一次投下去的骰子上(孤注:把所有的钱拿出来投下赌注;掷:指赌钱时掷骰子)。比喻在危急时拿出所有的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两者都有彻底豁出去,作最后一次拼搏的意思,但有区别:
1、意义不同。
(1)“孤注一掷”偏重在拼或干最后一下;“破釜沉舟”偏重在拼到底,干到底。
(2)“孤注一掷”有侥幸求胜的意思;“破釜沉舟”没有这样的意思。
(3)“破釜沉舟”有作了最坏打算的意思;“孤注一掷”没有这样的意思。
2、感情色彩不同。“孤注一掷”多含贬义;“破釜沉舟”是中性成语。
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背靠大河列阵,拼死作战。形容在绝境中为求生存或出路而决一死战。两者都有狠下决心,豁出去拼命一下的意思。但有区别:
1、意义不同。“破釜沉舟”偏重在拼到底;“背水一战”偏重在拼最后一次。
2、用法不同。“破釜沉舟”既可以充当谓语、定语,也可充当状语;“背水一战”只用作谓语、定语,一般不用作状语。
3、语体色彩不同、“破釜沉舟”多用在书面语里;“背水一战”在口语、书面语里都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