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发代首三国历史故事(优质3篇)
割发代首三国历史故事 篇一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三国鼎立,英雄辈出。而在这个时期中,有一段关于割发代首的历史故事,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建立了魏国。刘备则在蜀地称帝建立了蜀汉,孙权则继续掌控东吴。而在这个时期,东汉王朝已经灭亡,兵荒马乱,百姓苦不堪言。人们渴望和平安定的生活,但却找不到出路。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名叫董卓的权臣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他掌握了朝廷大权,横行霸道,百姓们无法忍受他的暴政。于是,一些志士仁人开始起义,希望能够推翻董卓的统治。
而在这些起义英雄中,有两位青年才俊特别引人注目。他们一个叫刘备,一个叫关羽。刘备是一个富家子弟,聪明机智,有着高尚的品德;关羽则是一个豪杰,勇猛无畏,威震四方。
刘备和关羽在起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勇气,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拥戴。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军队,以割发代首的方式表明自己的决心和忠诚。割发代首,就是将自己的头发剃光,只留下一撮在前额,这是古代表达忠诚和决心的一种方式。
刘备和关羽的割发代首行为引起了更多的人们的关注和支持,他们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他们带领着起义军队,与董卓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成功推翻了董卓的统治。
随着董卓的倒台,刘备和关羽成为了群雄中的佼佼者。他们继续努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了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割发代首的故事在后世流传开来,成为了勇士忠诚的象征。人们称赞刘备和关羽的勇气和决心,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历史的经典,激励着后人。
割发代首的三国历史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勇于决断,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才能够取得成功。刘备和关羽的勇敢行为成为了后世的楷模,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割发代首三国历史故事 篇二
刘备和关羽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两位英雄人物,他们在三国时期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成为了后世传诵的佳话。其中,割发代首的故事更是让人们铭记于心。
刘备和关羽本是富家子弟,但他们并没有沉溺于富贵的生活,而是选择了投身起义的大潮,为百姓谋求解放。起义之初,他们并没有太多的兵力和资源,但他们却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征服了众多的人心。
为了表达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刘备和关羽决定进行割发代首的仪式。割发代首是一种古代表达忠诚和决心的方式,即将自己的头发剃光,只留下一撮在前额。
当时的社会风气中,男子的头发被视为珍贵的财富,剃发是一种痛苦和舍弃,但刘备和关羽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方式,以示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决心。
割发代首的仪式过后,刘备和关羽开始了他们的起义行动。他们带领着起义军队,与董卓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在战场上,他们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很快就获得了胜利。
随着董卓的倒台,刘备和关羽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人物,他们继续努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英雄。
割发代首的故事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首先,它告诉我们,勇气和决心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刘备和关羽割发代首的勇气和决心使他们赢得了胜利,成为了英雄人物。
其次,割发代首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需要做出一些牺牲和舍弃,才能够实现更大的目标。刘备和关羽舍弃自己的头发,是为了实现国家和人民的解放,是为了更大的利益和幸福。
总之,割发代首的三国历史故事是中国历史中的佳话,它通过刘备和关羽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气和决心的重要性,以及为了更大的利益和幸福,我们有时需要做出一些牺牲和舍弃。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割发代首三国历史故事 篇三
割发代首三国历史故事
建安三年(198年)夏,曹操亲率大军,兵发宛城讨伐张绣。此时麦子已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有了最高指示,谁也不敢拿脑袋开玩笑,经过麦田时,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不敢践踏。恰在此时,地里倏地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坐骑受到惊吓,窜进麦地,踩倒了一片麦子。曹操随即叫来行军主簿,令其按规定治自己的践麦之罪。主簿一听,忙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解释道:“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一边说着,一边拿起佩剑往自己脖子上比划。众人一看,赶快拦住。这时谋士郭嘉道:“古者《春秋》之义:法不加于尊。丞相总统大军,岂可自戕?”曹操沉吟良久,才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然军令如山,我死罪虽免,亦当割发代首。”于是用剑割下一绺头发传示三军,算作自我惩罚。
许多人读到此处,不由得大骂:好
你个曹操,死刑就这样给免了!其实不然,作为三军统帅,曹操,要做到“割发代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割发在古代被称为“髡刑”,是一种耻辱刑,是以侮辱人格的方式对犯罪者实施的一种刑罚。中国社会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讲究孝道,所以《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儒家认为身体是父母的礼物,只有把身体保护好,才对得起父母。孝子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不能使自己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有所损伤,临死时将整个身体完整地还给祖先。头发是身体的一部分,曹操割发等于宣告自己犯了不孝罪。汉代三国时期,做孝子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不孝罪与杀人罪几乎是并列的。
无独有偶,几十年后,东吴鄱阳太守周鲂诈施诡计断发赚曹休,致使魏军石亭大败,曹休也抑郁而终。而曹休之所以对其诈降深信不疑,正是因为周鲂用剑割断了自己的头发以明忠心。
可见,头发在古人的心中具有极其神圣的.意义,古人对于割发、剃发十分恐惧,唯恐避之不及。在这里,曹操“割发代首”多多少少也算是对自己灵魂的拷问吧。
其次,马踏麦田并非曹操的主观意愿,而是马受鸟惊吓所致,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罪不在曹操,而在那只鸟。但是曹操并未因此而推脱责任,相反还勇于承担自己的过失,这是一种何等坦荡的气魄!曹操采取这种权变的方法也完全情有可原。曹操身为丞相、三军统帅,因这点小事就去自杀,有这个必要吗?如果真的这样,那曹操只不过是个不怕死的勇士而已,绝对不会成为一个战略家、军事家和一代伟人。
因此,曹操“割发代首”并非军前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