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精选3篇】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 篇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死亡的认知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是他们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何进行有效的死亡教育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本文将介绍一些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
首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与孩子开展对话,让他们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比如家里的宠物去世了,可以告诉孩子宠物已经死去,不再回来,但我们可以怀念它,也可以通过照片和回忆来纪念它。这样,孩子可以逐渐接受死亡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的事实,并学会面对和处理失去的情感。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开设相关的课程,引导孩子了解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不可逆转性。可以通过故事、绘本、影片等形式,让孩子亲身体验并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陵园、讲解墓地文化等,让孩子亲身感受死亡的存在和对生命的思考。
另外,借助社会资源也是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方法。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讲座,向孩子们普及相关的知识和概念,解答他们的疑惑。此外,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医院、殡仪馆等场所,让他们了解死亡后的处理和仪式,以及对遗体的尊重和关怀。通过这样的活动,孩子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死亡,增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最后,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也是进行死亡教育的关键。家长和老师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对死亡教育的接受情况。家长可以与孩子共同参与一些相关的活动,如读书、观影等,以促进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和思考。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及时解答孩子的疑问,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安慰。只有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让孩子得到有效的死亡教育。
综上所述,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是必要的,但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家庭、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通过对话、学校课程、社会资源和家庭配合等方式,让孩子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死亡,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 篇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改变,孩子们对死亡的认知和理解也在不断演变。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和面对死亡。本文将介绍一些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绘本和故事来进行死亡教育。绘本和故事是孩子们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他们可以更容易地接受和理解死亡的概念。可以选择一些温馨而富有教育意义的绘本,如《天使的礼物》、《小王子》等,让孩子们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并学会面对和处理失去的情感。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死亡教育。孩子们喜欢模仿和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角色扮演,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死亡的存在和对生命的思考。可以组织一些小剧场或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孩子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护士、丧葬人员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死亡的存在和对生命的尊重。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进行死亡教育。艺术创作是孩子们表达情感和思考的重要方式,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他们可以将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可以组织一些绘画比赛或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作品,通过艺术创作,他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死亡。
最后,家庭的参与也是进行死亡教育的重要因素。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和探索死亡的问题,回答他们的疑问,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和安慰。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的电影或纪录片一起观看,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家长也应该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让他们了解到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珍惜的。
综上所述,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通过绘本和故事、角色扮演、艺术创作和家庭的参与,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和面对死亡,培养他们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思考,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进行死亡教育,帮助孩子们成长。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 篇三
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方法
有教育界人士这样阐述:生命教育在于协助儿童成为一个有“知性”与“人性”的人,“知性”是指有知识,“人性”是指珍视自我、体恤他人、关心社会。而其核心,就是要帮助儿童珍惜、欣赏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并活出生命的光辉与价值。而死亡教育,则是通过直面死亡问题来寻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而让儿童尊重和爱护生命。
面对死亡问题,从5岁到95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答,从科学、哲学、宗教、艺术等不同的视角看也有不同的答案。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难以获得标准答案的哲学问题,正如每个人都有自己当下的人生感受一样,是非常个体化的。
从心理学研究来看,年幼儿童对死亡的认识一般经历这样两个阶段:
1、分离的阶段:0~3岁,无法分辨“死亡”和“分离”的差别,有强烈的“分离焦虑”。在此阶段亲密和持续性的身体接触最重要。
2、结构性阶段:3~6岁,学龄前的儿童理解的“死亡”即躺下不动、不呼吸,会玩“办家家”装死,但不能辨认“生”与“死”是无法共存的,常认为死亡是可逆的、暂时的,就像卡通片一样,还常将死亡与睡着或旅行相联系,有时会害怕睡觉。这个年龄段的小孩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术性思考,相信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会导致某人死亡。儿童还会将“死亡”与“老年”相联,但不确定什么是“老年”。除非重病的儿童从成人那儿得到相关死亡讯息,一般儿童不认为自己可能会死亡。这个年纪的小孩需要持续性的身体接触、重复的再保证和温和的教导,直至成熟的死亡观初步形成。
此后便是6~12岁对死亡认识的功能性阶段和12岁以上的抽象思考阶段,走向成熟的死亡观。
由此,对于死亡,再小的孩子都会有自己直接或间接的体验,回避死亡话题,反而会压抑他自然的生命体验和感受,而令这些体验和感受难以找到疏通的途径。
孩子眼中的生命现象
孩子对不同情境下的生命现象,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下面的情景就展现出他面对生命现象时的不同表现:
情景1:2岁3个月大的'乒乒与父亲玩枪战游戏,只见双方拿出“手qiang”瞄向对方,嘴巴同时发出“啪、啪”的声音,只见乒乒倒下来,眼睛闭上,妈妈问乒乒:“你怎么了?” 乒乒笑眯眯地说:“我阵亡了!”接着,马上翻个身又站起来,展开另一次枪战。就这样,发出“啪、啪”声、倒下来、“我阵亡了”、站起来、再发出“啪、啪”声,这场“亲子枪击战”笑声不断。
在男孩心目中,玩战争游戏时“死亡”是一个必要环节,这种情况下,当然无需将“什么是死亡”这个严肃的话题凸现出来,而破坏了游戏的兴致。
情景2:3岁的女儿在翻爸爸妈妈的结婚照片,突然问妈妈:“这上面怎么没有我?”妈妈随口笑道:“以前就告诉过你了,那时候还没有你呢!”女儿却把头摇得波浪鼓一样:“不对不对,妈妈,有我的,我很小很小,藏在衣服里面,你没看见!”
有时面对生命现象,孩子也有一种出于自我中心意识的对自我生命的认可和肯定:小女孩是那么急切地要妈妈相信自己的生命是“一直存在”的,而且,她肯定也是不相信自己会死亡的。这时,需要我们做的就是肯定她的存在,让她相信她会一直被爱。
情景3:有个小男孩,平时喜欢在爸爸身上跳来跳去玩,很调皮。有一天,爸爸突发心脏病过世,小男孩非常难过,认为一定是自己太顽皮,害死了爸爸。家人怎么劝都没用,最后只好求助心理医生。
这个小男孩面对父亲死亡时表现出的是一种自责心理,这时最好立刻告诉孩子真相,找个跟孩子亲近的人,在孩子感到熟悉而安全的环境里亲密地陪伴他,让他知道自己仍旧被爱,往后也会持续被关怀,降低他的孤独感。同时,要让孩子知道不是自己导致了亲人的死亡,没人能预防死亡。亲人要鼓励孩子用语言及肢体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问问孩子在想什么,想知道些什么。
情景4:3岁半的丁丁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随后他便从“麻雀在干什么”开始连珠炮似地提问:“死了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会死?”“它死的时候发生什么事了?”“妈妈、爸爸会死吗?”“我会死吗?”
此时丁丁对“死亡”非常感兴趣,远远超过了他对此的恐惧。虽然对于爸爸妈妈来说,这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话题。但是,丁丁却全然不知,他兴奋地大喊:“我们再回到花园去吧!我想看看麻雀是不是还是死的。”
丁丁展现的是单纯的对生命现象的好奇,是一种科学探索的热情,这时候配以生动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也许是最适当的。
与宝宝交流死亡话题时,一定要在感同身受的同时给以诗意的审美,要结合情境寻找一些最适宜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
1、说个家族故事
引导孩子认识死亡是自然的生命现象,可从共同分享家族故事起头。专家曾建议,可以在家人相聚聊天时,找出泛黄的照片翻阅,跟孩子说说父母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记忆中已逝的爷爷奶奶,他们从哪来?做什么?生了几个小孩?他们那时喜欢玩什么?吃什么?最开心或难过的事是什么?也可以陪孩子把这些故事画下来,在画图说故事中,逐渐了解生与死。
2、拿宠物当媒介
很多宝宝喜欢养宠物,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为小孩接触死亡的第一次经历,父母不妨善用机会进行生命教育。宠物死去经常激起孩子对死亡的疑问,狗狗去了哪里?天堂是什么?我可不可以一起去?愈来愈多的研究指出,如果孩子被鼓励发问与死亡有关的问题,并容许表达情绪,且经常被关爱,那么在遭遇亲人过世时,孩子较能从容面对。
让孩子观赏《狮子王》,当看到小狮子辛巴的爸爸死去,电视机前的孩子会跟着掉泪,其实就是在“演练”悲伤,学习让情绪有出口。
3、在游戏中谈生死
生死学大师库伯勒·罗斯在《关于儿童与死亡》的书里提到,透过绘画、游戏过程,有助于儿童理解或面对死亡。这几年,国内也出版了一些与死亡主题相关的童书绘本,透过亲子共读,引导孩子谈论生死大事。绘本《爷爷有没有穿西装》讲小男孩布鲁诺的爷爷过世了,他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所以一开始他非常愤怒,因为爷爷答应带他去钓鱼,却什么也没说就去了天堂,他的胸口经常感觉刺痛。面对爷爷的死亡,布鲁诺经历了疑惑、痛苦与悲伤,最后他终于明白,心中的爷爷就像照片上那样微笑着,继续活在自己的记忆中。
4、从大自然知生死
让孩子体悟四季转换,比如看叶子从新生到凋零的过程。有一位临床心理咨询师选择让孩子种树,在花开花落中明白“花谢便是死亡,但另一朵花又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