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实用3篇】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篇一
在当今社会中,父母们都希望能够正确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然而,如何正确地教育孩子却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经验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其他父母有所帮助。
首先,父母应该树立良好的榜样。孩子们是最好的模仿者,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因此,父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要做到言行一致,言行正派。如果父母自己都不能做到正确的行为,那么他们也不可能教育出一个正确的孩子。
其次,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习惯是一种力量,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父母应该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饮食习惯和学习习惯等。同时,父母也要对孩子的习惯进行督促和引导,帮助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另外,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独立性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指标,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父母应该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权,让他们学会处理问题、做决策和承担责任。当孩子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但不要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父母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社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父母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和分享。同时,父母也要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并乐于助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合作精神。
最后,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孩子是最需要父母关爱的人,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理解和支持。父母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关系,多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鼓励。只有在父母的关爱下,孩子才能够茁壮成长。
综上所述,正确教育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榜样示范。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独立性,关注他们的社交能力,并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关怀。只有通过这些方法和经验的实施,才能够帮助孩子成长为有道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篇三
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经验
案例分析教育孩子方法
“我们家孩子从1岁左右开始跟他说不,两岁就听道理了。很多人跟我抱怨“跟孩子讲不了道理”,尤其是跟三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更难,可我实际用起来觉得讲道理很管用呀。
分析以上案例情景的导致原因有三个方面:
第一,你是不是带着情绪:
心平气和的才是在讲道理,否则,你讲得内容再有理,孩子也理解成了指责,沟通的渠道也就失效了。
这一点路易阿婆应该深有体会。阿婆最近被路易的叛逆折腾得没辙,路易做坏事,阿婆总是难免带着情绪跟他说教,结果是非但没用,路易知道她会生气,还能引起她的关注,故意做出激怒她的行为。
第二,你讲的是不是真有道理:
得是危及安全的、对孩子有难以承受的损害的,以及肯定给他人造成较大干扰的情况,你才能讲得理直气壮。如果只是你的个人偏好,那孩子很可能不服气,凭什么按你说的来。
当碰到想阻止说教一番的场景,先冷静想想,我的要求及论证站得住脚么?这是孩子正常的适龄行为么?
比如孩子非要开冰箱,是不是也可以顺便教孩子如何使用冰箱,信任他们有能力把冰箱用好。如果只是你个人的特定需求,那拜托放低点姿态,请求孩子帮个忙行个方便,当然要让孩子看到你确实不方便了。
第三,你自己有没有以身作则:
你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如果孩子接受觉得有理,也会以同样的标准反过来要求你的,他们简单的世界里规则面前是人人平等的。如果他们发现规则建立者都不履行,那这规则就失效了,讲的道理自然也就“无效”了。
很多不良行为的场景,示范比讲道理更直接更有效。讲道理相对比较抽象,往往是对一个具体场景的抽象描述,上升到道理的.高度,其实不便于孩子理解和
模仿。比如你想让孩子学会说谢谢,或者学会道歉。与其每次要求孩子说出“谢谢”或“对不起”这几个发音,不如以孩子的视角替他们说出来,示范给他们看。平时遇到你该给孩子道谢或道歉的场合,你也以身作则。至于孩子什么时候悉得模仿,就交给孩子自己作主吧,他们才知道什么时候是最佳时机。
第四,你有没有给孩子创造容易遵守规则的空间环境,以及给孩子时间去自己努力改进:
别一方面讲道理,一方面又不改变环境引诱孩子,人性禁不起考验呀。费死劲讲道理,不如干脆让孩子没有“做坏事”的机会。比如不想让孩子玩手机pad,就别拿出来,当然自己也别玩。而且,孩子的改变也需要时间,让你改点啥你也做不到立竿见影是吧。最近路易又找到藏起来很久的iPad,开始玩以前玩的修车游戏(他都忘记怎么玩的了),我们没有立马夺走不让玩,但每次都劝他“玩一会就不能玩了眼睛会坏的”,时间差不多就引导他去玩别的。
最后,别跟孩子死磕较劲,讲不通的话试试变通的办法。”
教育孩子的方法?上面小编已经为大家介绍了一下,相信各位父母对于如何平衡教育孩子也有一定的了解了吧。综上所述,其实所谓平衡教育就是学会尊重孩子的感受、尊重孩子的潜力、尊重家长的感受、尊重客观的环境,这样才是育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