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实用6篇】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篇一
《数学天才的奇妙发现》
从小到大,小明一直对数学充满了极大的兴趣。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他总是能够迅速地理解并解决各种数学问题。小明的数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学们都称他为“数学天才”。
有一天,小明在课堂上学习了三角函数的概念。他对这个新的数学知识非常感兴趣,决定回家后更深入地研究一下。于是,他打开数学书籍,阅读了大量的相关内容。
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小明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他发现,当角度为30度时,三角函数的值有一个特别的关系。正弦函数的值为1/2,余弦函数的值为√3/2,而正切函数的值为1/√3。小明觉得这个规律非常有趣,于是他开始研究其他角度下三角函数的数值。
通过大量的计算和观察,小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他发现,当角度为45度时,三角函数的值也有着特殊的关系。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值都是√2/2,而正切函数的值为1。小明非常兴奋,他继续研究其他角度下三角函数的数值,并发现了更多有趣的规律。
小明的发现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经过一番思考,他想到了一个有趣的游戏。他将这些特殊角度和三角函数的数值制作成卡片,然后邀请同学们一起玩这个游戏。游戏的规则是,每个人轮流抽取一张卡片,然后根据卡片上的角度计算出对应的三角函数的值。谁能最快地计算出正确的结果,谁就是胜利者。
这个游戏很快在班级里传开了,同学们都对这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感兴趣。大家纷纷参与进来,争先恐后地计算。在游戏的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三角函数的理解,还提高了计算速度和思维敏捷度。
通过这个游戏,小明不仅让同学们对数学产生了兴趣,还发现了自己在数学方面的天赋。他意识到,只要努力学习和探索,数学世界中的奇迹将会不断被发现。小明决定将来要成为一名数学家,为数学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篇二
《数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小丽是一位非常喜欢音乐的女孩。她从小就对音乐充满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弹奏钢琴和学习音乐理论。除了音乐,小丽还对数学有着同样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小丽在钢琴课上学习了和弦的概念。她被老师所讲解的和弦的构成和变化规律深深吸引住了。回家后,她决定将数学知识与音乐完美结合,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
小丽首先利用数学的知识来构建和弦。她发现和弦的构成其实是由一系列的音程所组成的,而音程又可以转化为数学中的比例关系。通过对音程的分析和计算,小丽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美妙的和弦。
接着,小丽开始思考如何将和弦应用到自己的音乐作品中。经过一番思考,她决定将和弦的变化规律应用到她的音乐中。她通过改变和弦的音程和顺序,创造出了多种不同的和声效果。这些和声效果让她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样,充满了层次感和情感。
小丽的音乐作品迅速在朋友们之间传播开来。大家都被她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和声的创新所吸引。小丽的音乐作品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还启发了许多人对数学和音乐的结合的思考。
通过数学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小丽展现了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她意识到,数学不仅仅存在于课本中,它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精彩和独特的作品。小丽决定将来继续探索数学与其他艺术的结合,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创新。
通过这两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还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的乐趣和启发。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精神,发现数学中的奇妙之处,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篇三
高斯念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在老师教完加法后,因为老师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题目要同学们算算看,题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师心里正想,这下子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课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时,却被 高斯叫住了!! 原来呀,高斯已经算出来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吗?
高斯告诉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与 100 加至 1 排成两排相加,也就是说: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个101相加,但算式重复了两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于<5050>
从此以后高斯小学的学习过程早已经超越了其它的同学,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后的数学基础,更让他成为——数学天才!小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篇四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教徒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篇五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价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钱,总共给了老板三十元,后来老板优惠了五元,让服务员退给他们,结果服务员贪污了两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钱,也就是说每人消费了9元钱。三个人总共花了27元,加上服务员贪污的2元总共29元。那一元钱到哪去了?
分苹果
小咪家里来了5位同学。小咪的爸爸想用苹果来招待这6位小朋友,可是家里只有5个苹果。怎么办呢?只好把苹果切开了,可是又不能切成碎块,小咪的爸爸希望每个苹果最多切成3块。这就成了又一道题目:给6个孩子平均分配5个苹果,每个苹果都不许切成3块以上。
小咪的爸爸是怎样做的呢?
数学趣味励志小故事 篇六
春节里,养鸡专业户小马虎站在院子里,数了一遍鸡的总数,决定留下 ,1/2外,把1/4慰问解放军,1/3送给养老院。他把鸡送走后,听到房内有鸡叫,才知道少数了10只鸡。于是把房内房外的鸡重数一遍,没有错,不多不少,正是留下1/2的数。小马虎奇怪了。问题出在哪里呢?你知道小马虎在院里数的鸡是多少只吗?
来了多少客人一天,小林正在
家里洗碗,小强看见了问道:“怎么洗那么多的碗 ?”“
家里来了客人了。”“来了多少人?”小林说:“我没有数,只知道他们每人用一个饭碗,二人合用一个汤碗,三人合用一个菜碗,四人合用一个大酒碗,一共用了15个碗。”你知道来了多少客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