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残志坚的励志大学生故事【精选4篇】
身残志坚的励志大学生故事 篇一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身体残疾的人往往会被视为弱势群体,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然而,有些身残志坚的人却能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证明自己的价值,成为励志的典范。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大学生故事。
这位大学生名叫李明,他在出生时就因为遗传疾病而导致双腿畸形,无法行走。然而,这并没有让李明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他通过坚持学习和不懈努力,成功考入了一所知名大学。
在大学里,李明并没有因为自己的残疾而退缩或自卑,相反,他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并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他报名参加了大学的辩论队,虽然他无法站在讲台上,但他却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击败了许多对手,成为了辩论队的核心成员。他还主动参与学校的公益活动,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身残并不意味着无用。
除了在学业和社团活动上取得优异成绩外,李明还经常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学习一些与他专业相关的技能。他通过自学,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使得他在毕业后能够顺利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并取得了不俗的业绩。
李明的励志故事在大学里广为流传,他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榜样。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李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残疾不残人”的真正含义,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能迎接未来的挑战,无论身体是否残缺。
身残志坚的励志大学生故事 篇二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身残志坚的大学生们用自己的努力和执着,让人们重新审视了残疾人的能力和价值。他们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的看法。
刘晓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大学生,他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臂。然而,这并没有让他沮丧和放弃,相反,他以乐观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的挑战。刘晓通过学习和自我努力,掌握了使用脚来代替双臂进行各种日常生活动作的技巧,比如吃饭、洗漱等。他还通过自学掌握了计算机技术,成功完成了大学的学业,并且成为了一名程序员。
除了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外,刘晓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其他身残的人获得技能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他还经常参加各种演讲和座谈会,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激励更多的人坚持梦想,勇敢面对困难。
刘晓的励志故事在校园中广为传颂,他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偶像。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残疾并不意味着无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刘晓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残疾人的力量和价值,他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心中有梦想,就能迎接未来的挑战,无论身体是否残缺。
身残志坚的励志大学生故事 篇三
9月4日,青岛科技大学的大一新生们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军训,而该校经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一新生曹豪哲却只能远远地观望,因为他有些特殊:双手全无!5岁时因为被高压电击伤,他永远失去了自己的双手,但15年来,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最终以611分的高分被青岛科大录取,成为岛城第一个双臂残疾的大学生。
五岁时失去了双手
15年前的一幕,来自吉林省延吉市的残疾大学生曹豪哲说:“我小时候比较调皮,我也不知道怎么会到那个高压变压器旁边的。当时只是一阵酥麻,就没知觉了。”
失去双手,对曹豪哲来说写字是最大的挑战。8岁时,豪哲以旁听生身份进了附近的一所小学。学习写字的过程艰难而漫长。“就用两只胳膊夹着笔写,最初写出来的字都不成样子,写一会儿胳膊和肩膀都酸痛得要命。”直到二年级下学期,曹豪哲终于能较为流畅地写字了,他第一次参加期中考试,竟考了班里第五名。因为这个成绩,从三年级开始曹豪哲“转正”了。
一本书打开其心扉
随着一天天长大,曹豪哲意识到身体上的缺陷给他带来了什么,从五年级开始他变得沉默寡言,也不再合群,经常坐在家附近的一条河边发呆,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我那时很少和父母交流,他们也不太管我,怕给我增加压力。”
就这样过了两年,一本特别的书重新开启了他的心扉,曹豪哲说:“具体什么书名忘记了,只记得作者是用脚写的,比我还惨,都能活得那么坚强,我又有什么理由悲观呢?慢慢地,我就想通了。”曹豪哲开始积极参加学校里的一些活动,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除了能刷牙、洗脸,他还学会了做炒鸡蛋等简单的饭菜。
高中三年全拿第一
高中三年,曹豪哲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在级部也是前五名,在这期间,他遭受了人生又一次打击——父亲曹范春患上了喉癌。
父亲做手术花掉了3万多元,并因为切除声带后失声而失去了工作,每月只能领取300多元的低保金,而母亲的服装生意也每况愈下,每月只能收入几百元。“我当时特别难过,但我努力压制着,告诉自己不要耽误了学习”。高中三年下来,他共得到各种奖学金、助学金5600元。“这些钱用来支付学费绰绰有余,还可贴补家用”,曹豪哲很是自豪。
十几年的磨砺终有回报:在今年的高考中,曹豪哲取得了611分的优异成绩,高出他家乡吉林省延吉市的本科线121分!
足球电脑玩得很溜
虽然比同龄人有更多的磨难,但豪哲却不自闭,“从小学一年级,我就开始踢足球,踢过后卫和前锋。”曹豪哲说,“每次看到电视上的足球比赛,我都热血沸腾。”初三时,他还参加过学校的运动会,“我报名跑50米、100米,爆发力还可以,只是身体平衡掌握不好”。虽然没有双手,计算机却用得挺溜,从小学四年级曹豪哲就开始接触计算机,“我打字速度不是很快,但同时和两个人网聊还不成问题”。
陪读父亲睡木椅上
尽管已能刷牙、洗脸甚至能做简单的饭菜,但毕竟还有不便之处,父亲曹范春便来青岛陪读。父子俩在科大附近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只有一张单人床,曹范春晚上就睡在一张凹凸不平的木椅上。(名言)吃的也很简单,他们从老家带来了一大瓶泡菜,“就着吃一个月没问题”。
对于新的大学生活,曹豪哲已有初步规划:“学业是最重要的,我还想争取奖学金交学费呢1曹豪哲说,他还打算打工挣钱,但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特许父子校外租房
对于曹豪哲这位特殊新生,青岛科技大学非常重视。前三天,曹豪哲联系不到房子,学校就腾出一间教师宿舍供父子两人居祝曹豪哲的辅导员刘强说,按规定学生必须统一住校,但考虑到他在生活上实在有不方便之处,就允许他在校外租房;此外,学校还批准他可以不参加军训。
9月4日下午,青岛科大学生工作部副部长陈刚告诉记者,曹豪哲到目前为止还没向学校提出任何经济方面的要求,但学校领导已经在着手讨论此事,“曹豪哲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我们会照顾好他”。
身残志坚的励志大学生故事 篇四
杨佩,女,汉族,1990年生,肢体残疾,陕西省平利县人。9岁时遭高压电击,虽然失去双臂,但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如今小杨佩跟随母亲远赴北京打工,心中一向有个愿望,待有了一笔钱后,要继续学习深造,然后做自我喜欢做的事,她个性喜爱唱歌、跳舞,期望将来能拥有一个自我的残疾人艺术团。
家住在陕西省安康市平利县兴隆镇蒙溪街村的杨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里的变压器放在村中央,孩子们来来往往总喜欢拉着高压线线杆的斜拉线玩,9岁那年,一天吃过午饭上学去的她走到变压器前时,习惯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线,但她没有想到这次斜拉线已经松开并碰上了高压线。
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截肢对于还没开启自我绚丽人生的她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从那以后,家里更困难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亲带着弟弟留在家里,而母亲带着她选取了外出打工挣钱。没了手,连自我的生活都很难自理,更不用说打工赚钱了。小杨佩自我慢慢练以脚代手,练就了一双灵活的双脚。但现实又实在是太残酷,没有一家单位肯接纳无手的杨佩,无奈之下,她选取了乞讨的生活。杨佩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务必先要自强、自信。自强就得有自我的一技之长,如果没有专长,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迟早也会被淘汰。她想根据自身的条件,去寻找适合自我的专业,然后努力学习、钻研,使自我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她此刻的乞讨是在聚资,她的梦想是攒够了钱,去完成自我的学业,使自我有文化有知识,做一个残而不废的人。她最喜欢做的事是跳舞,她的梦想是做一个艺术家,一个无臂的舞蹈家。
杨佩从未失去对生活的梦想并坚信能从逆境中熬过来。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棵小草,默默无闻;她又是不凡的,能够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哪怕乞讨,也是为了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