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实用3篇】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 篇一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描绘了诗人在敬亭山上独坐的情景,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世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以下是《独坐敬亭山》的原文及鉴赏。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鉴赏:
《独坐敬亭山》描绘了诗人在敬亭山上独坐的情景。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示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白日依山尽,山势高耸,日光逐渐消失,黄河入海流,形容黄河奔腾不息,壮丽壮观。这两句描写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和恢弘,给人一种豪情壮志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追求和对时世的忧虑。诗人欲穷千里目,意味着诗人有远大的抱负和追求,渴望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更上一层楼,是诗人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时世的期望。诗人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和进取,能够登上更高的层次,看到更美好的景色。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世的忧虑和对人生的思考。敬亭山作为诗人独坐的地方,给予了诗人启示和思考的空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弘。而诗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追求和对时世的期望。整首诗意境高远,抒发了诗人对时代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独坐敬亭山》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对时世的忧虑。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时世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求。这首诗给人一种豪情壮志的感觉,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不断向前。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心境和情感,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慨。
《独坐敬亭山》是杜甫的杰作之一,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追求和对时世的忧虑。这首诗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它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心境和情感,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和感慨。《独坐敬亭山》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感情的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欣赏。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 篇三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独坐敬亭山》原文及鉴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李白诗鉴赏
敬亭山,又名昭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风景幽美秀丽、山上有敬亭。
天宝十二年秋,李白南下宣城,常登敬亭山览胜。
《独坐敬亭山》通过对敬亭山的吟咏,抒发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之情,表现了诗人倔强、孤傲、清高的精神,暗示了自己因为强烈要求个性解放、反抗封建权贵而遭到的排挤和迫害的苦闷,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得到短暂的安慰和解脱。
宣城山水是一生为之低首的谢朓生活过的地方,而敬亭山又是谢朓做宣城太守时经常游赏吟咏的风景佳处,因此他来这里,自然有一种“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缅怀前贤,追寻遗踪,“千古一相接”的心理,正如他在《游敬亭赠崔侍御》中所说:“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可是,当时的李白,处境心境毕竟不同于任宣城太守的谢朓。自天宝三载(744)因遭谗毁赐金放还以来,已经十年了,生活是自由的,而心里却始终充满着“我独不得出”的愤慨和“世人自弃我”的孤独。在此情况下,诗人独坐敬亭,对着这座谢朓赏爱过的青山,思绪纷然而又心情悠然地吟出这首传响千古的名篇。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意思是说:天色将晚,所有的鸟儿都从高空中消逝了,连仅有的一朵云彩也不肯停留,悠闲地飘走,这里表面为写景,实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可悲现实。
许多正直而有才能的仁人志士都遭到邪恶势力和世俗的打击和孤立。李白的被遣还,就曾饱尝到世俗小人的讥诮和白眼。在这首诗中,以“众鸟”和“孤云”所隐喻随波逐流的世人俗流,与诗人的岿然“独坐”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尽”、“闲”二字因诗人的“独坐”而产生,也好反衬出诗人的孤独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二句,是指诗人只有和敬亭山相互间才能久看而不感到厌倦;就是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惟一的.知己。同时,以敬亭山的雄伟壮丽与众鸟的喧嚣渺小、孤云的轻浮相比,更显出诗人人格的高洁、伟岸,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的反抗精神。
这首诗在艺术上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它与《蜀道难》都表达了不肯向封建权贵“摧眉折腰”的富于反抗精神的思想主题,但是,《蜀道难》的结尾是金刚怒目式的空言,其反抗情绪如火山喷爆,给人以强烈的冲腾感;而《独坐敬亭山》这首诗却给人以严肃的冷峻感。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明说自己的倍受孤立,但众鸟之“高飞”与孤云的“独去”,暗示了世俗对诗人的冷遇;诗人没有立誓般明说自己决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并与之抗争到底,而是通过诗人与敬亭山心心相印、孤高傲兀的形象的描绘,就稳重地传达出了诗人决不肯趋炎附势的倔强的精神。正因为诗人巧妙地运用含蓄的表现手法委婉地抒发自己的一腔愤懑,因而诗歌的境界就愈发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在《独坐敬亭山》这首诗中,本来是抒情主体李白独坐山岩凝视敬亭山之主峰,但是,诗人却用拟想的方式将抒情客体敬亭
山拟人化,并让抒情客体化被动为主动,心心相印地与诗人神往。正是因为敬亭山的神奇人格化,所以“相看两不厌”一句就愈耐咀嚼。拓展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