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砖引玉成语故事【精简6篇】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 篇一
一位年轻有为的画家,名叫李华,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常常前往名画家王明的家中请教。王明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一天,李华来到王明的家中,带着自己最新完成的一幅画作。他将画作展示给王明,希望能够得到一些建议和指导。王明接过画作,认真地观察了片刻,然后笑着对李华说:“你的画作构图和色彩运用都很不错,但是缺乏一些灵动之处。”
李华听了王明的评价,有些困惑,不明白自己到底缺少了什么。他问王明:“老师,请问我应该如何改进呢?”
王明拿起一块石头,对李华说:“你看,这块石头很普通,毫无特色。但是如果你能够用你的绘画技巧将它变得生动有趣,那就是抛砖引玉了。”
李华恍然大悟,他明白了王明的意思。他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开始思考如何运用绘画技巧将普通的石头变得有趣。几天后,他完成了一幅新的画作,画中的石头变成了一只调皮可爱的小猴子,栩栩如生。
他再次拜访王明,展示了自己的新作品。王明看着画作,笑着点头称赞道:“李华,你真的很有才华。你成功地将普通的石头变得栩栩如生,增添了画作的灵动之处。”
从此以后,李华的画作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他通过抛砖引玉的方法,不断挖掘自己的潜力,提高了自己的绘画技巧,成为了一位备受赞誉的画家。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理解抛砖引玉这个成语的含义。抛砖引玉意味着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或行动,引发他人的积极响应和创造力。正如李华通过绘画技巧将普通的石头变成了有趣的画作,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激发他人的潜力,推动事物的发展。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 篇二
在古代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两位年轻人,一个叫张三,一个叫李四。他们都很聪明,但性格截然不同。张三非常谦虚温和,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而李四则自负而固执,不愿接受别人的建议。
一天,张三和李四一起到附近的山上散步。他们走到一处山崖旁,看见前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张三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他说:“我们来试试抛石子吧,看看谁能抛出更远的距离。”
李四冷笑一声,一脸不屑地说:“你以为我会输给你吗?我一定能抛得比你远。”他拿起一块石头,用力一抛,石头只飞出了几米远。
接着,轮到了张三。他拿起一块石头,轻轻一甩,石头却飞出了十几米远,远远超过了李四。
李四看到这一幕,有些气馁。他不甘心输给张三,决定再试一次。他用尽全力,拿起一块更大的石头,猛力一掷。然而,石头只是飞出了和上一次差不多的距离。
张三看着李四的表情,心生一计。他走到李四面前,笑着说:“李四,我发现你的问题所在了。你之所以抛不出很远的距离,是因为你太过于用力了。相比之下,我轻轻一甩,石头反而飞得更远。”
李四愣了一下,然后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之前的固执和自负让他无法进步。他决定从这次经历中汲取教训,改正自己的不足。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理解抛砖引玉这个成语的含义。抛砖引玉意味着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或行动,引发他人的积极响应和创造力。正如张三通过轻轻一甩让石头飞得更远,我们也可以通过谦虚和倾听他人的建议,激发自己和他人的潜力,取得更好的成果。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 篇三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
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
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
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
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到苏州来玩,便很想乘机得到赵嘏的诗句。
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
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
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
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
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
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
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 篇四
《历代诗话》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诗才很高=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著名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当时还有一位诗人,名叫常建,他的诗也写得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瑕的诗才,却是非常佩服。有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办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上了两句。赵睱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见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成了完整的—首。常建安排的计策,竟获得成功:用自己的不太高明的两句,换来了赵锻续成的精彩的一首!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抛砖引玉”这句成语,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 篇五
出处:
《历代诗话》。
意思: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自己先发表粗浅的意见或简陋的文字,目的在于引出别人的高论或佳作,是自谦的说法。抛:扔、投。
唐朝有一位诗人,名叫赵嘏(gú)。他的“长笛一声人倚楼”的诗句,曾得到诗人杜牧的赞赏,因此人们称他为“赵倚楼”。
还有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他的诗也很不错,但是他自己并不满意,而对于赵嘏的诗却是非常佩服。一次,赵嘏到苏州去游览。常建那时在苏州,事先得知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他说:“这是个好机会,千万不能错过,一定要设法让赵嘏留下几句好诗来!”但是,用什么办法呢?他想:灵岩寺是苏州的一大名胜,赵嘏既到苏州,必然要去灵岩寺,如果预先在寺中题下一句半首,说不定会因此引起赵嘏的诗兴。
于是,常建就在灵岩寺的墙上写了两句。赵嘏果然来到灵岩寺游览,看见墙上的诗,只有两句,便提笔在后面添上两句,成了完整的一首。常建安排的计策,竟获得成功:用自己不太高明的两句,换来赵嘏续成的精采一首。
有人说,常建的这个办法,真可谓“抛砖引玉”了。
抛砖引玉成语故事 篇六
【出处】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在唐朝时期,有一位高僧名叫从稔禅师,相传他对僧徒参禅要求极严,必须人人静坐敛心,集中专注,绝不能理会外界的任何事物,而要达到凝思息妄、身心不动的入定境界。一天,众僧晚参,从稔禅师故意说:
“今夜答话,有闻法解悟者出来。”
此时众徒个个盘腿正坐,闭目敛心,不动不摇。恰恰有个小僧沉不住气,竟以解悟者自居,走出礼拜。从稔禅师瞟了他一眼,缓声说道:“刚才抛砖引玉,却引来一块还不如砖的土坯!”
据《历代诗话》、《谈证》等书记述:唐代一位名叫常建的诗人,一向仰慕赵暇的诗才。他听说赵暇来到吴地,料他一定会去灵岩寺游览,便先赶到灵岩寺,在寺前山墙上题诗两句,希望赵暇看到后能添补两句,续成一首。果然赵暇游览灵岩寺看到墙上两句诗,不由诗兴勃发,顺手在后面续了两句,补成一首完整的绝句。常建的诗没有赵暇写得好,他以较差的诗句引出赵暇的佳句,后人便把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其实,常建、赵暇并非同一朝代人,他们各自的活动年代相距百年之多,续诗之说不可信,只是由于这段故事很出名,“抛砖引玉”因此而由来。
释义
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不成熟的意见或文字,引出别人的高见。